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項
統編版教材關注單元一體化教學的編排,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之間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語文教學重在從精讀課文中理解內容、實踐練習,繼而提煉出相應的閱讀方法,然后利用單元中略讀課文的平臺,對這些方法進行實踐性運用,更好地推動了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生長。小學統編版教材三下《方帽子店》一文,就是典型的略讀課文,所在單元以“復述”為訓練要點,教師要緊扣從單元精讀課文中學習的方法,在實踐運用的過程中搭建支架,將復述的訓練落到實處。
一、統整把握,在梳理情節中構建整體板塊
敘事性文本有鮮明的故事情節,復述就要以具體的情節作為抓手。因此,對于一些情節相對較長的課文,教師可以順應學生直觀性思維的特點,借助于鮮明的示意圖,幫助學生快速構建內在結構。
這篇課文中,編者編選了一幅重要的插圖,與故事發展的重要情節相關,很多學生在預習時就已經對這幅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從導入的預習檢查入手,鼓勵學生說說自己在預習中的收獲,知曉故事主要講述了怎樣的內容。整篇課文一共21個自然段,要讓學生一下子就說出整個故事的內容,其實有較大的難度,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整體性地實踐和梳理,引導學生在整體性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將插圖切割成為三幅圖片,并進行語言概括:圖片1:一開始方帽子店只做方帽子,因為主人一直都認為只有方帽子才是最好的;圖片2:小孩子其實并不喜歡方帽子店,他們對于形狀各異、漂亮多彩的帽子更喜歡;圖片3:在方帽子店的對面,開了一家圓帽子店,賣的帽子各式各樣,戴起來也很舒服。最后,教師鼓勵學生從課文內容入手,根據故事給整幅畫繪制一個圖片4:方帽子店從此在市面上消失了,成為了古董……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緊扣圖片的內容,相機了解故事情節的發展,并依循著故事發展的起因、發展、高潮、結果等板塊結構,嘗試著將故事的內容串聯起來復述。
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教師巧妙地利用和整合教材中的插圖,使原本靜態化的認知呈現,展現出可視化的動態信息,板塊化構建主要內容,以情節主線來梳理脈絡,從而遷移運用好示意圖復述的方法,提升學生復述能力。
二、聚焦提示,在方法引領下確定訓練要點
統編版教材在每篇略讀課文前面,都設置了導讀提示,具有鮮明的導學效能。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精準地解讀課文內容,并將所積累的方法付諸實踐,真正推動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生長。比如這篇課文的導讀提示:學生要能夠緊扣自己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和內容,嘗試用自己的語言來復述。此時,教師就先引導學生從單元入手,讓學生認識到復述課文并不是一字不落地背誦課文,而是要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將故事的大體意思講述出來。這一點對于三年級學生而言,其實具有重要價值。由于學生思維能力相對有限,他們對于課文并沒有真正理解,這就導致他們在實踐過程中沒有明確的標準和要求,常常會犯下矯枉過正的錯誤。因此,教師就鼓勵學生緊扣導讀提示的內容,積極嘗試運用做記號、自主性練習復述和小組之間合作交流的方式,將復述在略讀課文中真正落實到位。可見,統編版教材中略讀課文的導讀提示,就如同是閱讀略讀課文的敲門磚,重在幫助我們明確目標、把握方法,教師要能緊緊把握提示中的綱領性內容,充分凸顯其促進性作用,然后聚焦于單元的訓練重點,用自己的話進行復述,更好地推動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生長。
三、依托策略,在個性表達中強化語言實踐
統編版教材之所以劃分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要給予學生豐富的自主性學習的平臺。為此,統編版教材中的略讀課文就不應該與精讀課文運用相同的教學模式和策略,而應該著力于突出一個“略”字,避免教師在課堂中精雕細琢,避免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亦步亦趨,而需要將更多學習的權利和自主性空間,全部交還給學生。
比如課文中有哪些地方是讓你意想不到的呢?很多學生都描述了人們戴方帽子的不便之處,比如毒辣的太陽下就無法遮住陽光,下雨天即使戴著帽子也是滿臉水,跑步時戴著方帽子容易摔跟頭……這些正是很多學生對課文最感興趣的地方,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運用不同的策略進行復述:其一,增加,即激活學生的想象意識,將人物的言行進行拓展性、補充性完善;其二,刪減,即對一些相對次要的情節,引導學生嘗試以一句話的方式加以概括,做到保留核心信息,以簡潔的語言來呈現;其三,就是轉換敘述的視角和人稱,比如店主人的話,就可以通過轉述的方式呈現,復述時的語言也可以適當進行調整,以便聽眾能夠能夠快速地理解課文中的內容。
復述,需要以學生理解與內化為基礎,然后再進行拓展和傾吐。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真實化的體驗中展開個性化閱讀,并在積極體驗和感知的基礎上抽絲剝繭,步步為營,讓學生了解并掌握相關的閱讀策略,能夠通過增加、刪減、調整等不同方法,將課文復述落實到位。
四、鞏固運用,在拓展資源中豐富閱讀資源
統編版教材中的略讀課文,主要承擔了學習方法的實踐運用功能。同時教師需要建構大語文觀的視角,能夠及時關注文本內容的真實體驗,形成自己更獨特、更深層的意蘊,激發學生內在表達興趣的同時,能夠為習得的方法創造更為豐富、廣闊的實踐空間,最終提升學生內在的認知體驗。
統編版教材編者在這個單元的篇章頁中就提出:有趣的故事,留下的不僅是開心的笑聲,還有更多的思考。的確,對于很多學生而言,當他們聽到一些有意思、好玩的事情之后,更多的是嘩然一笑,有的直接是單純地跟風,為什么會笑,這些笑背后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發,學生并沒有深入思考。為此,教師在鼓勵學生復述時,不能僅僅將目光局限在工具性的訓練層面上,而要從人文性的角度出發,更好地梳理文本的內容。為此,教師可以從導讀提示中的內容入手,“那些讓你覺得意想不到的內容,有沒有給予你一絲絲的啟發呢?”很多學生都從改變這一角度出發,認為新的生活不能墨守成規,需要創新和改變;社會的發展也不能原地踏步,也需要改變;一個人和社會,如果不懂得改變,就會變成古董……在學生暢所欲言的交流之后,教師再相機進行點撥和引導,從作者的創作目的出發,作者施雁冰究竟要通過這樣的故事來提醒孩子們什么呢?為此,教師還可以順水推舟,鼓勵學生在課后再讀讀作者施雁冰的其他書本,比如較為經典的有《外國蠟燭和鍍金戒指》,并鼓勵學生運用自己學習的方法和鞏固的策略,來復述這個故事。
縱觀整個板塊,教師引導學生在共性中尋求個性,在存異的過程中尋求相同,從而使復述方法得到進一步實踐和運用,讓學生感知方法、習得方法、鞏固方法,直至達成運用方法的效果。總而言之,復述是學生語文關鍵性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從文本內容、具體學情和導讀提示入手,在豐富學習資源的基礎上,將復述要求落實到位。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柳堡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