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紅

知識的復習,就是對學生已經掌握的、建構的知識進行鞏固、深化、拓展,使知識系統化,結構化,形成知識技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而單元復習又和整冊教材的復習有所不同,其目的主要是鞏固學生本單元所學的知識,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完善這類知識的結構體系,并和頭腦中已有的知識進行建構,促進思維、形成技能,把知識系統化。
下面就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乘法的復習,談談筆者的一些不成熟想法。
一、重梳理,建脈絡
【案例再現】
教師出示:能根據我們本單元所學的乘法算式,能把它們分分類嗎?
14×7 5×70 46×2 15×4 12×8
31×3 35×2 7×800 500×3
根據學生反饋,板書如下:
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 兩位數乘一位數
5×70 7×800 14×7 46×2 15×4
500×3 12×8 31×3 35×2
低年級學生整理知識,梳理信息、主動構建的能力幾乎為零,他們頭腦中的知識是零散的,所以我們在教學完一個單元后,有必要引導學生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系統地梳理。筆者在仔細研讀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的每道習題進行了系統的分析,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梳理。首先,大膽地對教材進行了重組和開發(分類的這些算式),這樣的教學,使學生潛意識中有了知識歸類的需求,其實這就是我們復習課要達到的目的之——知識歸類和建構。
二、重算理,明方法
【案例再現】
1.承接上面教學環節,復習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
(1)指名學生說說“5×70,8×500、6×200、90×9”是怎么口算的?
(2)思考:整十數、整百數乘一位數,怎樣口算?
得出:看做幾個十或幾個百乘幾,得到幾個十或幾個百,就是幾十或幾百。
2.復習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
(1)我們再來觀察“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算式”,選擇一、兩題和同桌說說怎么口算的?
(2)教師指名學生說說14×7,46×2……的口算方法。
(3)思考:兩位數乘一位數可以怎樣口算?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一分,二乘,三合)
就是第一步把兩位數分成一個整十數和一位數,第二步依次去乘一位數,最后再把兩次乘得的積合起來。
計算教學本身是枯燥單一的,計算的復習課更是如此,如設計不好就愈加枯燥。有些老師把復習課上成練習課,按照教材編排的習題的順序一味的做題、練習,認為讓學生多做題,多練習,自然就能提高計算速度和正確率。其實不然,要保證計算的正確率,首先就要讓學生明確算理,我們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計算,只是簡單的模仿,一朝錯,朝朝錯,是不會有長足進步的。所以單元復習,還是要點名算理、明確方法。
三、重基礎,成技能
【案例再現】
承接上面的教學環節:
1.出示口算卡片“整十數、整百數乘一位數”的算式。(算式略)
學生看算式以開火車的形式直接口答,比一比誰算得快!
計算完后交流:怎樣又快又對地口算整十數、整百數乘一位數?
再次強調:看作幾×幾,再根據乘數的情況在得數后面添上相應的0.
2.出示口算卡片“十位和個位相同的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算式。(算式略)
學生看算式直接口答,比一比誰算得快!
再次明確:一分,二乘,三合的算理算法。
復習課,并不僅限于學生算理和算法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通過復習,讓學生自己經歷技能形成的過程,在實踐中感悟、體會并掌握計算技能,能根據題目的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算法,提高計算的速度和正確率。從算法到形成技能是一個練習強化,不斷體驗、深化總結的過程。所以,在仔細研究教材的基礎上,設計有層次的口算練習。在強化練習中,發現整十數、整百數乘一位數只要算幾乘幾再添相應的0就可得到正確答案。而在計算兩位數乘一位數時,發現從十位算起比較方便。這就是學生在實踐中形成的計算技能。有了靈活的計算技能,我們的計算速度和正確率才會提高。
四、重應用,促思維
【案例再現】
1.估算方法的復習
(1)出示27×3、3×72,不計算能知道誰的結果大嗎?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估算的,27≈30,27×3≈90;3×72,72≈70,3×72≈210.所以27×3的結果小。
生2:我是比較它們的十位,3×72的十位相乘是210,27×3的十位相乘是60,即使再進位也不會超過210的。
(2)比較13×7和17×3
教師小結:比較兩個算式的大小,我們可以用估算的方法,也可以用計算的方法。
2.不計算比較大小
5×69()59×6 15×6( )16×5
45×3()43×5 62×9( )69×2
指名學生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重點強調:要根據題目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合理的方法進行估算。
學生學習、掌握知識是簡單的,難就難在讓學生能自覺地構建知識體系,并在技能上得到提升,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所以作為教師可以在研讀教材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班級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重組,并在課堂上精心設計每個教學環節,環環相扣,步步深入,讓每位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去參與,去思考,在參與的過程中得到思維的鍛煉。這樣不僅挖掘了學生原有的基礎知識,使得舊知與新知在學生的頭腦中主動構建,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而且為學生的后繼學習墊下了基礎。長此以往,我們學生的思維習慣和方式將會得到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