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清
早上6:45左右是我上班的時間,也是初三學生上學的時間。和初三學生時間同步,是我多年養成的習慣。
初冬的早晨,雖然室外光線模糊,但借著樓梯間的燈光,學生的面容清晰可見。“校長好!”一聲聲見面禮開始了。從一樓走到三樓的辦公室,“校長好”“你們好”,十幾次的熱情問候,讓我的心情沒辦法不愉悅。一個學生遇見校長、老師等能主動、熱情地問好,其實不是件簡單的事。這些小禮節折射出學生陽光的心理、積極樂觀的內在素質和良好的家教。
下課后樓梯上最熱鬧。學生緊張了一節課的情緒得到放松,個個喜笑顏開、步履匆匆。在樓梯上遇見他們,我習慣地讓到一邊,讓他們先行。學生似乎看懂了我的心思,每個人從身邊經過時,都要微笑著叫一聲“校長好”。每當此時,我的心里總是甜甜的,覺得每個學生都那么可愛,他們平時所表現出來的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也變得微不足道了。有時,看見某個學生的鞋帶松了,我會馬上提醒,讓他走到一旁把鞋帶系好,以免摔倒了。學生臨走時總不忘說一句“謝謝校長”。
蔡元培先生說,讀一首詩、一篇文章之后,常常有種說不出的感覺,四周的空氣會變得溫柔,眼前的對象會變得更甜蜜,似乎覺得自身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偉大的使命。一首詩、一篇文章給人帶來的感覺尚且如此,更何況這些可愛的孩子,他們帶給我的更是一種無盡的溫暖和力量。
也許是學習太緊張,休息不到位,也許是其他一些原因,有些學生早上總是不愛吃飯,一到課間就掏出一些方便食品填肚子。他們邊走邊吃,一不小心,飲料或牛奶灑到了樓梯上;還有個別學生不經意地把食品包裝落在窗沿上。可是,每當看見我拿起拖把拖、拿起掃帚掃、拾起窗沿上的垃圾時,他們又趕快來幫忙,嘴里還喊著“校長好”。其實,對于學生的言談舉止,刻板地用“對”“錯”來定義,或者上綱上線地批評指責,并不一定能收到實效,而從“天性”的角度去理解、去處理,效果可能會更好。
七、八年級的學生一直承擔著學校的衛生值周任務。每次走在樓梯上,你看到的是彎腰擦墻的學生、用力拖地的學生、認真掃地的學生,個個都干得那么盡力、那么仔細。遇到做得不得法的學生,我經常會上前接過工具演示一番,學生總會回敬一句“謝謝校長”。我聽了心里暖融融的。特別是冬天,看見學生的雙手凍得通紅,可依然一絲不茍地擦拭著瓷磚時,我真想一人包攬所有清潔工作,但我知道,這是“母性”在膨脹了。
樓梯上,不斷有上下樓的老師。每次遇到,掃地的學生總會主動讓到一邊,還親切地喊一聲“老師好”。看到此情此景,我總會露出由衷的笑容——一個懂禮貌、愛勞動的孩子,就算學業成績不那么理想,將來也會是社會的有用之材。這不正是教育所追尋的目標嗎?
樓梯,其實是個小小的舞臺。每天在上上下下的忙碌中,我能感受到別樣的幸福。
(作者單位:襄陽市第33中學)
助理編輯 ?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