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健
現階段訪談類節目的設計中,一些訪談類節目對主持人、采訪對象以及觀眾的話語設計不夠完善,容易出現的問題較多。諸如在節目話語安排的過程中,主持人與采訪對象的話語量沒有做到較好地把控,往往都是主持人拋出的問題較少,嘉賓進行信息的大量拋出,主持人在采訪過程中忽略與采訪對象以及觀眾的互動過程,導致訪談節目內容整體缺乏生機,觀眾在觀看過程中容易感受到節目內容的枯燥無味。同時一些主持人的話語設計中,只是簡單的進行提問,并沒有使用一些話語控制的技巧,無法穩定地站在施控地位上,導致整個采訪過程超出了期待目標范圍內,容易出現主持人無法預測采訪對象的話語形式,不能順利進行交際,影響訪談節目的正常進行。
在訪談節目中,一些主持人在面對采訪對象時,所建構的訪談結構較為普通,由于一些訪談主持人與策劃者長期從事相關工作,對于訪談節目中代替觀眾進行信息訴求的過程,已經總結出了一套較為“成熟”的經驗,甚至是一套成型的“公式”,往往在面對不同訪談對象時,采取的訪談問語模式相同或,沒有根據訪談對象進行創新。這是由于訪談節目工作者的工作量較大,繁雜的問題設計以及節目前與嘉賓的交涉使訪談節目工作者沒有太多精力創新訪談結構,導致節目內容大同小異,觀眾的信息訴求無法得到滿足,訪談類節目的收視率不斷下降。并且一些主持人在進行訪談的過程中,自身的應變能力還有待提高,在面對受訪者的個人情緒波動的情況下,一些主持人只是按照原先的訪談計劃進行采訪,并沒有意識臨時調整訪談內容,導致受訪者與觀眾在節目中的表現出現波動,影響訪談節目的正常進行。
訪談節目不同于談話類節目,由于自身嚴謹的節目特點,在訪談節目的包裝方面,訪談節目工作者沒有進行相對應的優化措施,導致為受眾帶來的視效大打折扣。訪談節目的錄制現場大多色調單一,場景中所蘊含的元素較少,一些訪談節目工作者在節目后期剪輯過程中對于片頭片尾的視效制作下足了功夫,而對于節目錄制現場的場景布控缺乏一定的優化意識。通常在背景板上只是重視了節目名稱的安排,在主持人與采訪對象進行對話的過程中,現場屏幕內容中并沒有同步給出一些相關信息,便于受眾對訪談內容進行理解。諸如《等著我》節目來講,就很好的優化了這點,主持人通過與受訪者的交談過程中實時播放一些短片,使受眾能夠同步對節目中涉及的尋親信息進行了解。并且該檔節目與諸如《聚焦品牌》等等節目的場景布控也做的較為優質,《等著我》節目場景中的長椅、《聚焦品牌》中的茶臺及代表節目的燈牌也為觀眾呈現出了較好的視效,突出了節目特色,然而以往一些節目在這些方面不注重優化,影響了訪談類節目的收視率,無法有效吸引更多受眾。
話語控制對于訪談類節目而言是極為關鍵的核心內容,巧妙地話語控制能夠凸顯節目風格,使受眾能夠快速對訪談節目具有一定認知,多方面了解后對訪談類節目更加認可,并不斷關注訪談類節目內容。諸如《楊瀾訪談錄》中,主持人楊瀾經常連續設置核心語。在《王力宏:夢想比音樂更大》這期節目中,楊瀾提出的“那時候給你的定位是什么?比如唱片公司你的經紀人會說什么?為什么很多人說你的歌太像張學友這樣子?”問題,以及在《張寧:淚水的重量》中“在國家羽毛球隊里有人待過這么長時間嗎?是什么讓你待了這么久?就是因為你輸了那一局吧?”通過一個話輪中設計多個核心語,在第一個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探尋原因。這種方式能夠讓受眾感受到節目整個結構的緊密性,感受到大量關鍵信息的釋出,使節目本身的質量得到手中的肯定,并且主持人使用這種疑問句話輪的方式能夠很好的把控不同程度的探詢,縮小對受訪者的信息域探詢空間,使答句話輪的信息域受到控制,精華節目內容,向大眾展示出訪談結構緊密的節目風格,使該訪談節目的特色得到強化。同時在不斷完善話語控制的過程中,自身的綜合能力能夠得到有效鍛煉。訪談類節目通常邀請的嘉賓來自不同領域,多為該領域中的尖端人員,主持人通過對受訪對象的背景知識了解,能夠組織出不同的訪談語言。
時下多種訪談類節目活躍于電視節目市場中,個節目的主持人話語風格也別具特色,然而在訪談結構的設計過程中具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通常以開端、本體、結尾三部分為主,訪談內容的開端以受訪對象的背景簡介以及相互問候為主。在背景介紹方面,一般分為開場白以及短片簡介。結尾部分通常以主持人感謝語結束。中間的本體部分,主持人以若干問句話輪事先交際意圖。以楊瀾在《楊瀾訪談錄》中采訪陳奕迅為例,其中“在你過去這么多,夸張的造型里邊,你現在想起來,你覺得最棒的是那一次呢?你印象當中最難忘的一次,舞臺上的經歷是什么?那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所以還會有什么時候會想到她嗎?為什么那一天?”這些問題,通過圍繞陳奕迅個人經歷發問,從“眾多造型”到“最難忘的一次經歷”再到“為什么懷念梅艷芳”的原因,問句話輪不斷深入,對答句話輪的生成進行有效控制,并且進行預測。以半封閉疑問句控制答句的信息域,最后引導受訪對象對“難忘經歷”的感受及看法,把握過程控制。
隨機控制中,順向控制與反向控制成為了主持人獲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根本目的是在主持人的期待范圍內,使受訪對象生成相應答語。例如在《楊瀾訪談錄》其中一期對陳可辛的采訪中,對于陳可辛回答觀眾提出問題的答案,楊瀾做出了順向控制:“你的責任感體現在什么方面呢?那你為什么還不娶她呢?”在陳可辛做出回答后,楊瀾追問:“我這有一個額外的問題問一下,她有沒有告訴過你,你的什么氣質最吸引她?”隨后對陳可辛與吳君如的感情經歷進行了追問,包括后續“你最早認識她的時候,你多大?已經先變成了親人,然后再變成愛人,是嗎?”等等關鍵問題。獲取了有關陳可辛感情經歷的意外信息,使訪談的內容更加自然。并且得到了一些改善。在《郭晶晶:你們談論的那個人不是我》中,楊瀾提到:“如果設想一下自己的未來的話,你是否會像伏明霞那樣去做一個全職太太,還是會像周繼紅那樣做教練、去做領隊,還是說進入娛樂圈成為明星?你明確自己想走哪條道路,或者堅決不走哪條道路嗎?”在郭晶晶回答道:“我覺得我至少肯定會要工作,我覺得一個女人,一定要有工作,你才可以生活得更好吧。”時,楊瀾追問:“為什么呢?”此時郭晶晶做出了:“不知道,反正我就是這么覺得的,至少你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不然的話,人就慢慢地不知道該做什么了”這樣較為模棱兩可的回答,這時楊瀾使用反向控制:“你想自己將來去當教練嗎?你想進演藝圈娛樂圈嗎?”重申了提問方式來繼續追問,保證了訪談進程的正常推進,達到了使用隨機控制穩定訪談進度的目的。

訪談節目工作者不僅僅要牢固掌握話語控制技巧,并且還應對自身的職業素養與專業能力進行提升與鍛煉。面對一些訪談過程中情緒高漲的情況下,訪談節目主持人要時刻注意自身提出的問題合理性,避免敏感信息引起受采訪者的不適,要對自身的語言應用能力進行鍛煉,要能夠通過積累詞匯量來在訪談過程中控制話語幅度,使受訪者對訪談問題能夠更加舒適地接受。
面對訪談類節目的話語控制部分,需要訪談節目主持人進行重視,通過不斷熟練話語控制技巧來保證訪談過程的順利進行,同時對訪談對象也要熟悉其背景資料,并能夠做出靈活應變。同時需要訪談主持人意識到,話語控制的不同運用方法能夠產生不同效果,而最終目的都是在期待范圍內使訪談對象生成答語,熟練掌握話語控制,使訪談節目的質量不斷上升,有效吸引受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