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惠文

2009年,在順慶區教育局教研室直接承研下,區美術教研員黃茂君老師組織并開展了《以川北皮影和剪紙為載體構建地域課程發展學生的民間文化傳承與創新能力》的課題研究。五星小學的美術教師持續、深入地參與了此課題,并將剪紙這一民間藝術引入美術教學,并創設了長達十余年的剪紙特色活動,逐漸形成了鮮明的校本特色,讓孩子們能通過一把剪刀、一張紙,大膽表達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和所見所思。為了讓更多的孩子關注、了解優秀的民間藝術,同時基于保護、傳承和弘揚中國剪紙這一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需要;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五星師生們期盼已久的“火繪紙藝”學生實踐工作坊也正式落成啦!
工作坊位于育英校區行政樓二樓,外部空間上與教學樓隔離,環境幽靜、隔絕干擾、利于創作;內部由一大一小的兩個獨立空間自然銜接而成,形成一個將“藝術展廳、學生工坊、教師創作室、藝術書吧沙龍等設施功能融合一體的多功能藝術空間。
為確保活動效果,工作坊的指導老師由我校教學經驗豐富的美術教師擔任。充分利用學生每天的課余時間,依據周活動時間表開展剪紙活動,循序漸進的掌握剪紙技巧。從剪紙起源發展的到基本技能的訓練,從練習剪團花到花鳥魚蟲、再到復雜的人物創作,孩子們一步步對剪紙藝術和剪紙文化有了新的認識,創作出一系列獨具特色、風格迥異的剪紙作品。
然而在工作坊創立之初,我們也曾因為經驗不足遇到很多難題。比如:剪紙作為傳統藝術,有著特定的紋樣和技法、如何將現代的審美價值和傳統剪紙古樸的美感結合起來,創作出新穎的表現形式?如何突破傳統剪紙中主題、材質的局限?如何激發孩子們的興趣?
為了解決以上的種種困惑和問題,在日常工作坊授課上,老師們首先從枯燥的技法中跳脫出來,從孩子們感興趣的紋樣和校園生活入手,激發起孩子的興趣而后再傳授專業技法,讓作品充滿童真童趣。
其次,美術團隊努力鉆研,尋求創新與發展。受羌族香烙畫和何作霖老師火繪剪紙作品的啟發,集團三校區的美術教師多次深入的開展主題教研,以川北剪紙為基石,在原有的陰陽套刻法、黑白貼刻法、折疊刻剪法的基礎上,綜合剪、刻、鉆、拓、撕、燒、燙、染等方法改良創新,而形成獨具特色的“火繪剪紙”作品。
而為了突破剪紙的主題、材質的局限,老師們帶領孩子們深度挖掘南充的地域特色,嘗試以家鄉美食、三國文化、歷史偉人學者等不同人文角度去大膽創作。在2017年的藝術節中,孩子們著眼于古老的絲綢文化,以火燴剪紙為主要創作手法,結合版畫、水彩畫、拓印畫、粘貼畫、詩詞書法等藝術形式,大膽運用絲線、絲綢、蠶繭等多種材質裝飾其中,創作了《收繭樂·選繭忙》、《絲路畫語》、《養蠶辭》等系列作品,生動地再現了絲綢之路及栽桑、養蠶、剝繭、繅絲、織綢的生產風貌。其中,剪紙作品《收繭樂·選繭忙》因其深厚的地域內涵和質樸、童趣的藝術美感被選送參展全國第六屆中小學生藝術節,引來眾多專家學者、藝術愛好者駐足觀賞。
在2019年區“第十二屆中小學生藝術節作品展”中,我校工坊創作的43件作品全部入選,喜獲21個一等獎。火燴剪紙作品大都以建國70周年為題,從祖國滄桑巨變到家鄉舊貌換新顏,從重大歷史事件到人們生活瞬間;從新時代輝煌成就到童真童趣的孩提生活,無論繪畫、手工、書法、攝影均以剪紙形式創作,將火繪技法融入其中,孩子們將自己的情思、想象和美好的心愿都傾注在朝夕相伴的剪紙中,盡情展現心中最美的祖國。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師生們在氛圍濃厚、藝術風格獨特的工坊里,領略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感受了濃郁的家鄉文化;邁向未來,點亮師生中國夢的藝術航標已經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