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龍

摘 要:現代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等都是評價人才的主要維度。針對目前“獨二代”小學生呈現出的心理承受能力弱的現象,探究體育競賽對其塑造和促進作用的有效性。利用調查問卷、案例研究等方法,探尋競賽前期動員、中期組織機制、后期跟進等過程中的規律性,力求調動多方教育合力和資源,提高學生心理承受能力,以便他們在今后進入更高階段的學習和未來的社會生活中,具備較好的心理素質,適應各種挑戰和競爭。
關鍵詞:體育競賽 心理承受力 體育正推力
在現代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求人才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還要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受到各級各類教育的關注力越來越高,通過各種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迫在眉睫。體育訓練與競賽,不失為提高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1 小學生心理承受能力之現狀
“4-2-1家庭中的小太陽”,頂著這個“稱謂”的孩子在當今的小學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以調查所在班級石油附小一年級某班為例,六位成人圍著一個孩子轉的家庭占全班學生家庭的總數的六成以上。以自我為中心,是這些學生身上普遍反映出來的意識趨向:自卑、自閉、不合群、不善于合作等表象屢見不鮮。
1.1 情緒控制力差
情緒是人對客面事物的態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反應。當今社會小學生的情緒問題主要表現為焦慮、情緒不穩定、逆反與攻擊性行為等。焦慮,是最常見的學生情緒障礙,表現為心神不寧,時而還拌有腹痛、惡心、頭痛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癥狀;另一常見的情緒問題是情緒不穩定,喜怒無常,極易激動;進入到青春前期階段的小學高年級學生,最顯著的特點則是“逆反”性增強。
1.2 抗挫折能力不足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家庭模式的改變,家庭教育中“包辦代替”現象較之“獨一代”更加嚴重。更有甚者,有的家長片面地理解了“好孩子是夸出來的”這句話,使得許多孩子是在充滿奉承的環境中長大的。久而久之,當孩子進入學校需要獨自面對一些挑戰時,往往產生懼怕失敗的消極心理,不敢嘗試,預先規避可能出現的失敗。
1.3 不合群、不善于合作
由于父母和祖輩的溺愛、缺少與其他小伙伴一起游戲的機會,團隊精神、合作精神在當今的小學生中普遍缺乏。有些孤僻的學生,無論和老師還是和其他學生,都有較頑固的疏遠感。
2 體育競賽在改善學生心理承受能力方面的作用
記得有記者在向倫敦奧組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提問:“體育競賽到底教給了我們的孩子什么?”時,塞巴斯蒂安說:“體育競賽不僅教給我們的孩子如何去贏(艱苦的訓練、迎戰的技戰術技巧、心理穩定性的訓練等),還要教會他們怎樣去有尊嚴地輸。”筆者認為,這段話精妙地闡述了體育競賽與參賽者心理承受能力的聯系,無論是競賽結果的勝利還是失敗。
事實也證明,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很大的后天可塑性,是可變化的,可以鍛煉的。心理學的實驗也告訴我們,經過心理訓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可以大大提高的。體育競賽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方面具有以下特點:
(1)體育競賽從外在形式看是一種游戲,但從內在實質看它卻是一種對現實社會的模擬,通過這種模擬游戲,使參與者提高對社會的認知能力,提高他們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尤其使對青少年,這樣的鍛煉對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更積極的作用。(2)體育競賽之所以受人們的青睞,激烈的競爭是它的魅力所在,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下,能最大限度發揮人的創造力和潛能,心理承受能力自然提高。
通過體育競賽能提高參與者對社會和自己認知能力,能更加客觀地看待自己和社會,學會用辯證的分析認識事物,在困難的時候想到光明,在勝利的時候想到挫折,無論勝利和失敗,都有事物可能向反方向發展的心理準備,可以減少因沒有思想準備而帶來的心理壓力。
3 常見校內體育競賽與學生心理承受力提高的聯系
3.1 項目設定全面性為前提
3.1.1 開展競賽前的充分調查與分析
當下的小學生都是00一代的新生力量,他們出生于信息爆炸的時代,這代學生的眼界之寬是足以令人嘆為觀止的。如何找準他們的心理預期,調查與分析是必不可少的途徑。以2011年我校秋季體育運動會賽前調查為例,我們設計了如下的調查問卷在高中低三個年度的班級中做抽樣樣本分析。
3.1.2 兼顧集體與個體
在競賽項目的設計上,集體項目主要是針對學生不合群、不善于合作的心理設計的。如傳統的拔河比賽、“8”字跳繩、迎面接力跑、多足走、“足”“籃”“排”三大球等,強調的是多數人的參與與合作,需要集體形成迎戰策略,調動每一位參與者的積極性。在參賽人員的取舍、調配、出場順序等方面,與參賽個人的期望會形成一些出入,個人服從集體才能達到集體利益最大化的意識自然滲透其中。
個體項目主要是針對學生的自卑、抗挫能力差的心理設計的。在與學生的溝通中,筆者總能發現很多學生是因為心理因素的影響不愿或不敢迎接個人項目的挑戰。這樣的心理因素主要有:
(1)怕“出風頭”而遭到排斥。
(2)懼怕失敗遭到嘲笑。
(3)因為不能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運動潛能,沒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而屢次沒能取得理想結果而導致的氣餒。
(4)對自己的運動能力充分不自信,不愿或不敢在公眾面前做展示。
鼓勵學生勇于參報,需要體育老師與班主任、家長、學生本人的溝通,形成教育合力幫助學生“邁開第一步”。班級輿論的支持,體育老師對學生運動潛能的合理分析,家長的鼓勵等,都是參報階段需要做的工作。
3.1.3 新興體育項目的融合
通過調查問卷得知,很多傳統體育項目已經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學生的運動和參賽興趣,而與之相對的,很多新興項目在學生中間卻悄然流行起來。學生的參與度高,積極性強。如:輪滑、滑板車、獨輪自行車、悠悠球、呼啦圈等。在設計競賽項目的時候,要充分將這些項目考慮進來。新興項目的規則、賽制、器械、場地安排等在摸索中現正逐漸走向成熟。
在賽后的滿意度調查表中,我們也不難發現:新興體育項目在所有項目種類中的比重約為20%,但在學生最熱衷的競賽項目中,新興體育項目卻占到了所有熱衷項目的50%以上。由此可見,新興體育項目的發展潛力和空間很大。
很多在傳統項目中不占優勢的學生卻在這些新興項目的競賽或展示中大放異彩,其自信心大幅提升。這些項目不僅可以設計成個人項目,還可以設計為集體項目。因為擺脫了傳統項目常用技戰術的束縛,在參與這些新興項目集體賽的過程中,賦予了學生更多的創新空間。孩子們在分析中不斷提升運動成績,較之通過體育老師幫助分析提升點,內化程度更高。這種從被動向主動的轉化,有助于學生變挫敗感為客觀分析,變無處釋放情緒而找到情緒的正向釋放點。
3.2 教育正方向為推力
3.2.1 家、校、社區通力合作
學生的心理塑造是一個合力打造的過程,僅僅依靠一名教師單槍匹馬的力量是杯水車薪的,班級建設、學校風氣、家長觀念、社區氛圍等均需聯合起來系統配合。簡簡單單的一次競賽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不管是一次次的校運會,還是一個個大課間的小型體育競賽,甚至每一個10分鐘課間或課余在小區里展開的體育游戲,都是聯絡起眾力的最好平臺。營造和諧、寬松的“場”,讓學生的心理承受力漸漸增強,對學生的一生成長都將影響深遠。
以每次競賽為契機,競賽前的調查與動員,競賽中的組織與評價,競賽后的激勵與反思,都是學生心理承受力螺旋上升不可或缺的過程。
3.2.2 體育教師與班級教育積極配合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培養學生心理的主陣地還是學校,更具體的地方還是班級。班風正,則正能量足,學生的心理承受力才能得到良好的塑造。因此,拋開學科的界限,體育教師也要擁有“大教育觀”,把自己融入到一個個班級中去,為該班級的建設貢獻力量。
綜上所述,體育競賽在提高學生心理承受能力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廣大體育教育工作者,要成分利用廣大學生喜歡體育競賽形式,在體育教學中和課外體育活動中,大力開展有意義的體育競賽活動,以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