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高科技風格的誕生拓寬了藝術設計審美的范疇,成為現代設計的流行趨勢之一。文章具體探討了高科技風格在書籍裝幀設計實踐中體現的應用特點和審美價值,通過分析高科技風格在目前書籍裝幀領域的設計狀態,預測其發展趨勢。
【關鍵詞】高科技風格 裝幀 書籍設計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1)3-084-08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1.3.013
高科技(high tech)風格原是建筑設計風格的一種,指在建筑形式上突出當代技術與特色,實現科學技術的象征性內容,以夸張的形式達到突出高科技的目的。[1]理論上的高科技風格是從詹·克朗和蘇珊·斯萊辛1978年的著作《高科技》中開始產生的。這個術語在設計上特指兩個不同層次的內容:一是技術性的風格,強調工業技術的特征(technology);二是高品位(highstyle)。[2]
隨著設計審美和消費觀念的迅速發展,高科技風格從建筑設計領域向眾多的藝術設計細分市場蔓延,精細的技術結構、專業的制作材料、先進的加工技術促成了設計產品的工業化象征,設計師把設計實踐中的技術成分做夸張處理,高科技風格便形成了一種獨立的設計符號語言。書籍作為傳播信息功能的客觀載體,其裝幀結構形態以及紙張材料、印刷、裝訂、特殊工藝等各環節的設計考量也經歷著高科技設計風格的洗禮。
高科技風格書籍裝幀設計將技術性思維作為設計途徑,將技術與藝術的互動統一起來,實現對技術的藝術化加工改造,以盡力滿足讀者多元化的閱讀體驗需求。國際出版物中采用客觀而精確的高科技風格設計手法比較常見,如入選2019年度“世界最美的書”的Nichtsein,入選2019年度“AIGA全球書籍裝幀設計50佳”的Made in Fukushima等。與之相比,國內書籍裝幀設計對高科技風格設計的應用才剛剛起步,具有代表性的有2018年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由設計師孫曉曦設計的《琳瑯:清代宮廷玻璃器》,以及入選2019年度中國“最美的書”,由設計師尹琳琳設計的《骨科小手術》等。隨著全社會越來越強調高水平的閱讀文化和高質量的閱讀審美,高科技風格在書籍裝幀設計中的應用得到迅速發展,在國內眾多的科學技術類期刊、針對不同年齡段的科普讀物、科技實體的宣傳手冊等以科技內容為主的出版物設計實踐過程中,采用高科技風格書籍設計的優秀案例不斷涌現,這將會極大豐富高科技風格在書籍裝幀設計中的中國經驗。
一、高科技風格書籍設計內涵分析
1. 情感觀:敬畏崇拜與符號消費
社會對物質生產的客觀需要,促成了科技的爆發式進步,尤其進入20世紀后半期,人類一系列的科學技術突破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人類既對無所不能的高科技產生崇拜,又對高科技帶來的毀滅手段產生恐懼。隨著時代發展,高科技給人類生活帶來的便利,使人們暫時忘記了對高科技的恐懼,人們夢想深入挖掘、拓展高科技給日常生活帶來便利的潛能,高科技風格迅速在設計實踐中得到應用,無論是否為高科技產品,都或多或少呈現高科技設計風格。書籍視覺上的暴露結構和密集編排,色彩上的黑、白、灰等中性色調,材料上的金屬、塑料等工業資源,都是高科技風格表現出來的設計特征。
高科技風格追求技術與機械的美感,推行一種嚴謹、冷酷的設計風格,逐漸在社會中演變成一種時尚符號。如設計大師Dieter Rams的作品TG60(見圖1),高科技風格將設計的科技感推向前所未有的美學極致。人們選擇高科技風格的原因已不是科技帶來的功能性作用,而是表達對高科技的崇拜和傾慕。多數情況下,人們對于高科技的印象僅僅是設計師的冷漠,生硬的設計風格,一種高貴、不易親近的象征性設計符號消費。高科技風格對書籍設計產生了深遠影響,在物質財富迅速積累的條件下,讀者追求的不僅是書籍所承載的信息內容,還包括書籍結構形態以及紙張材料、印刷、裝訂、特殊工藝在閱讀過程中帶給讀者的技術性象征和時尚符號審美感受。
2. 理念觀:圖式思維與視覺修辭
圖式是一種通往心理表征的算法體系,一種抵達事物形式與特征的建模結構,其功能就是為認知活動提供一種加工依據,使知覺過程變得有章可循。[3]圖式本質上體現著錯綜復雜的思維認知構架,其主要作用是幫助人們對客觀事物進行性質定義、分析歸類、造型記錄,以及基于經驗基礎上的認知再加工。在視覺思維體系中,讀者對書籍視覺造型的建立、對書籍視覺審美的認知,實質上是讀者腦海中圖式思維的功效體現。高科技風格書籍設計是利用藝術化的技術這一意象審美圖式,利用圖形和文字的編排、色彩和質感的組織等手段作用于讀者的知覺過程,在先驗演繹基礎上,實現了閱讀過程中感性信息內容與理性設計表征的交融互動,滿足了讀者多元而挑剔的閱讀體驗要求。
視覺修辭是一種以語言、圖像以及音像綜合符號為媒介,以取得最佳的視覺效果為目的的人類傳播行為。[4]視覺修辭是一種研究方法和視角,書籍設計是其重要的研究部分,尤其在圖像視覺修辭范疇內,設計師能夠通過書籍的造型設計和隱喻性表征,激活不同的視覺修辭效果,從而順利對書籍閱讀感受進行設計探索。高科技風格書籍設計利用技術化的藝術這一視覺修辭符號與書籍的結構、材料和工藝等設計因素的交互配合,闡釋了一種工業化隱喻,使高科技的表征和建構具有普遍的視覺修辭認同基礎和審美領悟模式,體現了設計師對書籍設計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積極探索。
3. 差異觀:宏觀營造與微觀加工
在提及高科技風格設計概念時,讀者很容易聯想到藝術設計領域內的工業風格。高科技風格和工業風格這兩個概念非常接近,具有相似的設計理念和追求,設計表達嚴謹、冷酷。但二者也體現出細微的區別:首先,概念的起始時間不同,工業風格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就已模糊地顯示出來,而高科技風格在20世紀后半期才初露端倪;其次,概念應用領域不盡相同,工業風格主要應用在建筑內裝的系統性營造方面,而高科技風格的設計內涵和外延比工業風格更加廣泛,觸及藝術設計范疇內的多種微觀研究方向;再次,兩者強調的設計研究著力點不同,工業風格深耕于工業遺產再利用和工業形態再模仿,而高科技風格專注于嚴謹、冷酷的技術美學審美符號研究和應用,如果說工業風格是宏觀的,那高科技風格則是宏觀和微觀兼具,兩者雖有重合,但并不可以互相替代。
二、高科技風格在書籍裝幀設計中的應用現狀
1. 形態造型符號的借鑒
造型各異的科技產品視覺形態成為高科技風格在書籍裝幀設計創意中模擬的對象。《辭海》中關于形和形態的解釋如下:形為形象,形體;形狀,樣子;勢;顯露,表現;對照;通“型”。形態為形狀和神態。[5]從設計的角度來看,形和形態概念是對書籍外部輪廓最基本的外觀造型表述,由于讀者長期積累的社會實踐,對書籍形和形態的審美感知過程中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共性符號,高科技風格書籍的形象、造型、形態能夠使讀者感知書籍內容文本所表達的觀念、意義等信息要素。信息論美學的創始人莫爾斯首先提出信息有兩種類型:語義性信息和審美性信息。前者是以消息內容的意義為主,后者則是具有審美價值的信息。[6]書籍設計的造型任務主要是負責書籍形態造型的審美信息傳播,書籍設計師把對高科技概念的視覺印象轉化為嚴謹、冷酷、缺少親和力的機械美學的象征性符號,呈現給目標讀者們。
Victionary出版社出版了64位來自英國的著名創意設計師的系列作品合集64GB-64 Eminent Creatives from Great Britain(見圖2)。書籍的整體外部輪廓造型模仿數碼記憶卡進行整體模切設計,書籍封面和封底的圖形、文字元素也完全參照真實的SD記憶卡的配置結構來設計印刷,整本書籍呈現給讀者一本放大比例的SD記憶卡的視覺模擬。[7]這本書籍的設計實際上是應用了形態造型轉換的原理,設計師通過特定設計的造型語言把參照物原始的主客觀形態轉換為一種設計符號進行設計再應用,使書籍的設計造型具備一定的隱喻價值,進而構成了讀者閱讀的象征環境。需指出的是,形態造型轉換不是膚淺地模仿、借鑒客體的外觀造型,書籍設計中要參考書籍信息內容的內涵特征,經過設計師審慎而周到的斟酌,最終產生書籍造型審美的外化。
2. 結構模塊元素的嵌入
建筑學里,嵌入指在歷史形成的建筑群體環境中的一個地塊上嵌入的一個或一組建筑。嵌入概念也可借用和引申到書籍裝幀設計領域。從結構學意義上來說,閱讀模塊實體嵌入書籍的狀態可能是多角度、多層次、多維度的,即可能具有復雜交互和融合的讀者閱讀狀態,形成一種獨特的信息讀取高科技嵌套關系。呂敬人認為:書籍設計是注入時間概念的塑造三維空間的書籍“建筑”,精致的建筑是設計師設定的外觀設計和結構設計相互密切配合的結果,書籍設計也是如此。[8]由于書籍結構一般由封面、封底、書脊、書簽帶、扉頁、勒口、環襯、護封、書耳、書槽等多部分組成,以設計師設定的方式建構,那么從結構設計的角度可將書籍結構解釋為構成書籍產品的各組件間組合連接的方式。高科技設計風格在書籍結構設計中嵌入有關工業構造、機械零件等視覺元素的創意風格,給受眾帶來嚴謹、精確、冷漠的觀感,實現設計師設定的創作意圖。從書籍設計師的層面來說,應研究嵌入概念如何助力設計師的設計創意思維;從讀者的層面來說,應感受嵌入概念如何影響讀者對書籍信息內容的閱讀認知。
入選2019年度中國“最美的書”的《骨科小手術》由尹琳琳設計(見圖3),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這本書籍的圖像、文字、版面和色彩的綜合設計效果把醫學縝密、精確的思維高度視覺化,特別是書脊設計成類似手術后的縫線視覺效果和體現科技感的X光片折頁模塊嵌入。The paper skin(見圖4)是為Leica X2相機制作的限量版概念書,書籍裝幀結構中嵌入產品的模擬形象實體,呈現出萊卡相機嚴謹、精確、冷漠的工業視覺感受。無論從書籍設計師的創意角度,還是讀者閱讀認知過程來說,高科技風格書籍設計的結構嵌入手法可認為是英國文藝家克萊夫·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理論在具體設計實踐中的反映。設計師將書籍的諸多零件以體現科技審美特征的方式,形成元素與元素之間的創意建構組合,激發讀者的閱讀審美情感。
3. 材料質感語義的設置
德國現代主義建筑大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在論及材料時認為:“所有的材料,不管是人工的或自然的都有其本身的性格。我們在處理這些材料之前,必須知道其性格。材料及構造方法不一定是最上等的。材料的價值只在于用這些材料能否制造出什么新的東西來。”[9]因此,包括書籍設計在內的廣義的藝術設計審美實踐與設計對象所具有的客觀性材質、肌理和結構密切相關。書籍設計創意的細節設定往往與材料的設計探索、應用實踐是交融進行的,巧妙的書籍設計創意不一定非要依靠材料的發明創造,打動讀者的往往是設計師對日常生活中觸手可及但比較容易被忽視的材料所進行的設計再應用,再普通的材料經過設計師的創意應用實踐,也有了獨特的質感和有意味的審美。
高科技風格的書籍設計材料研究與視觸覺理論相關聯。視觸覺理論指通過視覺來調動相關的觸覺經驗,通過視覺來體驗觸覺感知。鋁箔和鐳射介質等材料能體現科技感的原因在于讀者在觸覺體驗基礎上引發的情感體驗與聯想,讀者通常會在視觸覺感受的瞬間對書籍做出審美趨向的初步判斷。書籍材料設計過程不僅僅是對材料的自然特征進行選擇,還包括對設計作品形成的創意質感變化而實施的整體把握。材料質感作為設計創意表現的載體,成為一種可進行藝術加工再造的文化符號形式。高科技設計風格的書籍利用高科技材料的物理特性,如顏色、質地、形狀、空間等元素帶給讀者的心理感受,把體現科技美學的書籍裝幀設計呈現給目標讀者。
NASA Graphics Standards Manual(見圖5)是美國航天局2017年第三次印刷的關于NASA平面系統標準手冊的書籍。書籍外包裝采用鋁箔材質,整體視覺形象中富含寓意的材質設置和航天局的高科技氣質完全匹配。《GDC17平面設計在中國2017》(見圖6)是由深圳市平面設計協會編輯,設計師潘焰榮設計的關于GDC(Graphic Design in China)平面設計在中國展覽的作品集,此項展覽是中國面向全球的大型綜合性設計競賽雙年展活動。書籍中鐳射介質印制工藝的應用,激發了讀者的科學聯想和技術體驗,營造了書籍的閱讀科技氛圍,烘托了書籍整體的高科技風格。
4. 圖形色彩的簡易交互
圖形和色彩是書籍設計不可回避的視覺表達元素,設計師可運用特定的技術手段在書籍圖形和色彩等視覺元素的基礎上,進行簡易的交互設計創意表達。所謂高科技風格書籍設計的交互,指設計師創造性地通過一系列技術性手段的應用,將書籍和讀者的關系從單向不可逆狀態轉變為雙向彼此聯系且相互作用的狀態。如設計師利用有機板材的濾色技術,通過讀者的特定行為顯示或隱藏書籍中的圖形或文字。《琳瑯:清代宮廷玻璃器》(見圖7)是2018年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書籍,由設計師孫曉曦設計。其利用封套材質在使用過程中的互動性,將濾色和印刷結合起來。選擇封套的不同色彩面和封面封底圖形的重疊狀態,把重疊后與封套色彩相似的圖形過濾掉,揭示書籍中封面封底圖形文字的相關部分。這本書籍通過特定技術的運用和書籍閱讀方式的設置,實現高科技風格書籍圖形色彩的簡易交互閱讀設計。高科技風格書籍交互設計的目的是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根據設計師采用的技術手段對閱讀感受作出反饋,進而完成與書籍設計作品的交互,引導實現高科技風格書籍設計的意向性、趣味性、多樣邏輯性、不確定性等,加深對書籍設計成果使用過程的記憶,進一步深化讀者對創造性的閱讀思維的理解。
高科技交互的書籍設計改變了傳統書籍給人帶來的被動、限制的閱讀方式,具備了閱讀的反饋功能,以便引導讀者繼續下一步的閱讀認知。高科技風格書籍的交互設計其實是最大限度地調動讀者的配合度,使讀者因眾多書籍設計師所采用的高科技風格設計理念、設計方法、設計習慣的不同而產生不一樣的閱讀感受。
三、國內外高科技風格書籍裝幀設計現狀比較
1. 造型與意境:高科技風格書籍設計思維之比較
基于中西方不同的哲學價值觀表現出來的不同設計審美文化觀念,給人們的閱讀設計消費提供了自由的選擇和豐富的體驗。概括來說,西方高科技風格書籍設計審美觀受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宗教理論、現代工業的影響,傾向于科學技術邏輯的表現敘述,強調書籍造型輪廓的理性技術規范。國內的高科技風格書籍設計審美觀主要受儒家的中和與道家的空靈影響,表現出氣韻傳神的內在精神享受狀態,傾向于與技術相關的抒情寫意,強調技術的意境之美。
國際高科技風格書籍裝幀設計強調書籍造型輪廓的整體性、秩序性、比例與協調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整體性原則,高科技風格書籍的物化造型要符合美的形式,其自身必須是一個完整的形態,能從其他類型書籍裝幀設計形式中凸顯出完整且獨立的形式美;其次是秩序性原則,高科技風格書籍裝幀設計只有讓書籍裝幀的眾多設計因素處于特定的秩序之中,才具備獨立的審美價值,與秩序性原則相聯系的書籍設計審美要素包括比例、對稱、均衡、反復等;最后是協調性原則,高科技風格書籍裝幀設計的各部分相互配合,高度協調。匈牙利設計師Tamas Marcell在2017年以高科技風格重新設計了伊姆雷克納經典名著Book about book(見圖8),不同的印刷材質肌理隱藏在大面積的黑色主基調中,造型輪廓整體性非常明顯。若干數量的可視幾何塊面比例的大小和傾斜的角度體現了特定的秩序性,封套的模切和凹凸印刷工藝相呼應,幾何塊面的反復型視覺流程設置得當,構成了具有科技感的協調美。
國內高科技風格書籍裝幀設計關注書籍設計裝幀結構形態以及印刷介質、特殊制作工藝等各環節的交互配合。從中國傳統書籍裝幀形式的歷史發展來看,從編簡、卷軸到龍鱗裝、經折裝,再到蝴蝶裝、包背裝、線裝,幾乎都是從業者對書籍裝幀設計結構形態的設計革新。反觀西方書籍裝幀形式的歷史,無論莎草紙書、羊皮書還是手抄本書,書籍裝幀結構形態變化不明顯。因此,國內高科技風格書籍裝幀設計繼承了這個傳統,對書籍裝幀結構形態以及紙張材料、印刷、裝訂、特殊工藝等各環節的配合做了大量的設計實踐。2016年由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設計師吳勇設計的圖書《介入》(見圖9)就是對書籍裝幀結構形態變化的設計實踐,吳勇分別從建筑設計、書籍設計方面對45組概念進行討論和敘述。設計師將印刷紙張對折成書籍的頁面再進行裝訂。設計將模切工藝應用到書籍的前半部分,通過超常規的裝訂方式,將該模切拉伸成斜狀圓洞,形成既有空間感又呈陰陽圖形的綜合形態語言表達,書口也自然形成具指向性的箭頭狀,巧妙地表達了此書的主題意境。
由此可見,國際高科技風格書籍講究技術性設計的形與色的表現敘述,國內高科技風格書籍追求技術性設計氣韻的抒情寫意。
2. 直白與含蓄:高科技風格書籍設計裝幀審美之比較
語言最通常的表達方式包括直截了當的正面敘述和拐彎抹角的側面暗示。這兩種表達方式在書籍視覺設計領域轉換為直白與含蓄的設計技巧。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書籍設計師通過獨特的創意思維和設計技巧,或使錯綜凌亂的視覺信息變得簡潔直白,或讓讀者在接受信息的過程中體會到含蓄的曲徑通幽。概括來說,直白可讓書籍設計作品主題更加簡潔與明確,含蓄可讓讀者產生閱讀后的回味與想象。
國際高科技風格書籍裝幀設計強調書籍審美的直白性,體現一種客觀、理性的文化內涵。西方的文化與文明更注重現代科學的發展,講究科學的客觀性、理性、確定性,相對嚴謹,表現得比較直接。法國設計師Milan Janic在2017年設計了一本關于珠寶飾品的書籍The Miracle of the Golden Pearl(見圖10),書中大部分內容展示了最富盛名的珠寶品牌的系列作品。整本書籍通體采用金屬色油墨印刷,以金色調向當代珠寶設計制作所采用的頂尖加工技術致敬。這本書的造型語言簡單而直白,沒有繁復的圖形文字和夸張的立體結構設計穿插,大體量的書籍開本和整體金色油墨的使用,具有足夠的分量感和視覺沖擊力。
國內高科技風格書籍裝幀設計擅長采用含蓄的表現手法,體現一種文化的內斂特征。所謂含蓄,是隱而不露、藏而不顯,是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作為藝術形式語言,它指在不損害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不減少形象感染力的要求下,體現的一種更簡潔、更概括、更令人回味的表達方式,進而產生一種含蓄的意境。[10]2014年由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設計師尹琳琳設計的圖書《材料圖傳——關于材料發展史的對話》(見圖11),體現了高科技風格書籍設計下傳統的含蓄意境文化。書籍封面以簡單的抽象幾何線條圖形進行滿版橫向重復式排列為主,利用封面中心位置“材料”兩個漢字的輪廓邊緣與幾何線條圖形疊加,對幾何線條做溢出處理,使“材料”兩個漢字隱約可見于橫向重復排列的線條里。
總之,一件成功的書籍設計作品,書籍的裝幀設計和讀者的審美感受構成完整的統一體。直白和含蓄作為設計的表現形式,具有感人的沖擊力和豐富的感染力,對書籍設計師的設計實踐有特殊作用和積極意義。
四、高科技風格在書籍裝幀設計中的發展趨勢
1. 高科技風格的技術懷舊文化實踐
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新舊更迭對人們的懷舊經驗起到重要的引導和重構作用,不同時期的科技成果被認為是懷舊的物質性中介。當被時代淘汰的技術形式不斷消失時,人們總是想補償這種記憶性的技術缺失,所以人為“做舊”的審美觀念和行為的產生就不難理解了。隨著理論和實踐的穩步發展,技術懷舊概念已越來越普遍地被納入書籍視覺設計的情感體驗環節。從激光雕刻技術對手工印刻書籍的再現,到RISO小型印刷機器對絲網印刷的模擬,都表明設計師對這種被淘汰技術的再研究、再定義、再應用、再創造,緩解了人們因科技急速變遷而導致缺乏安全感的不適應,通過熟悉的物質性技術中介,為大眾提供心理安慰體驗。
技術懷舊可理解為對過往技術的追憶和向往,如書籍設計中印刷菲林膠片的顆粒感、金屬質感紙張的劃痕、淺色塑料薄片的褪色效果等,都是對過往技術效果的重構或再模仿,追求一種時間的倒敘和回放。讀者對科技書籍裝幀設計中的懷舊手法,往往展現出包容的心態,認為技術懷舊是對現代感的反動。隨著技術懷舊在設計審美形式中重新崛起,作為一種美學認知而非技術特征的文化實踐,高科技風格書籍裝幀設計正在產生新的審美意涵和理論價值。西班牙設計師Pablo Silva在2016年設計了一本關于字體設計的書Tipos potentes(見圖12),書中內容主要是關于設計師最喜歡的文字與圖形的組合創意文檔。整本書籍的封面借鑒了早已淘汰的3.5寸計算機軟盤的外形,按照書籍的開本比例放大軟盤的外形結構,作為書籍的硬質封面和封底,書籍內頁夾置在中間。計算機軟盤的形態造型象征書籍是信息內容存儲的容器,對信息存儲方式的技術懷舊表達,引導讀者對過時技術的美好追憶。設計師陳耕在2019年對胡適著作《差不多先生》進行了概念設計,制作了一本膠卷書,把書籍內容印制在懷舊的膠卷形態載體上,滿足了讀者追憶技術、文化懷舊的需求(見圖13)。
2. 高科技風格的參數化設計觀念介入
藝術設計范疇內,參數化設計是數字化設計的研究分支,是數字技術的具體表現。參數化設計是一個算法思維過程,設計的表現形式能夠實現對參數和規則的表達,設計意圖轉化為設計結果屬于算法關系范疇。傳統意義的人為設計是定向、精準、自上而下、有目的的問題求解搜索過程,而參數化設計是試錯、任意、自下而上、無目的地搜索所有可能空間的過程。[11]正如設計師舒馬赫所描述的那樣,有序的復雜性,無縫的流動性,隨機、自由、不均衡、多視點和曲線等都是參數化風格的感知屬性。[12]參數化設計所展現的設計特征識別性和感知屬性,表明其可被看作高科技風格設計的一種發展和進化。
參數化設計作為數字化設計技術,必然也對高科技風格書籍設計產生積極的指導意義。參數化設計在書籍設計中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參數化思維模式在設計中的更新,書籍設計師在做設計綜合考量時,代入參數化思維,權衡設計創意的利弊,提煉出書籍設計參數和基本設定規則;二是計算機軟件運算后提供的參數模型,設計師通過對書籍設計對象的分析,優化書籍的造型、結構、材料和閱讀方式,特別是控制與書籍有關的圖形處理,使讀者掌握復雜而有序的閱讀邏輯關系和規則。
參數化設計豐富了高科技風格在書籍設計領域的應用,參數化風格介入裝幀設計也增加了書籍的互動性、觀賞性。設計師Soh Jin Ping設計的POETICS OF HARMONY(見圖14)非常有趣,書籍利用參數化計算紙張模切工藝,配合恰當的裝幀結構,每兩張相鄰頁面都由模切的幾何鏤空線條連接,且相鄰的頁面線條連接的位置和方向都因參數化的計算而不同。在書籍打開和折疊的過程中,讀者完全擺脫了正常的閱讀視覺形式,體現了有序而復雜的參數化設計審美感知。2016年由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設計師趙清設計的書籍出版物《書·筑離合》(見圖15),也局部采用了參數化的模切。書籍正面黑色部分和背面白色部分都以幾何形狀為基礎做大量的參數化精細模切工藝,體現了書籍的建筑空間感。
3. 高科技風格書籍的互動設計
任何客體間相互聯系、影響的關系都可描述成互動。互動設計不僅僅是設計行為動作的交互,還包括設計使用過程中精神思想的溝通。科技因素是書籍閱讀互動設計的重要技術基礎,閱讀互動設計是高科技技術風格書籍設計發展的重要突破口。書籍互動設計,借助各種不同的設計因素,實現不同學科互相交叉的設計使用,引導并反饋讀者的行為和心理。利用技術性資源深度探索閱讀互動設計的內涵和外延,是高科技風格在書籍裝幀設計中的優勢。
(1)書籍的技術互動設計善于營造情景互動。早期的高科技風格書籍設計以技術美學為基礎,給讀者帶來精確、高效的設計感受,這種設計風格顯然將讀者的心理感受放到了次要位置。隨著設計審美的不斷發展,高科技風格表現方式越來越單一化、模式化,顯得冰冷、缺乏人情味,讀者越來越需要情感因素來平衡技術因素所帶來的非人性化的負面影響。書籍設計的趣味性事實上就是對情感的訴求,高科技風格書籍裝幀設計有必要增加設計的互動趣味性,賦予高科技設計風格更多的閱讀情景互動。Pershing yacht catalogue(見圖16)是為意大利Amd公司Pershing游艇品牌制作的產品宣傳書籍。書籍封面設置了一幅看不出具體形態的圓形動態模糊圖片,讀者通過閱讀書籍扉頁的文字解釋,將書籍附送的鏡面圓環放置在封面動態模糊圖片的中央,經過精確曲率計算的鏡面圓環表面,可顯示出形象清晰的可閱讀圖片,實現圖片的閱讀功能。這種閱讀互動設計成功地給讀者營造了一個有趣的科技互動閱讀情景。
(2)書籍的技術互動設計善于突破材料束縛。經過現代科學技術鑒定的、超越傳統材料性能的新型應用材料,使傳統材料性能有顯著提升或產生新功能的新技術都是書籍互動設計的創意資源。特別是新材料與新技術使藝術設計造型更加獨特,顏色更加艷麗,觸感更加豐富。新材料與新技術在高科技風格書籍裝幀設計實踐中發揮著巨大作用。纖維織物、合成橡膠、熱敏感應、PVC膠片、激光切割、金屬涂層、鐳射紙張等新材料與新技術的運用,讓讀者應接不暇。很多書籍對材料進行復合式使用,特別是一些高端印刷介質,有可能會使用數十種不同的材料。《盲人摸象》(見圖17)是設計師呂旻設計的書籍,由“一又二分之一”設計工坊依托“幕間休息”出版項目于2019年出版,作者希望這本書帶有強烈的互動性和游戲感,所以書籍頁面采用了熱敏感應印刷技術,實質就是依靠印刷承載物體表面溫度的提升或下降來顯示或隱藏印刷內容。讀者只需把手壓在封面的藍色熱敏印刷介質區域內,介質感受到讀者手部的熱源,便可使原本藍色印刷區域內因低溫而隱藏的手稿顯示出來,實現圖像的閱讀功能。這種因材料特殊性而產生的閱讀互動,滿足了書籍設計師的創意訴求,改善了讀者的閱讀體驗。
結語
高科技設計風格來源于建筑設計領域,作為一種設計理念和設計流派,它促進了藝術設計各門類的設計形式深層次的發展。作為藝術設計領域的研究方向,高科技風格也為書籍裝幀設計實踐提供了新思想、新方法、新路徑。欲思其利,必慮其害,高科技風格豐富了讀者的多元化閱讀體驗,但也往往被詬病為冷漠而缺乏人情味。因此,書籍設計師在對高科技風格應用的具體設計實踐中,應恰當地利用技術視覺上的懷舊和閱讀過程的互動等,擺脫高科技風格表征的局限性,豐富高科技風格的審美維度。采用高科技設計風格的書籍出版物越來越多地進入讀者的視野,提供給讀者除柔性物感設計之外的閱讀審美選擇,這對豐富中國式現代書籍設計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諸葛陽,方向明. 建筑設計中高科技風格的形成與發展趨勢[J]. 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73-76.
[2] 劉先覺. 現代建筑理論[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137.
[3] 劉濤. 圖式論:圖像思維與視覺修辭分析[J]. 南京社會科學,2020(2):107-109.
[4] 陳汝東. 論視覺修辭研究[J]. 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47-53.
[5] 戴威. 基于形態學的大跨度城市公共建筑形態設計研究[D]. 重慶大學,2010.
[6] 肖暢. 審美符號傳播研究[D]. 武漢理工大學,2003.
[7] 陸勇. 創意閱讀——藝術設計類書籍裝幀設計新趨向[J]. 出版發行研究,2018(4):94-97.
[8] 李嶸. 方圓之內邊緣之外——探求書籍中的"連動"概念[J]. 美術大觀,2011(6):142-143.
[9] 毛連杰. 彼得·沃克極簡主義設計美學思想研究及其實踐應用[D]. 揚州大學,2018.
[10] 胡文,王瑩. 淺談意境在平面廣告設計中的運用[J]. 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2(5):34.
[11] 顧方舟,趙江洪,趙丹華. 參數化設計與參數化風格的感知研究[J]. 裝飾,2020(4):16-20.
[12] 徐炯.“參數化主義”的時代成因與基本特征探究[J].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8(4):21-24.
Visualization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Style in Book Design
LU Yong(School of Fine Art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 The birth of hi-tech style has widened the aesthetic category of art design, a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fashionable trends of modern desig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dependent aesthetic value of high-tech style in book design practice, and predicts its development trend by analyzing the design status of high-tech style in the field of book binding.
Keywords: high-tech style; binding; book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