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理萍
議論文又名說理文,是通過分析事件、闡發事理、辨明是非,進而提出主張建議的文體。講道理、辨是非是其贊同或否定某種主張的依據,故思辨說理是議論文的本質特征,但縱觀高中生作文,思辨的缺席成為普遍現象。
一、說理現狀——敘述抒情大行其道
看吧長城,無數個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年月,邊關的馬蹄無法將它踏平;生硬的子彈無法將它擊垮。它是炎黃子孫用血肉砌就的脊骨,一石一磚,千載壘砌,物換星移,青山不改。它靜默著屹立于高山之巔,只為守候、安撫子孫們心底的焦慮與躁動;只為注目,伴隨東方的旭日初升,人們啟步開始新征程。
看吧絲綢之路,漫天的黃沙也無法阻擋文明融合的大勢所趨。張騫的大旗應迎著凜冽朔風剌剌響過;班超的如椽大筆如實敘寫沿途的艱辛。都市繁華,邊塞荒涼。風沙掠過,只有腳步方能撫慰心靈,只有腳步方能抵達遠方。
看吧鄉村,日出而作,簡單純粹。鄉土社會依賴自然,腳下的黃土浸潤豐收的渴望與希冀,無處不在的月色寄存著游子的牽掛。靜謐的夜晚唯適合安放酣眠。
……
這是某省流傳甚廣的高考滿分作文片段,冠以議論文之名但并未有分析說理之實,內在段落松散,畫面展示淺近,未能觸及“長城”“絲綢之路”“鄉村”這些關鍵詞背后的情感認同、人文精神與價值取向,流于明白顯豁地大頌贊歌,缺失冷靜客觀的省察反思,雖然披著華美辭藻的外衣,躋身一類優文顯然不足為訓。
不少滿分作文段落明顯未能完成用嚴密的邏輯合理論證的任務。不論是“悲壯的離歌,抑或進軍的號角,炎黃子孫始終秉持著繼往開來的善意。長城并不僅僅作為一個標志性的奇偉建筑,更成就千載而下傳承不息的精神圖騰;京劇等傳統文化在歷史的淘洗下并不會風流云散,更可能因為吸收了現代藝術因子,更為豪邁奔放”的自豪,還是“共享單車在靈便的時間與空間里共享共通,共享理念潤物細無聲;智能高鐵四通八達貫穿飛馳國內,驅動融合溝通發展;一帶一路穿越隔閡,舉起經濟發展新引擎大力推動世界一體化” 的展望,類似的語段都只是在字面上圖解“長城”“京劇”“共享單車”“一帶一路”“高鐵”等關鍵詞,并冠以中華騰飛、高速發展、包容開放、合作雙贏、共享共容等龐大主題作為關鍵詞間的有機聯系而串珠成文。這樣的文字沉湎于宏大敘事而自我陶醉,卻無法具有說服讀者的力度。
二、說理范本——投訴回復無心插柳
面對說理素養的缺失和敘述抒情的越俎代庖,要如何才能撥亂反正,將說理引入正軌?基于批判性思維的思辨分析可以提供路徑。
2019年福州12345便民服務平臺上,有一份關于“福州地區的初高中學生被強制要求統一發型”的投訴信件,后續教育局的回復可謂精彩絕倫。這位福州初升高的學生對這些年在學校被強制統一發型的要求強烈不滿,認為官方所謂的“良苦用心”并未實現:
有同學喜歡吸煙,有同學喜歡喝酒,有同學在學校出言不遜。他們的發型都合格,但為什么有這些問題?
一個連自己都不會打扮的人,你還想要他的未來能夠五彩斑斕嗎……為什么要因為“發型”扼殺我們追求美的權利呢?
明明集體都不愿剪頭發,為什么還要服從所謂的“集體意識”?
這是一位善于思考的同學,從三個角度——行為習慣和歸屬感無法實現、審美追求無從培養、集體訴求聽而不聞,有理有據地進行了質疑。
對于這位同學的訴求,教育局的回復可圈可點,溫和得體。
首先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這是一位有著獨立思考能力,不人云亦云,求真求實的好孩子。單從建設性角度,這樣的訴求信件確實難得見到,接下來就其質疑點正面回復,耐心解釋發型管理的原因,最后對這位同學提出善辨、善立、善舉的期望。
針對同學對行為習慣和歸屬感無法實現的質疑,教育局回答:發型管理應該是督促中學生樹立個人的干練形象、培養個體的良好生活習慣、增加集體的歸屬感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同學理解的充分條件。同學質疑的三個方面個例,盡管發型合乎要求,但產生的不良后果并非直接源于發型管理,而是更多其他方面原因所致。如果因為有其他原因的作用就以偏概全,將發型管理一棍子打死未免失之偏頗。
針對審美追求無從培養的質疑,教育局回答:提倡對中學生的發型加以管理,并不是簡單粗暴地扼殺同學們對美好形象的追求。美五光十色不一而足,繽紛絢麗固然秀色可餐,但利落清爽、活力四射也不失青春之美,不能人為狹隘地將美認定為與短發必然不共戴天。
針對集體訴求聽而不聞的質疑,教育局回答:唯物辯證法里談到整體不可能只是其部分的簡單相加,當然中學生群體的意見也并非每一個個體意見的簡單相加,我們的每一項教育舉措都是基于不同角度和程度的教育目標,這許許多多的舉措共同構成學校整體的教育舉措,并且各司其職,才能收到整體的教育功效。
中小學生統一發型或服裝的話題歷史悠久,歷來莫衷一是,因其一刀切的簡單粗暴而在坊間飽受詬病,無論多么干練的發型、多么飄逸的校服都難以迎合所有人的審美觀。這樣的批評獨特新奇,又列舉一個個中學生的行為現身說法,特別理直氣壯,因此振臂一呼形成網絡云集響應,成功吸引網上眾多擁躉者順勢吐槽,對官方口誅筆伐。而教育局雖擁有予取予求的話語權,卻既未端架子漠然置之,又能在文中盛贊該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求真精神和建言角度,在有的放矢地從三個方面耐心解釋后提出殷殷期望。答復件一經廣而告之,便以其尊重意識、周密邏輯和得體規范贏得了網上一邊倒的點贊。之前教育局只提出規范和要求,沒有自我追問釋疑,難免不少人頗有微詞。但經過這么一問一答,便圈粉無數。這就是質疑追問的效果。
三、文題示例——樹靶質問請君入甕
高中生的議論文寫作,雖則沒有這樣你來我往的對話機會,但何妨按照“批判—回答”思路,自我設置假想敵,將讀者可能有的疑問一一擺到明面上,樹靶質問,請君入甕,再加以反駁解說,甕中捉鱉,觀點不就在設問對答的推進中深扎穩打了?
如高考高分作文《告別印象主義》引述立論,巧妙破題,不斷質疑叩問:
提起空谷,有人想到懸崖,有人想到棧道,而世間空谷千萬,又怎是懸崖抑或棧道便可一言蔽之的?需要躬行踐履,親身所至,方可有所認知……
但我們應認識到,告別印象主義并不是一種形式上的否定一切,不是對所有既定經驗的推翻甚至踩上一只腳,不是“新文化運動”的“古道皆糟粕”的心態,我們應基于現實認知,以求真的心態進行謹慎的重估與求證……
空谷為什么非得有橋梁?為什么不能把懸崖峭壁看作風景?這種印象主義的刻板思維害人不淺,但是否所有經驗都需要推翻甚至踩上一只腳呢?文章對現象不斷質疑,對立論及時補救,擺脫了常規思維的桎梏,在柳暗花明中到達結論的又一村,于眾多埋頭浮光掠影響應任務的平庸之作不就異軍突起,又怎么會淺嘗輒止千人一面?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2020年度開放課題《基于論辯基因的高中生思辨寫作能力研究》的成果,課題立項編號:KCZ2020013
作者單位: 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