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比拉力·巴熱
摘 要:在大學生中廣泛開展生產實習教育是加強大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有效手段,是對大學生單一理論學習的實踐補充。在當前經濟全球化影響下,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日益突顯。進一步加強和推進大學生生產實習教育教學制度落地生根,完善細化國家、學校、企業、學生等四主體責任內容,建立市場導向型生產實習實踐基地并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對推動畢業生精準擇業及更高質量就業創業具有指向性和可行性。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 生產實習 實踐教育
“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當下老百姓街頭巷議的熱點問題,同時,也是國家重點關注和重點促進的民生問題。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2020年12月,教育部、人力資源保障部召開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部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充分體現黨和國家對加強就業工作和保障改善民生工作的高度重視。
近年,大學畢業生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數據顯示,2021屆高校畢業生將達到909萬余,加之中職、初高中畢業不再升學學生,青年就業群體人數不斷擴充,造成人才市場就業競爭白熱化;自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以來,全球經濟陷入低迷、增長乏力,2020年突發世界性公共衛生事件,我國GDP雖逆勢增長,但經濟增速回落也連鎖導致就業市場整體需求走弱,各行業紛紛縮減招聘計劃,畢業生就業機會減少,就業形勢愈發緊張;從人才培養角度看,部分高校在專業設置、課程培養方案制定以及人才培養模式上尚不能夠完全匹配市場需求;同時,畢業生就業目標是否明確、就業心態是否端正、綜合素質能力是否達標、個人觀念與企業精神是否契合等等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對大學生就業造成影響。
由此看來,通過國家政策引領,建設現代人才培養教育體系,疏通產學研合作模式堵點,積極在大學生中全面開展生產實習,加強推進產教融合、校地聯合、校企合作以及基地共建,進而實現優良就業資源搶占,實現畢業生就業“軟硬實力”雙提升,具有重要實際意義及可操作性。
1 著力加強大學生生產實習實踐教育重要意義
1.1 生產實習實踐教育是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有效平臺
生產實習是工程教育與企業生產及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的重要體現,在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與素質、加強專業知識的認知和理解、培養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大學生生產實習實踐教育注重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訓與管理,建立就業實習實踐教育基地,拓展多重產業市場合作,立足多層次立體維度實習實踐平臺,讓大學生由淺入深充分感知就業市場的需求,判斷個人與人才市場需求契合度,精確鎖準自我定位。企業作為學校的合作者,本身具有提供完善實習平臺的現實屬性,亦是企業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平臺的搭建為校企合作提供了良好紐帶作用,為大學生走出象牙塔,進入社會前提供了寬闊的緩沖區。
1.2 生產實習實踐教育是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必然選擇
就業能力是指獲得并維持工作的能力,包括與專業相關的知識和技能、通用技能,以及個人品格特征,如自我效能感、自信和自尊等。部分高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重理論輕實踐,畢業生不能完全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也一定程度造成就業市場供需不平衡。通過大學生生產實習實踐教育教學機會,不僅能幫助大學生理論聯系實踐,更能在工作中檢驗個人能力,對大學生責任意識、規則意識養成,社會意識強化,良性人格塑造等方面皆有積極影響。因此,在大學生中廣泛開展生產實習實踐教育是當前的必然選擇。
1.3 生產實習實踐教育是加強校地合作深耕就業市場的妙藥良方
在高校中加強推進產教融合、校地聯合、校企合作以及基地共建,是協調高校畢業生就業和重點產業領域人才供需穩定的積極探索。積極加強高校同企業協同培養模式建設,不僅增加了畢業生實習崗位數量,豐富了生產實習內容,更能使大學生即時了解行業發展成果,使個人能力緊密銜接市場需求,增強就業創業能力,有助于促進深入合作與交流。各企業作為“人才消費者”和“成效檢驗者”,能夠直觀的了解每位實習生的表現,提升選才契合度。
2 著眼高校生產實習實踐教育工作推進現實困境
2.1 國家政策措施亟待細化
社會各方對大學生進行生產實習都秉持包容與支持態度, 2006年國家人事部等幾個部委聯合下發的《關于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制度的通知》及2008年開始實施的《就業促進法》都積極推動大學生實習工作[2],但多為導向性政策,未出臺細化的激勵性、保障性政策,對高校、企業及大學生積極參加生產實習的促進不足,還需加大支持力度。
2.2 學校管理考核仍需規范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沃土,在加強教育教學改革,促進本科生培養質量提升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絕大部分高校都將生產實習作為教學培養方案中必修課程,同時也是就業指導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生產實習課時安排、考察方式以及完成效果檢驗等方面,依然偏重理論學習與指導。個別高校在針對生產實習開展過程以及效果考核方面管理不嚴,未能推動大型實習基地共建,難以對實習過程進行督導以保證實習效果,使得生產實習課程流于形式,削弱了其應有的作用與效果。
2.3 企業權責義務還需明晰
部分企業對接收大學生參與企業生產與日常工作表現較謹慎,對于大學生綜合能力要求較高,提供崗位不一定與實習者專業及個人就業目標相一致。在實習期間,實習生人身、財產安全如何保障,對公司現有正常工作秩序是否會產生不良影響,出于責任認定及生產成本的考慮也會降低企業合作積極性。小型單位招收有限,而能夠提供生產實習基地的大型企業屈指可數,這也為大學生順利進行生產實習造成限制。
2.4 個人主觀能動性尚需調動
絕大多數高年級學生在就業季前夕,對參加生產實習提升自身就業能力的關注和期望都很高,因此參加生產實習較為積極主動。然而,在正式開展實習工作后,難免出現實習目標不清晰、期待過高、實習期間自我約束不嚴甚至弄虛作假等情況。而屢見報端的實習單位“盤剝克扣”涉世未深實習生的新聞,也使得一些學生產生抵觸心理。
3 著手發揮大學生生產實習實踐教育積極作用
3.1 頂層助推,進一步完善制度和法律體系建設
政策制度是規范、促進、發展、落實工作的基石。在提升就業質量上,應以提升大學生教育教學質量為核心,保證理論教學前提下,兼顧實習實踐教學,完善教育教學模式。行政主管部門應出臺大學生生產實習規范,對學校開展實習實踐教學進行督導,明確指標體系,考核開展效果;出臺企業接受大學生生產實習管理辦法,對樂于承擔社會義務的企業,給予政策性扶持,如專項資金扶持、人才扶持和社會服務扶持等。同時,要考慮到大學生實習人數眾多,企業雇傭管理自由的特點,加強大學生在就業實習期間權益的保障,規范實習生、學校與雇傭企業三者間的權利與義務,明確法律責任。
3.2 全程管理,切實加強特色型生產實習實踐教育效果
高校肩負人才培養重要任務,在開展教育教學工作中,不僅要與當前社會發展要求相結合,還要針對學生特點,進行個性化培養,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這就要求在開展生產實習教育教學時,要結合當前經濟發展新業態和新常態,把準市場脈絡和發展方向,同時在培養中還要加強全程管理全時督促,因材施教,體現學科特色、專業特色及個人特色。
首先,進一步健全完善職業發展和就業指導服務體系。以加強就業指導課程和學科建設為抓手,促進就業工作隊伍建設,及時將學科專業動態和行業發展成果融入課堂教學;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政策宣傳,組織優秀校友、優秀畢業生舉辦講座、沙龍,分享就業創業經驗體會,幫助畢業生培養正確就業觀念。
其次,加強推進校地聯合、校企合作以及基地共建。高校應積極加深同各行業代表性企業聯系,積極推進生產實習基地建設。在工作中,應積極調動二級學院力量和積極性,研判行業未來發展方向,把握新形勢下經濟發展脈絡,積極對接對口單位,長期合作,建立信任,保障實習崗位需求的同時,開拓就業市場,實現互利共贏,增加對實習生的吸引力。
再次,建立實習實踐教育全過程跟蹤管理機制。改進單一結果考核方式,注重過程記錄與評價。引入過程管理評價機制,在集體生產實習實踐中,安排企業工程師及專任教師作為“生產導師”講授實習實踐技能,安排學生工作干部作為“實習導師”全程組織管理,由生產導師評定技能掌握情況,由實習導師記錄實習綜合表現,全面客觀記錄評價。
只有加強大學生生產實習教育教學管理,保障實習崗位特色鮮明,增加實習崗位吸引力、含金量,才能激發大學生實習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到實習工作的各個環節上來,學習了解掌握實際應用中的各項技能,提升實踐能力,增加就業擇業砝碼。
3.3 選賢與能,積極掛牌擴大企業影響力
企業對接納大學生實習應持開放態度。接收大學實習生體現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對擴大企業社會影響力、提升企業聲譽及知名度都有較大幫助。企業同高校建立生產實習合作關系,選拔優秀實習生參與到企業急需崗位,既鍛煉實習生實際工作能力,又降低企業人力成本,在招聘實習生過程中,也間接地為企業起到宣傳作用,為下一步校園正式招聘工作開展做好了鋪墊;企業通過對實習生培養與工作觀察,能夠真實全面了解實習生技術特點和性格特點,重點培養同企業文化契合度高的實習生為后備人才,縮短企業人才培養的周期,節約人力資源成本。企業也應積極同高校聯系,反饋實習過程中的不足,為后續有針對性提升大學生能力提供參考。
3.4 內外兼修,樹立理性實習觀保障自身合法權益
作為當代大學生,在校期間要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就業指導課程學習,了解新形勢下積極參與生產實習的重要作用和意義。通過課程學習,能夠明確個人未來發展方向,找到自身不足。以就業創業個人目標實現為導向,將理性實習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樹立基層就業、艱苦崗位就業、創新創業意識,體現新時代大學生的良好風貌,將個人提升就業能力需求作為參與生產實習的驅動力,在實習實踐中,將所學理論知識同實際生產相結合,查找自身薄弱環節并積極完善提高,最終實現個人就業能力提升;個人也要加強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培養,了解與生產實習法律法規相關條款,清楚實習時期間雙方權利義務。在實習過程中,牢固自我保護意識,避免受到不必要的人身或財產侵害。
參考文獻:
[1] 胡勇,馮力,賈智.“新工科”建設背景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生產實習教學改革之初探[J].高教學刊,2021(04):126-129.
[2] 邱飛.大學生就業實習困境及其對策[J]. 現代教育管理,2009(6):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