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校協同共育有利于增強家庭教育功能,有利于學校、家庭、社區之間的合作及學生、教師、家長和其他參與者的共同成長,特別是學生心靈的成長及綜合能力和社會化能力的提升。構建“三位一體”家校協同共育模式,充分發揮學校、家庭及社區的作用,能確保家校協同共育的有效實施。
【關鍵詞】家校協同;學生成長;共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49-0010-03
【作者簡介】劉翠,江蘇師范大學(江蘇徐州,221000)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小學教育。
在少年兒童的學習生涯中,教師和家長都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有著重要的責任和一致的目標,這也是家校協同共育的前提條件。指向學生成長的“三位一體”家校協同共育是指:通過學校、家庭、社區的合作,構建良好的環境,幫助學生樹立理想,并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自己、挑戰自己、懂得傾聽、學會合作,進而實現健康、全面的發展。
一、“指向學生成長”的內涵與價值
“指向學生成長”,就是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教師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學生能夠學會自主,獲得自尊;與學生平等對話,讓學生在自主參與中受到真正的教育,從而引領學生的心靈成長,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社會化能力。
1.引領學生的心靈成長。
教育的終極目的在于引領學生的心靈成長,實現有價值的幸福追求。學生心靈成長的主渠道是家校協同。在學校里,教師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是學生心靈成長的榜樣,教師的指引和教導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好學生的標準和好孩子的行為規范,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學生之間的交往是心靈成長的促進劑,為獲得同伴的支持與認同,學生學會傾聽,懂得關心,并逐漸接納與不斷完善自我。與此同時,父母的支持與陪伴、社區的配合都與學校教育同向同行,從而形成協同效應,為學生創設出良好的成長環境,讓學生能夠重新認識自我,重新定位自己的目標,并在實踐的過程中促進心靈成長。
2.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家校協同共育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綜合性的學習平臺。學校是家校協同共育的載體,可整合人力資源和社會資源,創設出多樣化的校本課程和實踐活動。其中,家長與社區相關人員是重要的人力資源,他們擁有不同的學科特長或從事不同的職業。在家長與社區相關人員的參與、教導下,學生有機會深度了解各行各業,深入思考與生活、社會、科技、環境等相關的問題。學校還可以將社區中的社會資源,如圖書館、博物館、歷史館、工廠、景區等,與教科書上所學內容進行聯結,給予學生充分鍛煉的機會,讓學生在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拓寬視野并完善思維,提升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3.培育學生的社會化能力。
促進學生的社會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學生社會化教育涉及多方面的內容,包括核心價值觀、社會交往的認知與行為及社會實踐能力等。而對于學校而言,由于資源限制,能夠提供的社會實踐機會有限。家庭、學校和社區協同共育可彌補學校資源有限的缺陷,豐富學校的教學資源,幫助學校創設出更多的實踐課程,更有利于學生社會化教育目標的達成。作為三方協同共育的指導者與協調者,學校應制定社會化教育培養目標,確定教學內容,選擇固定的教育場所,采用多種教學策略,促使學校、家庭、社區三方有效協作,構建出適合學生發展的學習和生活空間,進而提升學生的社會化能力。
二、“三位一體”家校協同共育的模式
“三位一體”家校協同共育是一種協調學校、家庭及社區關系的培育方式。雖然學校和家庭是關鍵要素,社區融合也是重要途徑。學校要充分發揮其指導與服務的功能,加強家校溝通。家長要從思想上認識到家校協同的重要性,積極參與學校事務,認真學習相關課程。社區要積極配合家庭和學校的各項活動,利用自身優勢,提供學習平臺與資源,確保家校協同共育能有效實施。“三位一體”家校協同共育的模式如圖1:
1.學校搭建資源平臺,為家教提供專業指導。
在家校協同共育中,學校要承擔管理、指導與服務的職能,加強家庭、學校與社區之間的聯系。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組建家委會。家委會一般分為學校、年級、班級三個層次,由學校、社區、家庭的代表組成,主要任務是協同共育。代表的選取條件包括熱心教育、樂于付出、有組織能力等。二是搭建家校協同共育平臺。例如,學校微信公眾號,班級QQ群,班級微信群,家校通、校報等。這些平臺操作方便,互動及時,便于教師與家長溝通,能夠實現信息資源的交互與數據共享,形成了學校、家庭、社區共同的“朋友圈”。三是開發共育課程。包括家庭教育系列培訓講座、家庭教育經驗交流會、心理健康教育講座等,這些課程能夠幫助家長接受系統、專業的家庭教育培訓,提高家長的教育素養。四是設計親子實踐活動,增加家長與孩子共同生活的時間與空間。五是舉辦新父母學校,組織父母定期接受家庭教育培訓,提升父母教育素養。此外,學校還需整合多方資源,實現家庭、學校與社區的優勢互補。
2.家長參與學校事務,攜手孩子共成長。
家長作為家庭教育的主體,要從思想上認識到“三位一體”家校協同共育的重要性,積極參與學校事務,認真開展相關課程的學習。首先,家委會代表全體父母參與學校相關事務,監督學校日常教學及管理工作。班級家委會是教師聯系班級家長的橋梁和紐帶,可參與班級各項事務。其次,父母志愿者是學校重要的人力資源,可參與學校各項活動。如父母講校史、父母做監督員、父母做義工等。父母志愿者積極參與學校日常教學管理和大型活動,能提高學校的日常管理效率。最后,家長課堂是學校特色課程之一。經學校和家委會溝通,推薦不同學科和職業的家長走進課堂,傳授相關的知識。例如,職業為醫生的家長傳授防疫保健知識,職業為消防員的家長組織學生進行消防安全演習,作為書法家或畫家的家長開設書畫賞析課程,等等。
3.社區利用自身優勢,發揮資源共享作用。
家校協同共育的優勢是實現了家庭、學校、社區資源互補,為學生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在資源共享上,社區具有自身優勢,可為學校提供多種資源,輔助學校開展各種活動。首先,開展社區大講堂。社區不同職業、不同崗位的人員是重要的人力資源,可邀請他們走進學校,參與學校課程及相關活動。其次,建設社區實踐基地。社區中的博物館、圖書館、自然景點、工廠等都是重要的社會實踐基地。社區應充分利用人力資源和社會資源,配合學校與家庭開展相關活動,確保“三位一體”家校協同共育工作能有效進行,這對于教育質量的提升具有積極的作用。
朱永新教授說:家校合作共育不是純技術層面的簡單模仿,不是孤立于學校整體工作之外的附加題,不是減輕教師工作量的手段。家校協同共育的前提是相互尊重,三方合作,多方共贏。對教師而言,協同共育能夠獲得家長的理解與認同,提升工作效率及幸福指數;對家長而言,與學校攜手參與孩子的成長,通過自身的努力能夠獲得孩子的認同和改善親子關系,從而建設新型家庭教育模式;對社區而言,發揮優勢資源,創設良好環境,完善孩子的成長空間,這一過程也是三方相互合作、共同成長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朱永新.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場——新教育實驗“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論與實踐[J].教育研究,2017(11):75-80.
[2]徐新穎.心靈成長:指向幸福的教育追求[J].江蘇教育,2020(71):37-38.
[3]康麗穎.家校共育:相同的責任與一致的行動[J].中國教育學刊,2019(11):45-49.
[4]杜建群,唐雅杰.家校協同:學生社會化教育目標達成的必要舉措[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14):6-9.
[5]孫云曉.家校合作共育:中國家庭教育的新趨勢[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
[6]朱相娟.家校協作共育的新視角、新內涵[J].人民教育,2018(20):62-64.
[7]朱永新.我國家校共育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研究,2021(1):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