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長是家庭教育的主體。提升家長的素質水平有助于發揮家庭在家校協同中的基礎性作用,踐行“家校協同共育”的邏輯起點。浙江省吳興高級中學從做好頂層設計、創新合作形式、拓展家教新時空等方面,積極探索提升家長“教育合伙人”能力,推進“家校協同共育”實踐落地,達成“育智慧而溫暖的行者”的協育目標。
【關鍵詞】家長素質;家校協同共育;教育合伙人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49-0013-03
【作者簡介】董艷,浙江省吳興高級中學(浙江湖州,313000)教師,高級教師。
在“家校協同共育”這一系統中,學校教育是關鍵,家庭教育是基礎。一項關于我國家長素質現狀的調查顯示,家長作為家庭教育的主體,隨著時代發展和現實需求的變化,需要不斷提升“科學文化、身心健康、思想道德、教育專業、文明生活”等方面素質,喚醒自身的責任意識和學習意識,增進家校合作的信度和效度,從而在家校良性互動中,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近年來,筆者所在學校以提升家長素質和家教能力為抓手,實施“教育合伙人能力提升工程”,積極探索推進家校協同共育。
一、頂層設計促家長素質提升
家校協同共育以及家長素質提升,需要頂層設計,家校協同,有序推進。因此,在“教育合伙人能力提升工程”正式啟動之前,學校結合校情,就如何提升家長素質推進家校協同進行了總體思考。
1.明確目標,同心協力。
若要家校之間形成合力、同向而行,家長就必須要認同學校的育人理念,并愿意和學校一起踐行。我們確定了“當好教育合伙人,育智慧而溫暖的行者”的家校協同目標,將學校和家長之間的關系定義為“教育合伙人”,雙方志同道合一起行走在教育之路上,同心協力讓孩子“學會感恩,做一個溫暖的人;學會敬畏,做一個智慧的人;學會自律,做一個行動的人”,并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讓家長知曉,同時努力達成這一目標。
2.規矩在先,人人參與。
“教育合伙人能力提升工程”綜合考慮了參與者、場地、時間、活動內容等多種因素,工程實施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將相關事項制度化。比如:每月安排相對固定時間開展活動;活動主講人除了學校教師、特邀嘉賓以外,更有家長參與;等等。規矩在先,人人參與,家長素質提升水到渠成,整個工程有序推進。
3.分段實施,策略指導。
按照學生高中三年的學習任務、身心發展狀況、家庭背景、所處社會生活環境等不同情況,以及不同家長群體的特殊性等,“教育合伙人能力提升工程”設計了系列教育活動。例如:高一年級安排初高中銜接教育、生涯規劃指導、選科基本原則指導等活動,促進家長素質提升;高二年級則結合當下“互聯網+”及“后疫情”時代背景,開展網絡安全教育、防疫技能及心理健康教育、居家學習規劃等方面交流活動,協助家長樹立正確家教觀念,幫助家長掌握親子溝通技巧、改善家庭交流氛圍,提升家長育人理念、優化育人策略;等等。
二、創新協同方式轉變家長教育角色
在以往的家校合作中,家長會往往采用大集會方式進行,家長處于“受教育者”和“傾聽者”的地位,這削弱了家長在家校協同中的能動作用。為此,我校以轉變家長教育角色為突破口,探索家長素質提升路徑,促進協同教育方式轉變。
1.從“大集會”到“小聚會”。
學校在保留原有一學期一至兩次的全校、全年級家長會的基礎上,結合班級目標及家長需求,召開分層小型家長會:會議發起人可以是班主任,也可以是任課教師;會議主題隨班級實際需求而定,可以是班主任就班級管理問題與家長協商對策,也可以是任課教師邀請部分家長交流學生學習情況,為提升學習成績支招;參會人數多則十幾人,少則三四人。這一舉措較好地解決了家長需求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之間的矛盾,為協同育人提供契機。
2.從“傾聽者”到“分享者”。
學校“家長課堂”開設了系列課程,其中特別設有家長大講堂。如邀請在市公安局工作的家長,詳細解讀“公安警察類院校招考及就業”的相關要求,幫助大家了解行業特點,感知職業發展要求,做好職業規劃準備;邀請在衛生健康局工作的家長圍繞“青春期異性交往”等家長關心的孩子成長話題,開設家長與家長、家長與教師互為學習同伴的家長論壇,分享觀點,介紹經驗,尋求解決措施。通過這些活動,學校將有共同語言的家長群體組織起來,讓他們相互傳授育人理念及育人技巧,使以往家校活動中的“傾聽者”更多轉變為“講述者”和“分享者”,在交流溝通中拓寬視野、提升家教能力。
3.從“旁觀者”到“參與者”。
提升家長素質,除了需要學校教師的付出、部分家長的推動外,還需要健全協同機制,激勵全體家長持續參與。為此,學校設立了“學校—年級—班級”三級家委會,讓有組織策劃經驗的家長參與家長開放日、學生成人禮等活動的籌備工作;讓有時間有熱情的家長來校協助孩子所在班級的早晚自修秩序維護;讓有領導力的家長參與生活飲食管理、教育質量監督等制度共建。家長作為教育合伙人,從學校教育管理的“旁觀者”轉變為家校協同共育的“參與者”,共同參與指導,共同分享生命成長的喜悅。在此基礎上,教育合伙人一起規劃家校協同共育的內容,構建目標同向、實踐同行的家校協同育人共同體。
三、信息技術為增添家教智慧提供新時空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最大限度地打破了文化傳播交流的時空局限,為家長素質提升提供了“線下+線上”家校協同可能。打造互聯互通的信息化交流陣地,也成為學校“教育合伙人能力提升工程”實踐的新舉措。
1.線上平臺即時反饋,優化協同方式。
為了給家庭教育中的家長提供較為全面的學生在校情況信息,學校借力線上家校聯系平臺向家長及時反饋學生在校情況,并提醒相關配合事項。如在新學年開學第一個月,學校高二年級部就習慣養成等要求編輯發送系列信息,幫助家長通過關注線上信息明確教育方向,在反饋中優化教育方式。
2.自媒體搭建橋梁,暢通協同渠道。
疫情防控期間,學校以微信公眾號為媒介,推送《“食”光里的治愈》《晝觀微云夜觀星——疫情下的宅家日記》等文章,組成“在‘抗疫的日子里”系列征文,與家長分享學生居家學習的優秀表現;而“信來信往”系列,則通過校長寫給家長的《相約春天,攜手育人》、家長寫給孩子的《逆行者的春天——契一段文字給十八歲的你》,以及學校寫給家長的《與過往今日,共赴將來》等信件,實現了家校、師生、親子之間多維互動。
3.開設數字學校,助推家校協同。
為提升家長的參與度與積極性,學校在某教育類APP上開設家長數字學校,定期向家長推送文章、音頻講座、視頻課程等多種形式的學習資料,有計劃、有系統地普及家庭教育相關知識,并通過家校留言互動,線上問卷評價等方式,在家長與家長、家長與教師的分享中完成學習任務,助力家長教育智慧的進步與提升。
【參考文獻】
[1]駱風.我國家長素質現狀的調查和分析[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