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科學類材料組合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科學家與藝術家經常生活在不可捉摸的境地。這兩種人必須經常把新的和已經知道的東西協調起來,并且為在混亂當中建立新的秩序而奮斗。在工作和生活中他們應互相幫助并幫助一切人。他們能鋪平溝通藝術與科學的道路,并且用多種多樣、變化多端、極為寶貴的全世界共同的紐帶把藝術和科學同整個廣闊的世界聯系起來。”奧本海默震撼人心的話語,表達了科學家和藝術家最為崇高莊嚴的理想、情感和智慧;也體現了人類對真、善、美最偉大的追求和信仰。
在小小的藍色地球上,當人類面對自己文明的歷程思考時,不安地發現輝煌中有一片又一片人類理想與熱情的廢墟并列。特別是大工業時代機器歷史留下的缺陷,給人類的心靈留下了層層凄涼和憂患。
人總想神有所歸,心有所寄,慮有所定。“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這是為什么”和“為什么想知道為什么”已成為科學與藝術永無終結的追問。消除憂患,凈化人性,建造人類精神家園已歷史地交給“藝術與科學”來承擔。不同的是科學家以博大的人性情懷擁抱自然之理,把認識抽象為自然定律,藝術家則以宇宙之理傾述人性之情,把生命精神的思考譜寫為人性和宇宙和諧的自律。正如李政道先生說:“科學的目標是準確的回答和求解。但是,科學家不可能找到所有答案,也沒有最終答案,只能增加答案,而增加答案和了解客觀世界的動力是美好的情感,沒有情感就沒有創造力。什么是生命的意義,什么是社會的意義,最重要的是美好的情感,這和創造藝術的動力完全相同。”所以石魯先生說:“藝術家就是科學家,藝術的規律都是科學的。”
與科學相比,藝術是通向宇宙的另一條路。大凡有所貢獻的藝術家,其心靈無不上通天宇,下達人性;為高揚自然生命精神和人性生命精神的和諧而努力;為建造人類真、善、美的精神家園而獻身。他們共同以崇高的人性精神愛撫自然,又以博大的宇宙精神愛撫人性,他們在造化的恩寵中,與天同樂于動,與地同悲于失。
天,在科學家和藝術家的心目中,大概是孕育智慧的最終本源。人的心靈一旦融入浩渺無垠的宇宙時空中,一切理性的美,情感的美,力量的美,即會蕩起無限的波瀾。藝術與天合氣、與地合理、與人合情,藝術樂仁樂靜自在心通天宇。故貝多芬講:“打進心坎的藝術來自天。”《樂記》云:“圣人作樂以應天。”石濤說:“天能授人以畫。”藝術的真諦在自然,“師法自然”注定是藝術與科學的永恒課題。
自然內在的秩序嚴密神奇,大無外,小無內。人類已知越多,未知越大,人們探索的欲望也就愈強烈。這正如科學家兼藝術家和哲學家的愛因斯坦所說:“人們總想以最適當的方式畫一幅簡化易領悟的世界圖像。”“這就是畫家、詩人、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所做的,他們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于是,這個世界由方程、函數、形、色、觀念、文字、音符等組成。“這個世界可以由音樂的音符組成,也可以由數學公式組成,我們試圖創造合理的圖像,使我們在那里就像感到在家里一樣,并且可以獲得我們日常生活中不能達到的安定。”愛因斯坦令人深思的話語不僅告訴世人科學、哲學、藝術的共同基礎和目標,也說明惟科學、哲學、藝術的人造世界是人類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
(摘編自劉巨德《心通天宇的藝術與科學》)
材料二:
與這些區別一樣,藝術與科學也有許多共同點,這在19世紀即已為思想者們所注意。19世紀的偉大哲人、科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認為,藝術和科學都是自然在人頭腦中的反映,藝術是通過想象得出的反映,科學是通過理性能力得出的反映;美學家克羅齊說:“直覺知識與理性知識的最崇高的煥發,光輝遠照的最高峰,像我們所知道的,叫做藝術與科學。藝術與科學既不同而又互相關聯;他們在審美方面交會,每個科學作品同時也是藝術作品。”進入20世紀,科學家和藝術家在對自然界的對稱、和諧和美的規律加以探討、認識和表現后發現,藝術與科學是密切相關而不可分割的。著名科學家李政道先生曾將藝術與科學形象地比作一枚硬幣的兩面,認為“他們的關系是與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關聯的。偉大藝術的美學鑒賞和偉大科學觀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隨后的感受升華和情感又是分不開的。……藝術和科學事實上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它們源于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義。”總之,科學和藝術的共同點表現在諸多層面上,可以從不同角度加以認識和表述,根本的一點在于認識藝術與科學的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是互補的。科學技術在一定意義上影響和促進了藝術的生成和發展,藝術的發展和成果同樣也推動著、影響著科學的進步與發展。作為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建設世界的兩個最有力的手段和臂膀,他們互相作用、互相影響,缺一不可。
(摘編自李硯祖《大趨勢:藝術與科學的整合》)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奧本海默認為科學家和藝術家都為在混亂中建立新秩序而奮斗,兩者應該互相幫助,用好聯系世界的共同紐帶。
B.科學家致力于把認識抽象為自然定律,而藝術家需要借助科學道理盡力表現人性之情,譜寫為生命精神的思考。
C.李政道先生認為科學、藝術創造的根源和動力完全相同,二者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矛盾對立而又形成互補。
D.愛因斯坦認為科學家、藝術家、哲學家都按照自己最適當的方式去探索,最終創造互不相干的人類精神家園。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明進程中總會留下憂患,科學與藝術的本質特征使它們有能力擔起建造人類精神家園的歷史責任。
B.中外藝術家、科學家對于科學與藝術關系的認識,常常殊途而同歸,石魯與克羅齊就有相似的觀點。
C.有所貢獻的藝術家,其藝術創作無不打通宇宙與人性,從而使藝術作品成為超越科學認識的存在。
D.藝術與科學有許多差別和共同點,密切相關而不可分割,這種認識是建立在自然規律的探究之上的。
3.根據材料內容,不能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
A.如達·芬奇的人體和動物解剖及植物素描的精確性所表現出的那樣,他的油畫作品也展示出了他利用化學顏料所產生的奇特效果。
B.印象派的誕生與光學色彩理論的突破聯系密切,當代印刷技術的“網點疊印”法也可以看作點彩派藝術的一種實際應用。
C.漢墓出土的朱雀燈,朱雀展翅欲飛的體態極具美感,其設計正好與燈盤的空心槽處置相統一,添加燃料時燈仍能保持重心平穩。
D.數字敦煌是包括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交互呈現的敦煌保護虛擬工程,使敦煌瑰寶數字化,實現敦煌壁畫的科學技術“穿越”。
4.論述類文章經常運用“引用”的方法進行創作,請結合上述材料,對此加以簡要分析。
答:
5.請簡要梳理材料一的論證思路。
答:
二、社會科學類材料綜合運用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毛筆——“文房四寶”之一,其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隨著文化的發展,毛筆被賦予很多
。毛筆雖然是一種書寫工具,但是它所衍生出來的毛筆文化,已經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并體現在了“用筆之道”上。“用筆之道”便是“做人之道”,簡單來講,就是外柔內剛。毛筆的毛很軟,蘸上墨后則要寫出力度,要? ? ,這就叫以柔克剛。毛筆的毛是個柔軟的東西,寫出來的字卻很有風骨,這是中國人的一種美學。把那么多柔軟的毛集中在一起,體現了君子? ? 的文化理念。每個人? ? 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見,但是都朝著相同的目標努力前進,彼此尊重,形成合力。那么在我們書寫的過程當中,就得把握住中鋒,用筆一定不散,這就是智慧的中華民族。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號和文中劃波浪線句子中的破折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
A.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沒有大變——魯貴像是個很不老實的人。
B.吱——前面一個緊急剎車,我自行車的前轱轆差點頂住了那輛車的尾燈。
C.一首優美而真摯的小詩可能長久地撥動人們的心弦——只要人們的心中還存有詩意。
D.“娘娘!”——這種叫法,是我們地方上對年齡長于自己母親的女人的昵稱。
2.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
A.內涵 入木三分 和而不同 都
B.內含 入木三分 和而不同 雖然
C.內涵 大筆如椽 同而不和 都
D.內含 大筆如椽 同而不和 雖然
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
A.那么我們在書寫的過程當中,就得把握住中鋒,用筆一定不散,這就是中華民族的智慧。
B.所以在我們書寫的過程當中,就得把握住中鋒,用筆一定不散,這就是智慧的中華民族。
C.那么我們在書寫的過程當中,就得把握住中鋒,用筆一定不能讓它散,這就是智慧的中華民族。
D.所以我們在書寫的過程當中,就得把握住中鋒,用筆一定不能讓它散,這就是中華民族的智慧。
4.下面文段有4處語病,請指出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
表情包作為互聯網時代的新興產物,是一個社會心理變遷的風向標。一方面表情包帶來交流便捷的優點,另一方面其本身帶有娛樂性,能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排遣負面情緒。近年來,隨著表情包行業的逐漸成熟,表情包的商業潛力被充分挖掘,走上產業化發展之路。成熟的表情包形象,可以被制作成公仔、毛毯、手機殼、充電寶等周邊產品售賣,甚至開發成動漫、游戲和電影中的形象。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