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昕雨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特點在于使教育的整個過程成為教師過問人的精神生活的整個過程。”從事一線的語文教學已經有十年的時間了,在這十年中,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更直接一點,即一直在學習怎樣教才能是一名名副其實的語文老師。讀熊芳芳老師的《生命語文》,帶給我許多的感悟和思考。
一、金風玉露一相逢
與熊芳芳老師的這本《生命語文》的相逢,源于我的一位同事,無論是這位同事還是這本書,我都把它當成是生命的美好相遇。
1.什么是生命語文
什么是生命語文呢?熊老師認為“生命語文”,就是以生命為出發點,遵循生命的本質屬性,與生活牽手,讓生命發言,讓語文進入生命、喚醒生命,并內化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人格內涵,是為幫助我們認識生命的美麗和寶貴,探索生命的方向與意義,提升生命的質量與品位,使生命變得更加美好、更有力量、更有意義而進行的語文教育。生命語文是為生命而為的教育,也是用生命而為的教育。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別以遠主體和近主體的角色進入源客體(教材與教育資源)形成諸我共同體,在豐富絢麗的語文世界中,獲得人與世界的親近,獲得個體的精神的豐富,并最終獲得一種優化的高品質的生命形式。
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曹明海認為,走進熊芳芳老師的“生命語文”世界,就可深深地感受到她以女性特有的深度體驗透視語文教學的本色與特性,毫不遮掩地袒露自己在“生命語文”世界里心靈中的每一個夢想、每一次約會、每一紋波瀾、每一陣顫栗、每一份虔誠、每一回感動,讓人直面生命語文之真,去解“生命語文”之謎。她以境界超然的“語文天生浪漫”的格調和真純的生命語文之內在氣質與品格,打破了技術語文、技能語文閉鎖的教學心態和矯情模式,托出了鮮活燦爛的“生命語文”意識和靈姿天韻。是的,語文是生命的符號,語文是生命的存在方式,語文與生命是相融同構的。熊芳芳老師從語文本體構成的這種文化特性出發,揭示了“生命語文”的特質。她認為,“生命語文”的教學,即讓語文進入生命,內化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人格內涵,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的美麗與寶貴,探索生命的方向與價值,提升生命的質量和品位,使生命變得更加美麗、更有力量、更有意義。可見,這種“生命語文”教學的價值追求和目標是指向“人”和“生命成長”的。在熊芳芳老師的“生命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以生命積累參與其中,語文學習活動成為在語文世界里心靈與心靈的交流、生命與生命的對話、靈魂與靈魂的碰撞之過程。這既是一個語文技能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促進生命成長的過程。
2.生命語文的特性
熊老師認為,生命語文有兩大主要特性:
(1)與生活牽手,具有突出的生活性
熊老師認為,關注生命的教育必然是富有生活性的教育,因為生活是語文教育的家園。所謂的人文性,所謂的精神追求,所謂的“人之為人”,如果離開了現實的生活,拋棄了平淡、苦悶、壓抑、無奈、欣喜,便成了遠離人間煙火的空中樓閣。韓軍說:“強調人間化、生活化,充分尊重人的尊嚴,人的生命尊嚴(精神尊嚴、靈魂尊嚴),人的生活尊嚴(精神自由愿望、個性愿望、多元愿望),在封閉的中國語文教育中擴展人性的基本的生存空間。”語文所表達的是對人間生活的肯定,諸如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都是語文教學的關注點。同時語文又是對日常平淡的無意識的生活的一種拋棄和對詩意生活的一種發現和創造,語文的存在就是要從紛繁平淡的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體驗美,就是使學生在真實的生命體驗中向往著生命的輝煌。
(2)讓生命發言,具有突出的生命性
首先,生命語文是為生命而為的語文教育。這是對學生而言,是從教育的目標和職能來說的。生命語文的教育目標不再是單單指向字詞句的獲得(但不意味著它不重要)、對語法的操練,不再是對課文的肢解與分析,而更強調生命性的感悟與表達,是為了豐富個體生命的內涵,為師生展現一種新的生存方式。這樣的語文教育能夠成為生命成長的搖籃,成為個性張揚的天空。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
當生活被按下暫停鍵,當我接觸到這本《生命語文》這本書,當我了解到生命語文的內涵。我重新整理反思了對教師這個職業的理解。
1.小時候我以為你很神氣
回頭想一想當老師的這個夢想是什么時候在心底萌芽的。也許就是看到老師站在講臺上,神采奕奕為我們講課的樣子吧,也許就是老師手中擁有的“權利”吧,也許就是和同學們聊天時無意間的一句玩笑吧,在朦朦朧朧中,好像知道自己想要當老師的夢想,而那個夢想只與我自己有關。
2.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走出大學的校門,邁進了初中語文的大門,初上講臺時的忐忑被興奮所取代,這時我品嘗到了實現夢想的滋味,站在了講臺上,手中拿著了粉筆,書本,學著其他老師上課的樣子,當起了教師,那時的我完全不知道,教師這個職業意味著什么,只知道只是一份讓我滿意的工作,上好每一節課,批好每一本作業,就滿足了。可是當我接觸到熊老師的生命語文,才真正的深入思考怎樣做才是一個真正的老師,與其說是要當名師,不如說是要做一個名副其實的老師,怎樣做才能擔當起名副其實這四個字呢?也就是老師的專業素養都需要哪些呢?
教育的屬性中,既有科學性,又有藝術性,科學性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專業的素養,即成為一個專業人士,懂得教育方法,靈活運用各種教育手段,不能單純的依靠經驗的傳授,還要在獲取經驗的過程中,用心自己的體會和感悟,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這個過程一定是孤獨的。就像是《珍貴的塵土》當中所說,屬于自己的金沙必須要自己去篩選,最后才能打造屬于自己的金薔薇。如果一個只懂得管理手段的人只能說是及格,沒有情懷的教師不能說是一個真正懂得教育的人。用生命去點燃生命,用一棵樹去影響另一顆樹,這才是教育的真諦吧。
失去了理論的支撐,就是無水之源,一味的去追求教學設計的巧妙則是舍本逐末了,必須從教學觀念上改變,才能上一節好課,經驗不能代替理論,理論是經驗的精華,我想作為一名教師,要不斷的提升自己的理論修養,掌握了理論才能創造方法,才能在此基礎上設計出一節名副其實的好課,對于年輕教師來說,要時刻不能忘記理論學習。
從《生命語文》中,我重新思考了成為一名教師身上所肩負的使命和責任,那是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生命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