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巖
所謂多要素模式,就是從作文題目提供的材料中,提取一個論述對象,從中開掘進去,發現其內在的若干成分(要素),選擇三個最具代表性的,并分別提煉出分論點,展開議論文寫作思維樣式論述。要素就是構成事物的多種因素、成分、原因與條件等內在事物。比如:事物的因素、構成、組織、結構、原理……;人物的思想、品格、文化、氣質、能力……;事件的意義、原因、前景、后果、影響……;辦事的方式、方法、方案、途徑、思路……;人們的行為、抉擇、處事、擔當、作為,等等。
多要素模式的分析方法,其特點是多向解剖,深入探求。所謂多向解剖,就是多側面尋找核心概念的多方面內在要素。所謂深入探求,就是下探一級,尋找下一級要素,以期作進一步論述分析。一般地說,下探一級的辦法主要是“一問三答”:每次追問一個角度,并尋找恰切的三個答案。所謂問答式,就是這種一問三答的模式。正因為“一問三答”,問題集中統一,思考多元歸三,練熟了,就是一句話:模式驅動思路,思路老馬識途。“一問”的主要角度有六個:追問“是什么?”(對關鍵詞作解說)追問“為什么?”(根據結論析原因)追問“怎么樣?/怎么辦?”(根據問題找辦法)
下面分別舉例說明:
一、追問“是什么?”(對關鍵詞作解說)
例一:讓“中國精神”成為抗疫利劍。
一問:什么是抗疫中的中國精神。
三答:中國精神是“聯防聯控,齊心戰‘疫”(萬眾一心患難與共的堅強意志);中國精神是“救死扶傷,不辭艱辛”(舍己為人無畏犧牲的博大胸懷);中國精神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盡心為善雖遠必應的大善大愛)。
二、追問“為什么?”(根據結論析原因)
這種方法,就是把標題或中心論點作為結論,進行原因追問,有幾個主要原因就可設置為幾個分論點。如以“因材施教,發展自我”為題作文,就可以以中心論點進行發問:“為什么要因材施教才能發展自我?”作答如下:“要因材施教,是因為先天條件不同”“要因材施教,是因為不能按一個模板育人辦事”“要因材施教,是因為有利于發展個性”。作答的內容自然就形成了文章的三個分論點。
例一:文化自信是力量之源。
一問:為什么說文化自信是力量之源。
三答:文化自信維系著中華民族的歷史命脈;文化自信造就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文化自信建構了中國方案的文明氣度。
例二:紀念不能只“放在心里”。
一問:為什么紀念不能只“放在心里”。
三答:紀念不僅僅是寄托我們的哀思與敬意;紀念更是為了繼承和發揚、開拓和創新;紀念就是為了更好地推崇真善美,學習并踐行英烈們的奮斗與奉獻,執著與擔當。
例三:“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指引“中國號”行穩致遠。
一問:為什么“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能夠指引“中國號”行穩致遠。
三答:“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是“因勢而謀”的新方案;“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是“應勢而動”的新指南;“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是“乘勢而上”的新藍圖。
例四:弘揚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
一問:為什么要弘揚攀高峰的創新精神,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
三答:創新意味著攻堅克難;創新意味著敢為人先;創新意味著只爭朝夕。
例五:全民總動員打造健康中國。
一問:為什么要全民總動員打造健康中國。
三答:全民健身釋放健康中國新活力;全民健身成為體育產業發展動力源;全民健身賦予城市發展新動能。
“三答”內容都是黨報大刊權威媒體的文章中主體部分各段的主旨句,原句提取,所以說既是佐證,也是引申。
三、追問“怎么樣?怎么辦?”(根據問題找辦法)
這種設置分論點的方法,實際是把標題或中心論點作為一個問題,對“問題”進行“怎么辦”的追問,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然后把每一個“辦法”作為分論點。如時評《打造有生命力的文化地標》一文的三個分論點分別為:“作為一種人文景觀,文化地標首先應當與地理環境‘不違和”“作為一種符號化呈現,文化地標也應該追求形神兼備”“作為一種公共建筑,文化地標還應當發揮服務公眾的功能”。顯然,這三個分論點就是通過對標題進行設問而得出的,正是有了如何打造有生命力的文化地標這樣的追問和思考,才有了以上三個分論點。
例一: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披荊斬棘、奮勇前進。
一問:廣大科技工作者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怎樣披荊斬棘、奮勇前進。
三答:堅守奉獻國家、服務人民的底色,始終心系國家、珍視榮譽;彰顯開拓創新、科技報國的本色,始終賡續精神、砥礪前行;增添科技支撐、不懼挑戰的亮色,始終勇挑重擔、建功立業。
例二:念節儉之本,固強盛之基。
一問:為著“固強盛之基”,如何“念節儉之本”。
三答:惜不易之食,居安而思危;反浪費之風,鑒史而致用;育節儉之性,奮發而圖強。
下面以筆者參加閱卷的一次考試作文題為例,談如何設置分論點。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材料一:史鐵生雙腿癱瘓后,變得喜怒無常,經常對母親發脾氣。但他不知道的是,母親那時已處于肝癌晚期,對兒子的心疼和來自身體的病痛折磨著母親。在母親去世后,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寫道:“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我已經懂了,可我已來不及了”
材料二:周國平說:“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是種修養。”
人們往往以好脾氣對待陌生人,而把壞脾氣留給親近的人。請以“脾氣與親疏”為主題,寫一篇文章。要求:綜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題為新材料作文,在命題形式上糅合了2020年全國新高考Ⅰ卷的特點,穩定中有創新。試題設計聚焦學科素養,引導考生關注社會現實,學會辯證思考。該作文題由材料、寫作引導語、常規寫作要求三部分組成。
材料一屬于事例型材料,寫的是史鐵生雙腿癱瘓后,經常對母親發脾氣。并引用作家在《我與地壇》的話表達自己因所謂的倔強帶給母親的傷害而引起的后悔之情。三句話構成一個語意鏈:人不順時容易對自己親近的人發脾氣,由此也會對之造成傷害,總有一天自己會對因自己所謂的倔強給親近的人帶來的傷害而悔恨。材料二屬于觀點及言論型材料,第一句話表述了一個觀點:人們往往以好脾氣對待陌生人,而把壞脾氣留給親近的人。即脾氣與關系的反向關系。成為學生審題立意較為明顯的提示。第二句引用周國平的話進一步深化主題: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是種修養。
寫作引導語對學生寫作進行了提示與限制。綜合材料要求學生整體感知上述材料的內容及含意,圍繞其中的關鍵詞及其相互內在聯系,結合自己對現實生活的觀察與體驗,來闡發自己的思考與感悟,表達自己的觀點,闡述理由。而以“脾氣與親疏”為主題既是對學生寫作的主題限制,同時也是對學生審題立意做了一個較為明顯的提示,降低了審題難度。
引導語部分明確要綜合以上材料。學生需要結合兩則材料,綜合材料內容進行寫作,脫離材料自說自話便會偏題或跑題。比較恰當的處理是可以把材料二當作引論或是立論,而可以把材料一當作例證。
考生對于“脾氣與親疏”的認識與思考,可結合社會現實問題進行聯想拓展。比如,獨生子女因父母的溺愛而對父母的倔強,以及一些人在工作上不順或在外面的人際交往中受了氣就把氣撒在家人身上。此外,考生表達自己的認識與思考時,思考的廣度和深度不同,著力點不同,角度自然不同。
學生作文原作:
勿拋棄親情,且行且珍惜
時代的車輪飛速前進著,人們處于快節奏的生活之中,往往忽略了身邊重要的人。而為了適應這種高壓的生活,脾氣也往往如氣球般膨脹起來,但我們真的淡化了親情,淡化了關系嗎?我認為時間淡化的是我們自己內心對親情的態度。
克服對親近的人發脾氣是一種能力,也更體現了個人的道德修養,正如周國平所言:“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是一種修養。”發脾氣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而在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對別人發脾氣也情有可原,也許這種行為不是以一個合理的方式來宣泄壓力,但卻能減少自我的心理負擔。
但是放眼當今社會,許多人被生活折磨得傷痕累累,跟不上時代飛速發展的車輪而奄奄一息,因而“選擇性”發脾氣,成為了他們宣泄自我的一種行為。因工作原因被批評,伴隨著“多米諾骨牌效應”,他們將這種情緒一級級傳遞,最終傳遞給了家庭,傳遞給了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也許,他們之中若有一個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氣,這種“欺軟怕硬”般的宣泄也不會對自己身邊親近的人帶來傷害吧。由此觀之,為什么人們往往以好脾氣對待陌生人,而把壞脾氣留給親近的人,很有可能就是他們進行了錯誤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
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生活中的我們不也時常對父母發脾氣,但我們是否學會自我反省,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呢?史鐵生雙腿癱瘓后經常對母親發脾氣,但在他的母親去世后他才后悔莫及,但是這種“后知后覺”已經成為了對親情的一種愧疚。所以我們也應該要有李密那“烏鳥私情,愿乞終養”般且行且珍惜的心態,歌詞中“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但也應“常回家看看”,每逢春節,春運現象的出現,不正是對“烏鴉反哺”的親情的最好詮釋嗎?我們更應該立足當下,把握時機,在學習之余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來回報身邊最親近的人,勿讓自己的脾氣傷害他們。時光不易,望君且行且珍惜!
點評:本篇作文從勸告小讀者的角度,告訴同齡人要“珍惜親情”,作者能夠結合周國平的材料和史鐵生材料來提醒高中生,在青春期和父母之間的交流需要保持冷靜,有且行且珍惜的心態,才能溝通交流順暢。但是結構上有點混亂,分論點設置不太明顯,第三段是從工作后的成年人的角度去談和親近之人發脾氣的道德修養問題,第四段則談論“生活中的我們”與父母的關系,分論點設置不清晰。那么不妨采用第二種模式,追問為什么要克服對親近的人發脾氣呢?
升格后的作文:
勿拋棄親情,且行且珍惜
時代的車輪飛速前進著,人們處于快節奏的生活之中,往往忽略了身邊重要的人。而為了適應這種高壓的生活,脾氣也往往如氣球般膨脹起來。據《生命時報》2008年3月25日訊:與父母爭執不休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簡直司空見慣,這會影響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親密關系。我們高中生正處在青春期,有的同學幾乎不愿意與父母對話交流,父母問什么總是喜歡頂撞父母,這大大傷害了父母的心。我捫心自問:為什么要克服對親近之人發脾氣呢?
克服對親近的人發脾氣是一種能力,體現了個人的道德修養。親情對我們很重要,但是會習以為常,因為日常父母的關懷得來太容易,所以發脾氣時總是會把心里的怒火撒向父母,這樣當然是不對的。孔子曰:君子 “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所以我們更不能對自己的親人發脾氣,這體現了個人的道德修養。
克服對親近的人發脾氣是一種能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許多人被生活折磨得傷痕累累,因而“選擇性”發脾氣,成為了他們宣泄自我的一種行為。因工作原因被批評,伴隨著“多米諾骨牌效應”,他們將這種情緒一級級傳遞,最終傳遞給了家庭,傳遞給了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怎么能把自己的壞脾氣帶給妻子和未成年的孩子呢?由此觀之,人們對親近之人發脾氣很有可能就是他們進行了錯誤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
克服對親近的人發脾氣是一種能力,體現了思想的成熟。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小孩子是很愛父母的,一般都會把父母視作天,但漸漸長大父母變老后,青春期的孩子不像小時候那么崇拜父母了,他們更崇拜明星。史鐵生雙腿癱瘓后經常對母親發脾氣,但在他的母親去世后他才后悔莫及,但是這種“后知后覺”已經成為了對親情的一種愧疚。所以我們也應該要有李密那“烏鳥私情,愿乞終養”般且行且珍惜的心態,高中生正處于即將成人的階段,身體發育和思想發展日趨成熟,“烏鴉反哺”“羊羔跪乳”是中華傳統美德,可是很多時候我們也應該反思自己,有沒有把中華傳統美德放在心上?父母日漸老去,心疼父母就不會與父母爭吵,這才是真正的成熟。
故我所思,故我所言:勿拋棄真情,且行且珍惜。我們更應該立足當下,把握時機,在學習之余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來回報身邊最親近的人,勿讓自己的脾氣傷害他們。時光不易,望君且行且珍惜!
點評:升格后的作文采用了追問的方式。改后條理清晰,所用的事例也增加了,《生命時報》的報道增強了可信度,道理論證方面增強了,作文的邏輯關系就增強了。
一問: 為什么要克服對親近之人發脾氣呢?
三答:克服對親近的人發脾氣是一種能力,體現了個人的道德修養;克服對親近的人發脾氣是一種能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服對親近的人發脾氣是一種能力,體現了思想的成熟。
任何事物任何事理都是由要素構成的,無論如何,必須學會多要素模式,因為它是以不變應萬變的根本手段;無論何時,當你走投無路時,應該立即想到多要素模式,因為它能救急。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附屬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