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是一本活教材,“數學教學要貼近學生生活”是課程標準的要求,任教數學學科的班主任,應該具備綜合融通意識,將生活現象和情境引入數學教學中,建立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用數學思維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同時提高其生活素養。
【關鍵詞】數學教學;課程資源;生活素養;綜合融通意識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49-0039-03
【作者簡介】王懷玉,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第二實驗學校(廣東深圳,518052)教師,高級教師,廣東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義務教育教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提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如何根據學生所處的現實環境,充分挖掘可利用的課程資源,讓教材知識與實際生活產生聯系,讓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獲得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這要求任教數學學科的班主任不僅要樹立大數學觀,同時還需要擁有大教育觀,具備綜合融通意識。
一、用數學眼光關注現實生活
引導學生用“數學眼光”關注生活、思考問題,離不開教師自身對現實世界的關注及教育敏感性。以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學習為例:筆者工作室的小李老師在學生居家上網課期間,開發了幾個與疫情防控相關的數學小專題,引導學生用數學眼光關注疫情下的生活,將學習與生活情境結合起來。
那么,疫情中蘊藏著哪些數學知識呢?小李老師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新聞聯播》中每天播報的各地疫情數據以及不同形式的統計圖,并提出問題:這些統計圖你學過嗎?如果沒有學過,你能根據原來學過的知識看懂這些統計圖嗎?你認為利用統計圖表示數據有什么優點?對國家疫情防控工作產生怎樣的指導意義?
系列追問,引導學生開始用數學眼光來打量這個世界,認識到統計圖的意義。緊接著,小李老師又布置一項實踐性作業:做一個數據調查表,連續10天準確記錄深圳及國內其他地區疫情數據;10天后,用自己喜歡的統計圖方式將這些數據呈現出來,并寫清楚這個統計圖的好處是什么,反映出的問題是什么,對我們的疫情防控工作有什么幫助。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理性觀察分析社會現實的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小李老師還讓學生收集在疫情中出現的和數學相關的物品,例如口罩、雙黃連口服液、酒精等,提出以下問題:這里面存在什么數學問題?你自己能否獨立解決它?你是否可以編一些與數學相關的問題,讓別人嘗試去解決?通過開展這樣的活動,學生開始主動關注疫情以及疫情中的數學問題,學會了提煉、歸納和整理,學會了科學、理性地看待新聞事件。
隨著課程的推進、學生興趣的高漲,小李老師的“疫情下的生活數學”專題的內容也得到了極大地豐富。例如:一開始,學生只注意個體學習,后來同伴間相互編題、答題,再后來,小李老師主動與語文老師合作,將學生創編數學問題和解答問題的過程變成口頭和書面的條理性表達過程。小李老師還通過班會課,引導學生總結這個過程中的所思所獲,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世界,用積極的心態應對生活中突如其來的變化,以此提高學生在特殊生活情境中的生存技能。正是通過這樣具體而具有挑戰性的生活數學問題驅動方式,小李老師和學生共同創生著“具有生活價值的數學課程”,實現了學科間的交叉性學習。
二、將生活數學融入班級特色活動
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有這樣的一段解說詞:“行走一生的腳步,起點,終點,歸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無論聚散悲歡,總有一種味道,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家鄉的味道,很多時候都與家鄉的美食密切相關,美食之于任何人,都有無法抗拒的力量,美食之于數學學習,也有很多的教育契合點。為此,筆者曾在寒假開展過一次以“美食”為主題的實踐活動。
通常情況下,班級美食會或許僅僅是一次生活技能展示,而本次旨在將生活技能融入數學學習之中的美食會活動,則是以美食為線索,從自己做美食,對比各地食品價格,到班級美食會,將數學知識點與社會實踐活動融合,使學生學到的知識能夠與自己的生活密切相關,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學習興趣,增強生活技能和與人交往的能力。基于這樣的定位,我們共同討論制定活動方案如下:
本次以“美食”為線索的寒假項目式學習,遵循了“感知—嘗試—展示—總結”幾個階段。首先,筆者布置了兩個小的學習任務,讓學生走進生活,調查同類產品在不同層次的市場價格差異以及背后的原因,認識到市場原理及有機食材與普通食材的差異,初步建立基本的“按需消費”觀念;對家鄉特色小吃的調查了解,目的是初步建立“飲食文化”概念。然后,筆者重點引導學生習得基本生活技能,用視頻的方式提交也能起到強化督促的作用,這個階段重在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因此我們只看重食材價格記錄過程的真實性以及學生參與的態度,不做學生間的比較和菜品之間的比較。最后,筆者讓學生在組內分享自己帶來的一道美食的制作工序及所需要的成本,然后由小組長匯總出本組菜單名錄及價格,并在班級分享。最后,筆者讓學生從營養學的角度設計一份新的菜單,讓學生學會從價格成本以及營養、葷素搭配等多方面考慮問題,通過主題班會總結,引導學生回顧本次活動的意義,并提出新的目標。

美食會后,我們進行“生活小能手”評比活動,讓每組學生將買菜做菜的過程制作成PPT或者“美篇”,在班級進行展示。展示內容包括描述自己在制作美食過程中的收獲、遇到的問題和解決辦法。每個小組統計本組制作美食的費用,討論還可以怎么搭配更優惠。最后根據價格、菜品特色、營養價值等綜合比較,每組選出“生活小能手”,在班級內進行頒獎。
活動結束后,有心的小李老師還讓班級學生進行了延伸性探索:比較同類菜成本價與酒店菜譜價格,讓學生了解同一種菜在不同檔次的酒店里的價格差異,以及背后的原因,最后制作一份最美價格分析圖;對深圳市和其他城市物品的價格進行對比,形成一個價格分析小報告,指導大家如何購物比較劃算。這些做法滲透了理財意識,把數學知識性學習與生活技能提升有機結合起來。
三、將生活數學融入社會實踐
將數學學習與生活相聯系起來,教師除了可以有意識地引進社會生活資源,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解決生活問題之外,還可以通過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社會生活能力。
筆者班級曾經有學生自小學三年級開始,就利用寒暑假在小區里開展義賣活動;還有幾位學生在家長指導下,“發明”了寶寶檸檬水——學生通過研究檸檬水的制作方法,核算制作檸檬水各種原材料的成本與商店購買檸檬水的差價,然后購買各類原材料,自己動手制作,家長帶領學生多次試驗,保證操作過程安全。他們特意制作了視頻,現場售賣時顧客可以通過點擊視頻查看具體制作過程;學生還動手制作廣告牌,說明該活動所得錢款將全部用于資助山區學生。這個活動得到不少路人的理解和支持。
整個假期,班級中的三個小組分三個區域各自售賣了三次,最后將所得的近2000元全部用來購買書籍,郵寄給邊遠山區學生。這樣的融入數學知識和生活技能的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生活能力的鍛煉是多方面的,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和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后進生,他們的動手能力很強,因此在活動中獲得了成就感,更愿意主動融入班級,學習興趣得到了激發;還有部分學生因為平時沒有生活經驗,也沒有動手機會,動手能力弱,通過和同學一起參與實踐活動,勞動意識和參與意識得以增強,也學會用另一種角度看待同學和認識自己。
《義務教育教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學科教師要充分挖掘學科育人價值,開發學科課程中的德育資源,通過豐富的形式落實學科育人的目標,因此,學科教師要做一名有心人,抓住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豐富學科學習的內容和渠道。本文以數學學科為例,展示了學科教師通過將學科學習與班級建設、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等方式,讓學生全面了解和認識數學,拉近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激發了學生主動用數學眼光去觀察生活、解決生活問題的積極性,這些值得進一步探討和其他學科教師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