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水源

如果說,“結構復雜”“易變形”“精度要求極高”“材料難加工”等是航空發動機機匣加工者望而生畏的“攔路虎”,那么中國航發南方工業有限公司特級技師鄧元山就是那個“降虎人”。多年來,他始終堅守在科研生產一線,以創新為樂,解決關鍵加工技術方面的許多難題,提升了我國航空發動機自主研制能力。
16歲那年,初中畢業的鄧元山進入中國航發南方工業有限公司當一名普通工人。進廠后,他發現身邊的人不是大學生就是技校畢業生,起點都比他高,他有些沒底氣了。“個頭小不怕,個頭會長,力氣小也不怕,可以鍛煉。更重要的是態度,是刻苦鉆研的精神。”師傅的一番話,讓他相信勤能補拙,于是埋下頭來苦練基本功。幾年下來,基本技能有了,但理論知識缺乏。追求上進的他,在苦心鉆研專業技術的同時完成了本科學業,很快從一名普通員工升級到了技能師傅。
2000年初,公司進口了一批大型高精度數控機床,看到機床的代理商在安裝、調試設備,鄧元山忍不住好奇想湊上去擺弄一下,沒想到被代理商當場呵斥:“不懂就不要亂動!”當時,他心如芒刺,于是暗下決心要馴服這些“洋設備”。白天,鄧元山緊跟在廠家培訓師身后,記錄他們的操作過程,晚上就一個人在設備上反復琢磨。從加工步驟到調整切削參數,經過數十次的反復試驗,鄧元山終于掌握了最佳加工方式。那段時間,他經常凌晨回到家,還要上網查詢國內外對新機床操作補充說明的各種資料。“感覺他可能娶的是工作,只差搬床被子就能睡在單位了。”妻子開玩笑說。
很快,鄧元山駕馭高端設備如“庖丁解牛”,成為公司解除設備“疑難雜癥”的高手。公司科研生產遇到技術瓶頸時,只要他加入,問題總能迎刃而解。幾年間,他先后攻克國家重點型號關鍵零件加工難關30項,完成500多個新編程序的首件加工調試和工藝改進。他創新機匣加工中多余物控制方法,提出新工藝方法,將某型號附件機匣的加工周期由90天縮短為45天,年產30臺提高到120臺……這些創新提效,源于他師傅那句“刻苦鉆研的精神”。漸漸地,鄧元山擁有很多榮譽、頭銜,有人認為他可以“坐享其成”了,但他卻還是那個從來不記得下班時間的人,他不敢忘記師傅的叮嚀。
刻苦鉆研也讓鄧元山成為有底氣的技術“領兵”,在精密加工中心,常見到他忙碌于中心各個數控車床之間,幫助大家處理疑難雜癥。一般人大多能掌握3種類型機床的操作,而鄧元山能熟練操作20多臺各類精密高端數控機床,掌握了6種以上世界主流數控系統的操作和編程方法,他的秘訣仍然是師傅的“刻苦鉆研的精神”。那年,他所負責驗收的一臺五軸數控機床,由于所用數控系統是當時最新的操作系統,國內廠家在精度調試、操作使用、培訓方面都缺乏經驗,因此,調試過程中機床出現了位置精度不合格、試切嚴重振刀等問題。廠家4次派相關人員攻關也未解決,造成設備無法按期驗收投產,工作陷入僵局。鄧元山又一次發揮刻苦鉆研的精神,反復查找資料、在機床上做試驗、綜合判斷,最后獨自將問題逐一解決,并編寫出標準后置處理程序,得到廠家的高度贊揚。
后來,鄧元山開始培育“精兵”。“我們加工產品的精度都是在千分之四毫米范圍內。千分之四毫米是個什么概念?相當于我們頭發絲的二十分之一。別看它微乎其微,要知道航空發動機關系著人的生命,來不得半點馬虎。”在中國航發南方工業有限公司鄧元山國家技能大師工作室,鄧元山向工作室成員分享工匠精神。他先后現場培訓操作人員數千人次,帶徒弟數十名。他是出了名的嚴師,高徒們不僅在工作中獨當一面,也在各類技術大賽中獲獎無數。多年來,雖然在工作中遇到不少“攔路虎”,但是對于愛琢磨、愛動手的鄧元山來說,當啃下一塊塊“硬骨頭”時,都是他最幸福的時刻。
2021年4月,鄧元山獲評2021年湖湘工匠年度人物。頒獎詞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攻關再難,有你就行。鷹擊長空時,心臟里迸發著你的蓬勃朝氣,精益求精間,零廢品的生產紀錄印證了你的匠心絕技。精技藝,重創新,航空精英,當代庖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