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摘 ?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審辯式思維引起了美國和西方研究者的極大關注。中國的研究者已經認識到審辯式思維對創新的根本作用。然而,在語文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審辯式思維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語文課堂活動一般是為學生記憶、模仿、背誦而設計的。學生審辯式思維的培養一直被忽視。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審辯式;思維培養;策略分析
引言:近年來,我國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在提高學生語文水平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然而,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審辯式思維能力的培養卻很少受到重視。
1.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語文學生從小學入學以來,很少進行復雜而富有挑戰性的思維活動,他們的學習重點是記憶、模仿、背誦、排練,因此他們的思維能力處于壓抑狀態,不能充分發展和實踐”。從語文學生的情況可以窺見小學語文學生的情況。小學語文教師應避免過分重視語言知識的灌輸而忽視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這就導致了“審辯式思維的缺陷”。除此之外,雖然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已經被中國教師所接受,但傳統的教學方法也被中國的許多語文教師所采用,教師在課堂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整個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比較枯燥和壓抑。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往往遵循特定的規律。他們通常遵守某些教育原則,這些原則削弱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更不用說培養創新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了。教師通過提出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簡單問題來與學生互動,很少有機會讓學生思考,學生也很難提出一些邏輯性和創新性的想法來解決問題。只有那些在課后花時間閱讀和學習的學生,才能在語文學習上取得進步。眾所周知,面對語文中大量知識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長,具有識別、選擇、辨別和評價能力的人們信息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單純的語言基本技能教學,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辯式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而不是簡單地實踐基本技能和一些語言知識[1]。
2. 審辯式思維培養
審辯式思維研究在西方首先引起關注。但是,對于審辯式思維的定義,這一領域的研究者們還沒有達成共識。這可以追溯到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1909)的研究,他提出了“反思性思維”的概念,這是學習者探索答案的一個特殊過程。此后,審辯式思維研究在美國尤其是80年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威進一步提出了“五階段審辯式思維模式(1)建議,(2)問題定義,(3)假設生成,(4)推理和(5)假設檢驗”。隨著時間的推移,一種比較系統的審辯式思維理論應運而生。審辯式思維可以看作是“理性的反思性思維,集中于具有潛在信念的決策和行為”,審辯式思維是一個實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系列的審辯式思維技能將得到運用。據此,他培養了許多關鍵技能。元認知模型引入批判性研究,并認為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個體思維模式,在這種思維模式中,思考者規定思維的內在結構,并運用知識對其進行評價,從而改進思維[2]。
3.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審辯式思維培養的策略分析
審辯式思維培養的一堂例課有研究者認為,過分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會導致學生缺乏深刻的邏輯思維,無法在陳述中注入思想。但在其他人看來,忽視基本的四項技能,可能會導致學生內心感到充實,充滿創新和批判的想法,但缺乏用語文正確表達的能力。要改革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培養學生的審辯式思維。審辯式思維哲學應該滲透到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包括聽、說、讀、寫。語文的習得和練習可以與審辯式思維技能的形成并行。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是一種用來完成任務的工具和過渡。在語文課堂上,設計具體的課堂活動是語文教師的責任,這些活動涉及到學生語文技能的練習和學生分析、評估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3]。
3.1課前閱讀部分
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將最近學習到的新信息與以前的積累聯系起來。小組內的學生可以對相關材料進行分析、論證和總結,從而對概念和應用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并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果教師有意識地、持續地為學生設計與現實生活相關的任務,如開放式小組討論、探究式反思、高階思維活動等,學生的審辯式思維就有可能得到發展。除了小組討論和角色扮演活動外,還鼓勵學生預習課文,包括強調好的表達和句型,標出值得討論的話題或問題,區分重點和非重點。這樣的活動可以使學生在課堂分析之前對文章有充分的理解。
3.2課中閱讀部分
在課堂部分,在課堂活動中,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審辯式思維的能力,而不是內容分析。因此,要營造課堂氛圍,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提出問題,探究不同的情境,批判性地思考,評價不同的選擇,最終做出理性的決定。此外,課堂活動的設計應該引導和啟發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進行分析、整合、批判和辯論。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反思性問題和審辯式思維技能的評估應該納入文本組織的分析中。學生可以運用一些策略對背景信息進行比較和對比,推斷和總結文章的大意,然后復述文章。在與第七單元《三個兒子》打交道時,教師將背景資料的介紹和評價、課文插圖和小組討論等融入課堂活動,培養審辯式思維、反思、提問、評價和總結的核心技能。學生可以自由表達,解讀文章所傳達的內在價值。此外,通過頭腦風暴法,鼓勵學生解決這些困難和障礙[4]。
結束語:由于培養學生的審辯式思維需要很長的時間,因此強烈建議進行縱向研究。在小學語文課程開始和結束時,可以要求更多不同年級的學生對他們的審辯式思維水平進行測量。學生可以通過系統的訓練來檢驗不同語文教學方法的可行性程度。此外,還可以通過案例研究來幫助教師探索提高學生審辯式思維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羅坤,趙微. 小學審辯式閱讀教學設計的基本過程[J]. 海外文摘,2020(6):78-80.
[2] 李春萍.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審辯式思維培養的策略[J]. 考試周刊,2020(46):29-30.
[3] 夏珣. 審辯式思維培養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研究初探[J]. 語文課內外,2021(8):245.
[4] 王瓊. 審辯式思維——淺談小學語文中學段閱讀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 求知導刊,2019(28):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