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琳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中國通過消除瘧疾認證。繼奪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大戰略性成果之后,國民健康體系又贏得了對一項重大傳染病的根本性勝利。
一部消除瘧疾史,是中國與貧困現象的斗爭史。據不完全統計,最高峰時,瘧疾每年發病人數達到3000萬以上,死亡率高達約1%,發病人數居各種傳染病之首。瘧疾是繼天花、脊髓灰質炎、絲蟲病、新生兒破傷風之后,我國消除的又一個重大傳染病。這些疾病有一個共同名稱:“貧困病”。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民經濟長期保持高速發展,從“溫飽”到“小康”的生活提高了居民抵御疾病的基礎免疫力,明顯改善的城鄉面貌也消除了疾病蔓延的外部環境,以雄厚國家財力支撐的全民免疫接種更是提供了可靠的健康屏障。
一部消除瘧疾史,是中國衛生健康事業的升級換代史。在瘧原蟲的肆虐中,新中國奮力爭回人民的生命健康權。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樹立“預防為主”衛生工作方針,創造性地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廣泛發動人民群眾填平臭水溝等蚊蟲滋生環境。在改革開放時期特別是非典(SARS)疫情之后,我國大力發展公共衛生事業,并將瘧疾作為法定重大傳染病予以科學防控。“無瘧疾認證”背后是實驗設備建設、疾控人員培訓、多部門協同、衛生法治建設等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部消除瘧疾史,更是人類迎戰重大傳染病的協作史。早在2015年,我國已將瘧疾本地傳播控制在云南、西藏的邊境地區,并積極參與緬甸、老撾、越南等鄰國的區域防控措施。2008~2016年間,我國累計為非洲國家設立了30個瘧疾防治中心,提供價值1.9億元的青蒿素類抗瘧藥品。面向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瘧疾防控工作,中國將為建設“無瘧疾世界”輸出治理經驗與可靠產品和服務。
在為“無瘧疾國家”短暫自豪之后,廣大各界工作者又將投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與日常醫療衛生服務中。當前,全球仍處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時期。近年來,甲型H1N1流感、埃博拉病毒、新冠肺炎等重大傳染病日益從區域傳播轉為全球傳播,從環境傳播轉為生活方式傳播,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成為最大疾病負擔和居民主要死因。改革之路無止境,創新目標無窮期,疫情防控迫切需要探索更多的理念創新、制度創新、模式創新、管理創新。
筆者為此建議:一是“新型舉國體制”的行政動員能力顯現巨大優勢,但在市場經濟與法治社會背景下,我國需要更多發揮社會組織(如醫學協會、行會商會、慈善組織、患者組織等)的多元治理能力,形成最廣泛的抗疫“統一戰線”。二是自上而下的應急管理仍將發揮巨大作用,但在與“頑固”傳染病和慢性病的長期斗爭中,我國需要更多激發醫藥企業、社會組織、醫務工作者的內生動力,充分保障其法定權利,照顧其合法利益,從而實現減輕行政負擔、協同治理目標的效果。三是東方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更有利于國民一致行動,但新一代國人和中青年患者更強調超越療效的生存質量與生命體驗,更強調超越集體利益的法定自由權,因此健康治理模式需要從灌輸宣教轉向平等對話,從剛性約束轉向鄉規民約、社群文化等“軟法”引導,支持廣大民眾參與到醫療衛生事務與國家醫改政策中,從而提升其對疫情防控工作的知曉率、認可度、依從性。
今年,我國踏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這也是迎戰接下來一個個重大疾病的新征程。期待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填補治理赤字,擴大治理優勢,更好守護國民健康,盡早建成“健康中國”。
(作者系價值醫療顧問專家委員會秘書長、“健康智薈”學術思想平臺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