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8月1日文章,原題:現代中國向何處去,西方需要了解什么 當前,中國在建設一個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社會主義國家。改革開放的范式轉變現在以創新為先導,同時在全球形勢下運用中國的歷史經驗。
中國正走在復興之路上,目標是成為一個共同繁榮的現代化社會,有能力捍衛國家主權并幫助確保全球穩定。
近年來,西方對中國的普遍看法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中國越來越被視為對西方所說的“自由國際秩序”的挑戰。這種挑戰常被說成是中國出于惡意而帶來的生存威脅。這意味著要作出同等的敵對反應。這種情況有可能成為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導致真正的沖突。為管控這種競爭,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必須了解中國的目標及其背后的驅動力。
盡管受到疫情的影響,2021年上半年,中國的GDP增長了12.7%,過去兩年GDP平均增長5.3%。中國的國際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繼續增加,中國現在消除絕對貧困,成為一個“小康社會”。
同時,中國民眾對其政府的支持度非常高。據加拿大約克大學最近的一項調查,多達98%的中國民眾表示信任中央政府。
據日本經濟研究中心的一項新研究,中國的經濟將在2028年左右超過美國。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將如何應對一個中國成為頭號經濟大國的世界?
上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領導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在保留國家計劃體制的主要特征的同時,開始嘗試市場經濟的要素,包括讓企業家精神回歸。中國不再只有國有經濟,私營部門也變得非常重要。
中央政府繼續引導經濟發展,保持可持續的發展步伐。在十多年的創新基礎上,中國企業家在實現中央政府2014年鼓勵大眾創業和創新的政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地方政府經常充當中央政府和企業家之間的橋梁。走在前列的地方政府經常為企業提供資金,并遵循中央政府制定的扶持指令的戰略。
此外,在中國的二元經濟結構中,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共存,有著很大程度的共生關系。這是因為國有企業提供基礎設施等公共產品和服務,最好的例子就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高速鐵路網。國有企業在評估基礎設施項目時,并不只看經濟可行性,也會考慮提高公共事業的水平。中國民眾和企業,乃至外國公司,都受益于這種方式。
有些人稱這是一種“舉國體制”,即允許為特定目的調動全國各地的資源。在集體責任和個人目標之間保持著一種務實的平衡。國家通過國有企業推動了集體目的感,同時允許并事實上鼓勵企業家在基于規則的秩序下取得成功。
在思考未來的時候,中國也在審視其豐富的歷史。中國堅持社會主義的原則,但也接受市場經濟的活力。因此,現代中國將能夠尋找自己的現代性品牌,同時解決這一追求過程中的許多問題。
這種背景確保了中國能夠繼續以包容的方式面向未來,在社會、經濟和政治方面不斷發展,并在此過程中進行各種類型的試驗。
中國人將繼續在科學和技術以及經濟發展方面發現和采用更多新穎的思想。伴隨著這些變化,中國的價值體系和軟實力也將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
(作者EdwardTse,陳俊安譯)
環球時報202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