【摘要】教育的第一要義是確保孩子健康成長和教給孩子做人的道理。教育的核心在于“傳道授業解惑也”。青少年時期是學生身心發育的緊要時期,開展學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于幫助青少年學生培養健全的人格、強健的體魄、遠大的理想、良好的品質都是非常重要的。
【關鍵詞】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課堂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
處于成長階段的青少年自我意識比較強烈,但是由于無法獨立生存,導致分析判斷能力不成熟,情緒波動起伏很大,對于外界誘惑抵抗力偏弱,在一些“垃圾”環境的影響下,容易形成偏激的情緒,惡劣的心態,下列數據來自于機構的調查:
(一)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后發現,由精神壓力導致的心理問題(尤其是抑郁癥)是青少年最主要的疾病負擔。部分地方調查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青少年學生心理問題發生率和精神障礙患病率逐漸上升,成為當地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
(二)近兩年來,我國中學生的心理素質合格率僅為17%,而日本為65%,英國為44%。
(三)通過在北京10所重點中學的調查,發現超過一半以上的學生認為自己缺乏毅力和勇氣,有半數的學生表示經不起失敗。
(四)對1800名大學生的調查,有42%的大學生表示難以承受挫敗和失戀。
(五)《人民教育》發表了我國對3000名中學生的調查情況:48%的學生“過分容易緊張”;56%的學生“在不順心時找不到傾訴對象”;49%的學生“對考試容易緊張,有時無法面對”。
上述數字讓人觸目驚心,那就是當前學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令人擔心。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心理健康促進行動、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都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從我區來看,近年來隨著家庭離婚率的越來越高,煤礦關閉產業工人外出轉移就業等因素,導致留守兒童,問題青年,青少年自殺、自殘、傷人、盜竊問題成為一個越來越受到大家關注的社會現象。因此打造外部環境、造就多方聯動、積極預防干預、關注重點對象等工作刻不容緩。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及其原因
(一)學校教育重視程度不夠。通過調研,全區各校均按標準共建有27個心理咨詢室,專兼職教師33人,也落實了每兩周一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要求,同時也發現,各學校雖然都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也通過專題課堂在講解心理健康教育,但依然存在走形式、填鴨式的現象,課程也有被擠占情況。各校均設置了心理咨詢室,硬件條件也很不錯,但利用率較低,所發揮的作用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原因各種各樣,有的對心理疏導老師不了解,不信任,有的屬于陳舊的“面子”觀念,覺得只有有病的人才會去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教育變成了一項尷尬的工作,這也反映出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缺失。
(二)專業力量薄弱。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師業務能力也急需提升。當前大部分學校的心理教師都是非心理學專業畢業的,只是經過一段時間培訓后進行兼任。少數學生心理的問題已經超出了教師心理疏導的能力邊界,需要專業力量介入,但學校基本上都缺乏與專業機構聯系的方式和對接的經驗,一般都得不到社會力量的大力支持。萬盛也缺少相關的專業機構,發現有問題的學生也不能得到及時的區分。
(三)家庭教育忽略子女心理健康方面的培養。目前,許多家長在考試這個“指揮棒”引導下,對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不太關心。大多數家長由于處于中年這個壓力期,工作繁忙,和子女經常問起成績和身體健康,卻很少關注心理健康,而很多孩子由于功課繁忙,和家長的深入交流也沒有時間。長期以往,當學生遇到學習和生活的挫折時,心理上極易產生苦惱,經常想不通乃至心態“崩”了。民政系統資料顯示:現在離婚率比過去增高,單親家庭子女數量逐年攀升。這些現象對學生有很大的負面影響。正如數據顯示:青少年犯罪61%來自離婚家庭就是佐證。
(四)社會環境影響學生健康心理的發展。由于社會發展速度快、網絡化高,學習壓力又大,使一部分青少年封閉自我,態度消極、容易“躺平”,與同齡人交流不充分,過度依賴“抖音”等網絡媒體來平衡自己的內心,但是對于上面光怪陸離的各種信息無法有效區分,特別是效仿那些亂七八糟的,心理就容易出現問題。
(五)自身的因素。青少年因個人性格、學業壓力、校園暴力、家庭環境、社會惡習等因素的影響,容易出現性格偏執、不受約束等現象,稍有不慎就容易發展成心理不穩定、行為失調,嚴重的會出現心理疾病,影響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據相關機構調查顯示,初中生心理有問題的比例10~20%左右,高中生約為18%。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課堂探索
家庭和學校是青少年學生成長的主要場所,家庭和學校的教育方式是影響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多方面力量共同努力,這里我只是針對心理健康成長課堂進行一些建議。目前我區團委、圖書館、教育局、關工委、民政等部門都開展或即將開展青少年心里健康有關的項目,但存在項目受眾有限,項目完成后沒有后續的支持,效果不明顯等問題,基本操作模式都是通過購買重慶主城區的專業服務組織來區開展一段時間服務活動,同時目標對象主要是學生,可是青少年心理問題只定位本人開展是遠遠不夠的,家長、教師都理應參與其中。心理健康素質和能力的訓練是一個長期、持續且曲折的過程,一兩次的教育就達成目標只會是癡人說夢。當前需要整合各方面資源加強對本地心理健康教育組織和工作人員的培養,切實提升我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務水平。
第一,明確一個部門為牽頭單位,教育、團委、宣傳、文化等部門作為成員單位,共同負責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課堂的實施。
第二,對全區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現狀開展摸底調查。了解目前我區心理健康方面的現有資源情況,建立信息檔案,為后續活動提供專業力量保障。據調研,目前我區有10名具備三級心理咨詢師資格的人員,除此之外塔山醫院有一定數量的從事心理咨詢的醫師。
第三,培育本地區的心理健康教育社會組織。充分依托已成立的萬盛經開區學生健康教育指導中心的現有資源,登記注冊心理健康類社會服務組織。該組織將全區教育、醫療等方面的人才和區內志愿者、社工資源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
第四,整合區各部門的項目資源,優先利用本地的心理健康教育社會組織開展服務,一方面解決了開展活動的資金來源問題,同時進一步提升本地社會組織的實踐能力。
第五,先期選址一所學校的一個年級進行試點。由成立的本地社會組織承擔試點學校的心理健康成長課堂教育,課堂對象為學生、家長、普通教師,社會組織從認知自我、情緒管理、人際交往和生命教育等幾個方面制定完整的課程,課程可外聘專業人員對本地項目組織的成員進行培訓和督導。課程講師全部由本地社會組織有資質的工作人員承擔,目的是讓家長、教師、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有準確的認識,懂得一些心理問題的甄別和自我調整。
第六,豐富成長課堂的形式。課堂形式分為四類:一是在試點學校集中場所宣講心理健康成長課程。二是在試點學校定期開展交流活動,邀請著名專家學者來為學生授課,通過他們成長的經歷來拓寬學生的視野,達到共鳴,幫助學生人格成長。三是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類似于《變形記》的流程,讓學生體驗到不同的人生,鍛煉學生的抗壓心理。四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的交流特點,如隱蔽性、時效性、互動性的特點,通過QQ、微信、釘釘等多種途徑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對青少年進行實時心理輔導。五是對在日常教育過程中初步篩查出的部分心理存在問題或需要預防的學生集中進行個案或團體心理疏導和干預。
第七,提升普通教師心理咨詢工作的業務能力。通過“上掛下靠”等方式,讓普通兼職心理教師進入各種培訓班繼續充電,同時可聘請985高校的心理專家,手把手進行一段時間的“傳幫帶”,一步步培養學校的自身力量,待成長后獨當一面。
第八,在試點工作摸索出一條結合實際,切實可行的成熟模式,這種模式能有效鏈接各方資源,聚焦問題解決。在適當時候進行推廣應用。用有限的資金和資源,把我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造成亮點。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同等重要。社會和學校都必須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將心理健康教育課抓早抓實。要通過形式多樣、豐富生動、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方法,摒棄形式主義,重視實際效果,用潛移默化、娓娓道來不斷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深度及廣度,讓學生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和平時的家庭生活中紓解心理壓力和緊張情緒,達到身心全面發展,真正明白做人的道理。
參考文獻:
[1]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代表之聲);人民日報;2019.05
[2]黃潔文;論加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4期.
作者簡介:周耷(1981.03—),漢族,男,重慶墊江人,大學本科學歷,重慶市萬盛經開區黨工委黨校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