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安琪 付雪

摘要:目的:探討肩胛骨矯正療法對腦卒中后肩關節半脫位的治療成效。方法:恢復期患者50人,依照隨機方式將兩組患者分別分為肩胛組(n=25)和常規組(n=25)。兩組患者均按病情接受常規藥物治療和基礎康復訓練干預,此外肩胛組采用肩胛骨矯正療法,常規組采用常規康復訓練方法對患者肩關節半脫位進行針對性的康復治療,2次/天,6天/周,共計8周治療。結果:醫治8周后,肩胛組、常規組患者VAS、AHI、FMA評分比照,有顯著性差別(P<0.05);且肩胛組得分比對常規組差異明顯(P<0.05)。結論:利用肩胛骨矯正療法醫治肩關節半脫位療效切當,是改善肩關節半脫位的合理治療。
關鍵詞:肩胛骨矯正;肩關節半脫位;腦卒中
【中圖分類號】R25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7-014-01
肩關節半脫位(glenohumeral subluxation,GHS)是腦卒中后常見并發癥之一[1],常伴于疼痛,嚴重影響患者上肢功能恢復[2]。常規康復治療方法多側重于對肩關節擠壓和肩周肌群的激活,如今肩胛骨矯正的重要作用被廣泛關注[3],本研究采用用肩胛骨矯正療法和常規康復療法治療GHS患者,旨在探討肩胛骨矯正療法在GHS康復中的療效。設計及觀察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納入自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就診于保定泰和康復醫院的腦卒中恢復期患者共50人,經臨床觸診和影像學診斷均確診伴有不同程度的肩關節半脫位。依照隨機方式將兩組患者分別分為肩胛組(n=25)和常規組(n=25)。肩胛組和常規組中患者比較信息,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見表1。
1.1.1納入標準:
(1)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通過的腦卒中診斷標準[4]和中國康復中心制定的肩關節半脫位評定標準[5]。(2)腦卒中首次發病,或既往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但未累及運動功能,病程在30天至90天之間。(3)生命體征穩定,覺醒程度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評分≥15分[6]。(4)認知功能評定正常,簡易智能精神狀態量表(MMSE)評分≥25分[7]。
1.1.2排除標準:
腦外傷、非初次病發和進行性病情的腦卒中患者;既往有累及肩胛骨和肩關節運動、感覺功能的外傷、疾病及手術治療等;合并其它嚴重疾病如心、腎功能不全的患者[8];出于各方原因不愿配合完成治療和評定者。
1.1.3剔除標準:
出于其他緣由轉院、出院沒有完成治療周期的患者;出于各方緣由中途不可依囑配合康復和評定的患者;提出退出研究的患者。
1.2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按病情接受常規藥物治療和基礎康復訓練干預,例如降血壓和營養神經藥物、早期康復教育、良肢位擺放、被動關節活動和理療等。除此之外,肩胛組采用肩胛骨矯正療法,常規組采用常規康復訓練方法對患者肩關節半脫位進行針對性的康復治療。療法總計實施30min/次,2次/天,6天/周,共計8周治療。
GHS常規訓練方法:(1)牽伸患側肩關節屈肌群,如胸大肌、胸小肌、三角肌前部等。(2)刺激患側肩部伸肌群誘發主動運動,包括岡上肌、三角肌中后部、背闊肌、斜方肌、菱形肌等。(3)對已經存在主動收縮能力的關鍵肌進行肌力訓練,包括耐力持久訓練和主動收縮訓練。為避免屈肌肌力訓練刺激肌張力異常增高,屈肌肌力訓練均在伸展位,末端發力進行小范圍的關節運動。(4)患者坐位在床面水平或站立位肩關節前屈90°撐于墻面,進行肩關節擠壓訓練,增加本體感覺輸入。
肩胛骨矯正療法:(1)肩胛骨調整:對于肩胛骨活動范圍受限或已經出現肩胛下沉等異常姿勢的患者首先進行肩胛骨的位置調整,關節松動和周圍肌群的放松,為患者完成訓練動作減少障礙。(2)肩胛主動運動訓練:以下訓練治療師先在指導患者在健側做出正確動作,重復1組(20次),讓患者明確正確的發力位置、運動路線、本體感覺再進行患側訓練。肩胛上提:患者坐位,治療師上方手放于岡上肌,下方手扶于肩胛下角,先對岡上肌進行快速拍打激活,動作起始時上方手沿患者身體縱軸小范圍快速按壓牽拉岡上肌,囑患者反向做聳肩動作上提肩胛骨,并根據情況施加阻力;肩胛外展:坐位,治療師內側手輕扶患者患側肩胛骨,外側手握于肘關節上方,患者維持患側肩關節前屈90°。治療師外側手擠壓患者肩關節,囑患者對抗力線肩胛前伸,內側手保護;肩胛后縮:坐位,治療師手法同上,患者肩關節前屈90°,囑患者擴胸(肩關節水平外展)完成肩胛后縮;肩胛旋轉:坐位手法同上,做全范圍主動的肩關節前屈后伸,治療師內側手助力肩胛骨旋轉。(3)肩胛穩定性訓練:患者四點跪位,肩關節屈曲90°,肘關節伸直手指伸展按于床面,保持與床面垂直,治療師保護患側肩肘關節在正確力線上,囑患者用力按壓床面至背部拱起。
1.3觀察指標:
(1)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評定表中,0分標示無疼痛,10分標示極劇烈疼痛,疼痛程度隨分數逐級遞增,囑患者自述評分,統計治療前后評分進行差異比較[9]。(2)肩關節半脫位測量方法(Acromio-humeral interval, AHI)[10],用X線拍攝患者雙側肩關節正位片,確定肱骨頭中心的位置并測量各組治療干預前后該中心點到肩峰的距離,進行差異比較。(3)簡式Fugl-Meyer評定量表(Fugl-Meyer, FMA),評定量表共9部分33項評定,總計66分,分數越高提示患者功能越好[11]。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 s)表示,治療組和對照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檢驗,同一組患者治療前后采用配對樣本檢驗進行差異驗證,以率表示的技術資料采用檢驗進行驗證[8]。以<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恢復期卒中后GHS患者開始康復前,肩胛組和常規組患者VAS、AHI、FMA評分比照,無顯著性差別(P>0.05);醫治8周后,肩胛組、常規組患者VAS、AHI、FMA評分比照,有顯著性差別(P<0.05);且肩胛組得分比對常規組差異明顯(P<0.05)。見表2。
3.討論
肩胛骨的結構和運動模式異常嚴重阻礙了肩關節恢復正常結構和功能。有研究發現,由于肩胛骨的活動障礙破壞了肩肱節律,肩關節的活動范圍減少約1/3,而肩胛骨矯正療法可以糾正肩胛骨和肩關節關節盂的結構位置,幫助恢復其鎖定機制[12],緩解肩周肌群的異常肌緊張,恢復正常肌肉力線,故肩胛骨矯正應是治療肩關節半脫位的重點之一。
本研究在處于腦卒中后恢復期伴有肩關節半脫位的患者中對比了肩胛骨矯正療法和常規康復訓練方法的療效。研究表明,肩胛骨矯正療法對緩解肩關節疼痛效果顯著,且療效優于常規治療。由于GHS伴隨肩痛的原因常與張力異常、肌肉損傷、肌腱攣縮、關節黏連相關,肩胛骨矯正療法應在治療中釋放了肌群異常張力,緩解了關節黏連,所以可以減緩疼痛。尤其在伴有肌張力增高和肩關節活動受限的受試患者中療效更加顯著;AHI指標亦證明了肩胛骨矯正療法治療GHS的有效性。由于肩胛骨正常結構位是肩周肌群發揮功能的基礎[13],矯正肩胛骨易使肩周肌肉更快更有效地恢復肌力并幫助肱骨頭回歸關節盂內;上肢功能指標FMA表明,肩胛骨矯正后可助力于上肢功能的恢復。肩胛骨的異常模式矯正對于恢復肌群力線,恢復鎖定機制有重要意義,可促進受累側上肢功能恢復。終上所述,利用肩胛骨矯正療法醫治肩關節半脫位療效切當,是改善肩關節半脫位的合理治療。
參考文獻:
[1]Chaco J,Wolf E.Subluxation of the glenohumeral joint in hemiplegia[J].Am J Physical Med,1971;50(3):139-43.
[2]Davies PM.劉欽剛,倪朝民,譯.循序漸進--成人偏癱康復訓練指南[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6:159-186.
[3]趙翠.抗痙攣體位擺放在預防住院偏癱患者肩關節半脫位中的效果[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7,1(11):215-216.
[4]中華神經科學會分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5]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政司.中國康復醫學診療規范[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83.
[6]劉春燕.刺激性護理干預在急性腦卒中昏迷患者促醒中的效果[J].河南醫學研究,2017,26(12):2304-2305.
[7]田榮,賈秀麗.簡易智能精神狀態檢查量表檢測對癡呆患者臨床護理的指導作用[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8,3(17):159-160.
[8]王珺,萬慧.運動想象療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肩關節半脫位康復治療的效果[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52(11):19-21.
[9]Fratocchi G,Di Mattia F,Rossi R,et al.Influence of Kinesio Taping applied over biceps brachii on isokinetic elbow peak torque.A placebo controlled study in a population of young healthy subjects[J].J Sci Med Sport,2013,16(3):245-249.
[10]姜榮榮,陳艷,潘翠環.腦卒中后上肢和手運動功能康復評定的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5,(10):1173-1177.
[11]蔡秀婭,張玲敏,武昌,嚴靜怡,秦小虎,田智.肌內效貼預防腦卒中后肩關節半脫位的臨床研究[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9,10(23):35-36.
[12]肖德龍.腦卒中后肩關節半脫位的康復治療[J]. 江西中醫藥, 2014, (9): 69-72.
[13]皮尚伯. 肩胛部肌肉力量的平衡對肩關節功能康復的影響[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3, 28(8): 782-784.
作者簡介:一作:楊安琪(1994—),女,漢族,河北省保定市,初級康復治療師,研究生在讀,杭州師范大學,浙江省杭州市,310000,神經生物學方向。
二作:付雪(1991—),女,漢族,遼寧省朝陽市,初級康復治療師,本科,保定泰和康復醫院,河北省保定市,071000,神經康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