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穎紅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媒體融合已經進入“快車道”,傳統廣播電視媒體也借助新媒體平臺的傳播優勢增強自身的影響力。廣播電視媒體想要在復雜的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就要從節目創新創優上下功夫,積極分析自身節目在創辦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以改革發展的眼光看待創新節目的形式和內容,分析國內創新創優節目的特點和形式,找到適合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把節目辦得有聲有色。

廣播電視臺主要通過電視新聞節目或文化節目完成上傳下達的任務,但是在實際的節目制作中,電視新聞節目將報道的筆墨著重用在傳達上級會議精神內容、對政府召開的重要會議進行總結和提煉、宣傳政府人員參加各項政務活動等內容的方面,導致廣播電視節目存在忽視反映基層群眾的心聲、對人民群眾實際的問題反映偏少、跟人民群眾聯系不緊密、缺乏群眾基礎等問題,造成廣播電視新聞節目取材比重失調的現象。另外,廣播電視節目在時政新聞報道中內容冗長繁雜,報道的內容缺乏新意、缺乏亮點,新聞價值的選擇和排序受到傳統思維的限制,讓受眾感到枯燥乏味,無法產生持續的觀看興趣,影響收視體驗。
廣播電視節目傳播的內容創新、出奇、出亮點才能抓住受眾觀看電視節目的興趣,提升受眾粘度。在長期實踐中發現,廣播電視節目在創新創優工作中很難打破固定的傳播報道模式。一些廣播電視節目一味地模仿和復制省臺、國家臺優秀的電視節目,不注重挖掘本地資源,進行融合創新。新媒體時代人們可以隨時隨地觀看自己喜愛的電視節目,因此,很多受眾會選擇收看制作更為精良的節目,節目質量不過關會造成群眾流失。在一些電視新聞節目中,新聞記者無法及時地更新報道理念,受眾觀看起來不免覺得空洞乏味。隨著媒體融合的發展,各種新鮮的元素融合到電視節目中,全面調動起受眾的視聽體驗,各種新聞題材也為電視工作者提供了全新的創新思路。因此,廣播電視節目要打破單一的報道題材,將消息類、通訊類、系列報道類、深度報道等多樣的新聞節目融合到節目創作中,給受眾帶來不一樣的收視體驗。
實現廣播電視節目的創新創優需要高素質的專業化電視人,打造適應媒體融合趨勢的全能型復合型人才。但是很多廣播電視臺都存在人才短缺的現實問題,由于廣告創收受到新興媒體的沖擊,財政補貼也是有限的,接受過專業高等教育的廣播電視專業人才在面臨更高的平臺和更優越的待遇紛紛涌入新媒體平臺來提升自身的生活質量。廣播電視節目的從業人員并非都是專業的科班出身,缺乏一定的營銷意識、采訪意識,大眾傳播基礎理論知識薄弱,拍攝的電視節目出現畫質不清晰、編輯內容缺乏創新、采訪內容不夠深入全面等問題時有發生,需要其他電視人進行精心地栽培和指導,還需要長時間的磨煉和培訓。
全媒體時代的到來讓受眾可以隨時隨地從網絡中搜索感興趣的話題,將自己覺得有趣的視頻傳播到社交平臺上,媒體的社交屬性被不斷放大,受眾與傳播者之間的交流互動變得頻繁起來,雙向互動的傳播模式被逐漸推廣開來。廣播電視節目在創新創優前要充分發揮新興媒體的傳播優勢,在網絡上拋出話題廣泛地聽取大眾的意見,不斷地完善節目內容,優化節目細節,為精準傳播提供有效的反饋。
媒體融合視域下,受眾更青睞于通過手機移動客戶端接收碎片化、快餐式、互動性的傳播內容。傳統的廣播電視節目制作人需要適應普通大眾的收視習慣,重新整合現有的媒體資源,加快廣播電視節目的創新,推出適合各類新媒體平臺播出的電視節目,進行全方位的傳播,以增加跟受眾之間的互動,增加話題性特征,提升電視節目的傳播力。例如,湖南衛視創新節目《聲臨其境》合理挖掘宣傳資源,為了適應大眾碎片化的收視習慣,滿足受眾交流分享的需求,節目在開播過程中借助新媒體平臺宣傳優勢,在芒果TV、愛奇藝視頻、抖音短視頻等這類新媒體平臺以直播的形式跟受眾進行緊密互動,受眾可以通過彈幕進行留言互動,短視頻平臺中將嘉賓的精彩片段精心剪輯重點推送給觀眾,碎片化的短視頻內容更富有話題性,受眾可以自由選擇想看的節目花絮,因此節目也獲得了大批的流量和粉絲。
單純地觀看電視節目、與節目進行交流已經無法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他們要求更多的體驗感,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因此,廣播電視節目在創新創優中需要借鑒優秀電視節目的成功經驗,進行改革創新,制定符合本地特色的電視節目。例如,中央電視臺推出的《朗誦者》除了在微博、微信、央視網、愛奇藝等新媒體上進行宣傳推廣之外,還積極推動線下的宣傳工作,節目組在微信平臺線上推出“朗誦亭”,還在各個城市設置的“朗誦亭”進行線下同步運營,受眾可以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朗誦體驗。《聲臨其境》節目組與“配音秀”的手機APP進行合作,廣泛吸引受眾注意力,讓受眾參與其中增加配音體驗。上海廣播電視臺推出的《喝彩中華》節目中,受眾可以通過微信搖一搖功能了解戲曲方面的知識點。線上線下活動的推出為廣播電視節目創新創優提供了更多宣傳思路,讓每一個受眾能夠體驗到傳播的樂趣,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影響力。
廣播電視節目是一個地方發展情況的展示窗口,廣播電視節目是否能夠立足于本地文化特色,貼近當地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活動直接決定著收視率的高低。在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節目的生存環境日益白熱化,紛紛通過打造真人秀節目、電視劇大比拼、明星效應等來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獲得一席之地。廣播電視節目在積極挖掘本土文化資源,走親情路線,從本地的文化特色出發,從當地選材來對地域特色文化進行拓展和延伸,走出一條適合廣播電視節目發展的新路子。例如,一些廣播電視臺根據當地的飲食文化特色錄制了當地老字號品牌紀錄片就在當地取得良好的反響,既宣傳了當地的特色文化,提升了當地的品牌效應,又提升了群眾的文化自豪感、對本地文化的認同感。
受眾對廣播電視節目的喜愛程度直接決定著電視節目的傳播效果,電視節目在創辦中要時刻保持新鮮度和時效性,突出地方傳播特色,避免陷入“同質化”的桎梏中,這樣才能對受眾產生持續的吸引力,提升點擊率和收視率,增加廣告創收。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的文化意識越來越強,開始要求參與到電視節目互動中發表意見,展現自己的個性化內容。受眾作為廣播電視臺受眾的主體,受眾教育程度和思想觀念的變化提升了其審美水平,在傳播互動中從“受傳者”轉變為“參與者”。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為電視臺節目進行大范圍的大眾傳播提供了技術支撐,需要廣播電視臺在節目創新創優中解放思想,改變自上而下的傳播結構,跟受眾進行廣泛互動。一些地市級廣播電視臺就創辦了貼近百姓生活的三農類廣播電視節目,以響應黨和政府對三農問題的關注,《壟上行》《三農行》《三農最前線》等節目的創辦就是為了貼近百姓生活,關注農民、農村、農業上面的發展變化,為廣大農民朋友提供相應的服務信息。一些廣播電視臺還創辦了民生類的新聞節目,主要反映當地交通狀況,與商家展開合作對群眾的購房、購車、購家電等內容進行指導,以幫群眾砍價的方式開展電視活動,從受眾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進行指導,以此走到群眾中間去,激發受眾的共鳴,將群眾生活中的瑣碎小事搬上電視熒幕,聚焦群眾之間的鄰里糾紛,供暖問題、街道綠化問題等,提升選材的寬度和廣度,以多樣化、靈活易操作的方式挖掘多種資源,增加廣播電視節目的吸引力,打造屬于自己的節目品牌,增強傳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