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全國兩會,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確定了今后5年乃至更長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藍圖。
3月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
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在經歷改革開放以來幾十年的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后,高質量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在這條堅定不移要走下去的道路上,注定會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
讓我們把目光從宏觀的新發展理念,收回到剛剛過去的2021年“3?15”消費者權益日。
這一天,我們看到各部門打假的輝煌成績:2020年,全國公安機關依法打擊侵權假冒犯罪、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破獲刑事案件2.1萬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3.2萬余名,涉案價值180余億元。
這一天,我們也看到各種侵犯消費者權益的案例依然存在:瘦肉精羊肉、手機清理類軟件騙老人、人臉信息被非法搜集、名表維修存在黑幕等等。
可以說,每一個案例背后,都是一家企業,一個品牌。而企業不僅應為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更應該承載著社會責任。只有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營造安全的消費環境,讓消費者能消費、愿消費、敢消費,真正體驗到高質量的服務,才能激發消費潛力,促進消費增長。
對于企業來說,從產品到質量,從質量到品牌,從品牌到責任,每前進一步都是企業的成長蛻變。信譽和品牌是企業的無形資產,更是長遠發展的“金字招牌”。不以“高質量發展”為宗旨,而是挑戰市場規律、無視消費者感受的品牌,終究會經不住市場大浪淘沙的沖擊。
進入新時代,企業品牌文化與國家品牌文化更加息息相關、同構同振。品牌是企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綜合體現,是一個國家的形象名片與旗幟,更是一個國家國民精神、智慧、素質的結晶。
目前,我國還不算品牌強國,在世界品牌導向的產業鏈中還缺乏足夠的主導權、話語權、定價權。唯有不斷倡導品牌責任、努力打造責任品牌,才能在“以質取勝”的高質量發展道路上實現品牌強國。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企業的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