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昕雨
在傳統的教學中,基本上都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只需要聽老師的講解做好筆記就行,往往忽視了學生發表意見、參與討論的機會。現在教學的大方向都是要求提升學生的素質教育,就是讓學生改變只聽只記的學習方式,變被動為主動。我們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問題,討論并且自主獨立的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現在的語文課堂上,包括我自身的教師們也在教學方式和教學環節上推出了很多新的方法和模式,力求從各個方面推進學生素質的提升。但是也不難發現,在具體教學中,尤其是對于學生認為比較枯燥的古詩詞鑒賞的課堂中,一旦學生陷入疑惑自己無法解決時,老師都會不由自主般開始“灌輸”式的講解。往往這樣的課堂開始十分鐘十分的“素質教育”,而后半部分又回歸到了傳統的“一言堂”,學生覺得無聊,而老師也難免尷尬。針對這一現象,我僅從自身發現和探究的結果來談談教師可以怎樣盡量避免“一言堂”灌輸式的教學方式。
一、形成問題的原因
首先,一堂課,主體是學生,主導是老師,參與者無外乎于這兩個方面。作為主導的老師們都希望能夠鼓勵學生發揮積極主動性研究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但是往往學生確實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與老師“預設”的教學目標不符或者相形甚遠時,老師總是試圖去糾正并牽引學生提出自己課前預設好的問題上來,再按照自己的思路講解下去解決問題。這樣學生覺得自己的問題沒有得到滿意的解決,以后便會形成“反正我們提的問題也得不到重視,干脆只聽只記好了。”的這種想法,時間一久便形成慣性,以此成為惡性循環,導致老師更加難以開展素質教育。
其次,我們在教學中往往有種“揠苗助長”的急切心情,總希望把自己知道的全部都灌輸給學生,生怕漏掉了什么,尤其是古詩詞的教學中,從表現手法到意向的概念再到個別字詞的考究分析等。教師們通過多年的學習和研究理所應當認為這些知識實在是太簡單了,講解給學生們,而學生們怎么到考試的時候就不會寫了呢?怎么就記不住了?我們總是強調知識點的重要性,卻忽略了學生們往往只是把答案記在了心里,卻沒有把詩歌的優美內涵印在心中。所以,在學生們表現出不解和疑惑時,教師就容易有這種“揠苗助長”的心理導致整堂課最后成為老師代替學生去思考代替學生去理解。最后的結果也只是事倍功半。
二、解決問題的方法
首先,我認為教師應該首先從自身入手增強自己的“知識儲備”,如果教師的知識儲備似大海般博大精深,學生的種種問題就像海中的魚,無論這魚是何等大小形態,教師都能夠囊括其中,泰然自若。都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天職是教書育人,要盡力搞好教育教學工作,必須不斷充電,用知識和綜合技能充實自己,要不斷學習,開拓進取,真正教好每一位學生,必須提高其自身素質。
1.要掌握精深的專業知識
一個受學生歡迎的老師,首先要認真鉆研所講授的專業知識,擠時間加強專業性知識學習,孜孜不倦,刻苦鉆研,苦練專業知識基本功,使自己不僅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分辨這門學科上的復雜問題,對新形勢下的研究課題有所研究,直接參與到重大課題研討之中去,具備足夠系統的專業知識和科學合理而完美的知識結構。“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只有精通所教專業,知之甚多,真正成為高師,才能提高自己掌控一堂課的能力,使學生更加自由的發揮。
2.要學會廣博豐富的多種學科知識
在古詩詞教學中,我們往往不單就詩論詩,也經常要涉及到歷史,哲學等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比如講到李白杜甫,就應該聯系詩人所處的時代特征,把個人放入時代的洪流中啟發學生找出唐代詩人的共同特點等。學到“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就涉及到哲學“事物總是向前發展的”這一命題,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也應該有自己的一番體會和理解,要想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從自己這里得到更深層次的里脊我們就要鉆研本學科之外專業知識,了解和掌握多種學科多方面知識,并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這是教師工作的特殊要求。對此,蘇霍姆林斯基論述:為了在學生面前點燃一個知識的火花,教師本身就要吸取一個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脫離那永遠發光的知識和人類智慧的太陽。
3.要不斷更新理念,掌握新教法
教師是科學技術和社會科學知識繼往開來的人,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繼承者、傳播者和開拓者,不斷更新觀念,開拓進取,按新課程標準大膽執教,從電子計算機中獲得大量教學信息和數據,制作多種教學課件,提高對新教材的駕馭能力。這是科技現代化和新時代對教師的要求。讓學生在更加輕松的課堂氛圍中進行教學活動。
4.要“說的少,說的妙”
孩子們不是一個個被填塞知識的容器,而是一個個需要被點燃的火炬,是一個個有著活力與靈性的生命。因此在語文課堂中教學語言的多樣化更顯其重要性。人們彼此之間傳輸信息,交流情感,除了靠有聲的口頭語言和無聲的書面語言外,還可以借助人們的表情、體態、動作。這些體態語能很好地輔助有聲語言,增強表達效果,更好地突出重點。如教師講授感情成分濃厚的觀點和事件或 教學語言的情感美就是指教學語言以情感人,以情動人,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在情感相互交流融合之中,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受到教育。教學語言中的情感是心與心的交匯,是靈魂對靈魂的對白,是生命節律的和諧振動。講課文時,假如能在情感、語氣、語調、語速變化的同時,再輔之以或憎惡、鄙睨,或興奮、喜悅的面部表情,或輔之以相應的手勢動作,則能加強語文教師情感信息的發射和傳遞,加深學生對教師有聲語言內涵的理解。
5.詩中有情,以情入境
教學語言的情感美就是指教學語言以情感人,以情動人,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在情感相互交流融合之中,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受到教育。教學語言中的情感是心與心的交匯,是靈魂對靈魂的對白,是生命節律的和諧振動。
三、小結
古詩詞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中是一個難點,正所謂“教無定法”,作為教師,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總結并去糙取精,選擇最適合自己學生的方式進行教學,還課堂給學生,在學生陷入疑惑時給予力所能及的提點與幫助。這不僅是實現語文教學目標的需要,也是教師個人、學生們成長的關鍵。我們應該相信,孩子的創造力遠遠超越我們的想象,相信自己也相信他們,教學相長,不斷取得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