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德


摘要:目的:探究不典型川崎病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選取2018-2020年經我院收治的不典型川崎病患兒60例,將上述患者采取隨機抽樣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取常規治療,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丙球蛋白治療,對比兩組患兒治療效果和癥狀消失時間與臨床用藥時間指標。結果:經比較,觀察組患兒療效優于對照組,癥狀消失時間和臨床用藥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于不典型川崎病患兒加用球蛋白治療和幫助患兒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降低臨床用藥時間,促進恢復率,對臨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不典型川崎病;臨床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7-085-01
川崎病好發于各個年齡段的兒童,是指患兒出現全身性血管炎后的急性病變,導致患兒出現發熱、出疹等癥狀,患兒還會出現手足潮紅、草莓舌等其他癥狀,目前臨床認為該病病因與感染細菌、病毒或免疫力低下或與遺傳因素有關[1]。該病的主要治療方式為藥物治療,提高患兒免疫力。但根據臨床治療效果可知,對于不典型川崎病患兒來說,常規藥物治療其效果并不顯著,所以,本次研究選取60例川崎病患兒,分別采用不同治療措施,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2020年經我院收治的不典型川崎病患兒60例,將上述患者采取隨機抽樣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兒30例,男患兒17例,女患兒13例,年齡范圍7月-7歲,平均年齡(3.45±0.72)歲;觀察組患兒30例,男患兒20例,女患兒10例,平均年齡8月-9歲(4.45±1.23)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經比較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本組患兒采取常規治療。根據患兒具體情況,對患兒實施補液、抗血小板治療。給予患兒口服阿司匹林(名稱:拜阿司匹林靈阿司匹林腸溶片;廠家: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71021;規格:0.1g×15片×2板/盒),每日服用3次,每次服用30mg/kg;同時給予患兒靜脈注射地塞米松(名稱: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廠家:河南潤弘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0327;規格:2mg×10支/盒),聯合用藥1療程(7d)后觀察用藥效果[2]。
1.2.2觀察組: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注射用丙球蛋白(名稱:靜注人體免疫球蛋白(pH4);廠家:華蘭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0970032;規格:5%×50ml/2.5g/瓶)治療,用藥一周后觀察治療效果。
1.3評價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和癥狀消失時間和臨床用藥時間指標。臨床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記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數×100%。顯效:患兒相關發熱癥狀消失,經檢查后相關指標數據正常;有效:患兒發熱癥狀減輕,經檢查后相關指標數據有所改善;無效:患兒臨床癥狀不變,檢查后異常指標不變。
1.4統計學分析方法
將上述數據納入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用(n/%)表示計數資料,χ2檢驗,用()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P<0.05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兒治療效果
經比較,觀察組患兒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2.2兩組患兒癥狀消失時間
經比較,觀察組患兒癥狀消失時間和臨床用藥時間低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3、討論
不典型川崎病是一種高發于患兒的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是以血管炎癥為主,高發于患兒的病理改變[3]。該病患兒主要臨床發病癥狀為發熱、皮疹等,手足掌心有紅斑或紅腫,口唇干燥,眼球充血等癥狀,嚴重影響患兒的身體健康和生長發育[4]。阿司匹林具有解熱鎮痛,抗血栓的作用,地塞米松具有免疫抑制,抗炎抗過敏的作用,臨床上常用兩種藥物聯合治療該疾病。由于常規藥物治療效果并不明顯,所以本次研究加用了丙球蛋白。丙球蛋白可以是經過低溫乙醇法分離,并經過病毒滅菌處理后由身體健康者的血漿組成的免疫球蛋白制品。由于丙球蛋白注入人體后可以起到清除細菌和免疫力的作用,該藥物具有幫助患兒增強機體免疫力,補充患兒體內缺失抗體,提高患兒對細菌、病毒的抵抗能力的作用[5]。
根據本次研究可知,觀察組患兒治療后其治療總有效率(41.66%)優于對照組(20.00%),觀察組癥狀消失時間(2.13±0.12)天低于對照組(8.12±1.18)天,臨床用藥時間(1.56±0.26)天低于對照組(8.16±1.78)天,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綜上所述,對于不典型川崎病患兒在常規藥物治療上加用丙球蛋白藥物,可提高治療總有效率,降低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和臨床用藥時間,對臨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陳靜華,湯靜潔,胡靜.預警評分護理模式對川崎病患兒臨床治療效果的影響[J].中國社區醫師,2019,35(36):147-148+150.
[2]梁瑩,李柏,廖素雯.35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兒臨床特點分析及臨床治療效果[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8,11(15):118-119.
[3]譚啟萍.不典型川崎病的臨床治療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5(03):96-97.
[4]余莉,王一斌,喬莉娜.川崎病并發冠狀動脈損傷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2015,11(02):96-99.
[5]杜忠東,陳笑征.川崎病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7,32(08):565-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