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純杰

問題是教學的核心,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呢?
創設生活情境,在“疑”中問。問題不是憑空而來,想讓學生提出問題,就必須讓學生發現問題。教師要善于把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意識地、巧妙地寓于學生的實際生活情境之中。教學“觀察與測量”時,教師組織學生分組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度,第一組學生量出課本大約是一支鉛筆長,第二組學生量出大約兩個手掌長,第三組學生量出大約一個文具盒長,第四組學生量出大約五個橡皮擦長。這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各組量出來的數不同、量也不同,怎么辦?學生提出“有沒有一個統一的長度標準”的問題。這樣就使學生體會到建立統一標準單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產生繼續學習的愿望。
創設趣味情境,在“趣”中問。創設富有趣味性的情境,就是給學生提供讓問題意識萌芽的土壤,積極發散思維。教學中,教師可采用講故事、做游戲等方式,把枯燥的數字和符號以及抽象的概念和公式等變成實用、愉悅的具體情境,從而引發學生的興趣和疑問,使其全身心地投入教學活動中。教學《周長與面積的關系》時,教師這樣創設情境:一天,喜羊羊與懶羊羊等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戲,一不小心,喜羊羊躲到灰太狼的家里去了,灰太狼正餓著呢,看到喜羊羊真是太高興了,心想可以飽餐一頓。灰太狼為了表示它很仁慈,就給喜羊羊一個機會——賭一把,喜羊羊輸了就要被吃掉,贏了就可以被放走。它們賭的是一道數學題:用籬笆(規定籬笆長度,即周長一定)圍一塊長方形的花圃,誰圍的花圃面積最大誰就是勝方。同學們,你能幫助喜羊羊逃離險地嗎?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的故事背景吸引了學生,好勝心驅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去探求知識。
創設懸念情境,在“奇”中問。根據小學生求知欲強、好奇心重等心理特點,在新課引入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懸念,誘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學“能被5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教師裝作非常自信地對學生說:“你們給出任何一個數,我不要計算就能很快告訴你們這個數能不能被5整除。”學生報數,教師一一回答,并且都答對了。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產生了這樣的問題:究竟能被5整除的數有什么特點?他們帶著強烈的學習動機和問題意識主動去探究知識,學習效果不言而喻。
創設辯論情景,在“用”中問。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有價值的問題,組織學生展開辯論。教學《統計》時,教師是這樣創設情境的:“老師今天特別開心,因為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想邀請我們班的小朋友參加我的生日派對,我打算用一百元給你們準備一些水果,可是我不知道哪種水果多買一點,哪種水果少買一點。”學生通過辯論,選擇以表格的形式統計數據,然后分析統計表中的數據,幫助教師解決問題。買水果這一情境,讓學生經歷收集信息、運用數據描述信息的過程,引導學生對喜歡的水果進行統計,調動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培養了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單位:荊州市公安縣章田寺鄉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 ?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