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川
摘要:隨著美育的深入發展和社區的大量涌現,社區美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成為社會美育的新亮點,開展社區美育對于滿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居民的審美素養起著積極的影響。當前社區美育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存在諸多問題,采取“館區合作”方式進行美育,在社區美育中充分開發和利用美術館資源,多維度的開展美育活動,提高美育活動質量。“館區合作”是社區解決美育問題的新途徑,是推進新時代社區美育發展的風向標。
關鍵詞:美術館? 館區合作? 社區美育? 策略探討
中圖分類號:J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1-0186-03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重視美育,從孔子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到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再到習總書記倡導的“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都體現出美育的重要性和獨特性,推廣美育不僅是學校的責任,更是社會的義務,社區美育作為社會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廣美育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社區實施美育的過程中,美術館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美術館是社會的美育機關和審美機構,為公眾感受藝術、了解藝術常識、提升精神境界提供了平臺,成為公眾和藝術之間的紐帶和橋梁,所以充分利用美術館豐富的美育資源,能夠帶給居民更好的審美感受和情感體驗,因此美術館與社區合作十分必要。通過“館區合作”有利于實現資源的共建共享,將美育真正普及到日常生活中。
一、社區美育的現狀分析
社區美育作為社區教育里的一個分支,是社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對象是社區全體成員,旨在提升社區居民的審美認知和審美素養,營造健康文明、美好和諧的社區氛圍,教會公眾發現美、欣賞美、表達美,真正與生活“美遇”。當前,全國各地的社區美育實踐在“大踏步前進”,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但社區在進行美育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區域美育資源不平衡,建設經費缺乏,導致部分社區忽略了發展美育,或者力不從心;美育實踐缺乏專業人員指導,致使錯誤審美觀念的滋生;社區美育活動流于表現和形式,民眾對于何為美、如何欣賞藝術等知識仍然匱乏,美育成效低下。因此,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調動相關資源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將美育真正地浸潤心靈。其中,“館區合作”的方式在當前的社區美育中體現了有效性和可行性,應充分發揮美術館的特殊性,在社區環境中增添美的因素,讓藝術進入社區,借助一定的藝術形式,使公眾感受藝術的熏陶,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館區合作”方式的優勢及價值
(一)和諧建構——促進美育的生活化與多樣化
美術館與社區美育面向的對象是社會全體成員,強調居民的廣泛參與,體現出當前美育全體性和普及性的特征。美術館與社區合作,充分利用社區的地域環境、歷史文化等優勢,一方面,走出美術館封閉的高墻,改變以往單一的公教形式與場所,走進社區把展覽、藝術教育與社區服務緊密結合起來,擴充公教場所,借助藝術構建新型公共空間,將美育融入社區的文化活動中,使美育日常化、貼近化、全面化。正所謂“詩可以群”,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居民怡情養性,感受美的熏陶,加強彼此的溝通和交流,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利于社區的和諧創建。另一方面,在進行美育的過程中,離不開社區的地域民俗特色與傳統文化影響,通過挖掘成員的文化價值取向,在公教活動中融入具有本地特色的內容,進行深加工和精加工,推出多樣的公教項目,以更好地保存與發揚當地的傳統文化,強化文化認同,推動社區文化建設。
(二)豐富資源——提升社區居民的審美素養
眾所周知,美術館不僅有豐富的館藏品、雕塑、繪畫、攝影等藝術展覽資源,還有多樣的工作坊、講座、藝術沙龍、現場授課等教育資源。通過館區合作,充分利用美術館的資源優勢,發揮美術館服務大眾的功能,在社區舉辦藝術展覽、講座、美育大課堂等多元的公教活動,營造美的社區環境,豐富社區美育形式,為居民提供互動平臺,讓居民不僅在社區就能夠欣賞藝術、感受藝術、創造藝術,還可以利用這個共享空間進行一系列的文化活動,與藝術發生關聯,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有利于居民審美素養的建構和培養。此外,通過公教活動的參與,可以增加居民對美術館的了解,拉近居民與美術館的距離,吸引更多的人走進美術館,感受更濃厚的藝術氛圍,從而提升精神境界和整體素養,形成雙向良好互動,讓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更好的滿足。
(三)專業指導——提高社區美育活動的質量
社區美育工作的實施需要專業人員的指導,目前大多數社區的美育工作均由非專業的社區工作者領導、組織和協調,未配備專門的社區美育人員,缺少專業人才支撐。因此,日常有針對性的美育活動多為自上而下的發起,基本上未成規模,且較單一,主要方式以美化環境和表演文娛類活動為主。美術館作為社會美育的重要平臺,擁有專業的策展人員、美術館管理人才和公共教育推廣人才,他們有較高的專業素養、豐富的實踐經驗,且具備一定的溝通能力和組織策劃能力,在社區美育活動的策劃上能夠進行更專業的引導,提供豐富多樣的方法與途徑,增加專業性與有效性。因此,通過“館區合作”填補社區美育專業人員的空缺,在社區定期開設美育基地學習,通過美育講解、藝術知識學習、基地創設,以培訓帶動隊伍,可以提升社區美育工作者自身的審美能力和專業素質,進一步改善美育活動的質量,以“輸血”的方式為推進社區美育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三、以“館區合作”推動社區美育的策略探討
(一)建立社區美術館,多維度開展公教
社區美術館有別于傳統的美術館和社區文化館,是美術館與社區結合的新形式。作為專業美術館公共教育的延伸,可以直接將美術館的公共教育職能應用到社區中,與公眾近距離交流。在社區設立美術館可以建設為室內與室外兩種方式,室內館的建設一般選擇專門場所或租用企事業單位閑置空間、基層的辦公場所、室內文化場地等,美術館將“藏品”和“展覽”送進社區,主要展覽一些不便在外展出的作品,用作公教活動的場所。室外館也稱作無墻美術館或街區美術館,強調更多的是開放性與公眾性,它充分利用了社區的公共空間,可以把空白墻面、街道、文化廣場等改造為社區藝術空間,在展覽的作品旁附上簡介和二維碼,提前邀請藝術家和專業播音員錄制音頻,詳細介紹作品內容。居民通過手機掃碼就可以聽到作品講解,實現語音導覽,給予觀眾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感官參與文化體驗,利于公眾更好地理解作品,也可以在社區安放裝置藝術品、舉辦藝術展,建設“藝術園區”或“藝術街坊”。在觀看展覽時,增加居民間的交流,凝聚居民的情感,將藝術滲透于居民生活中。居民在社區就能看到豐富的藝術作品,室內和室外兩者相互補充,使文化空間點線面相結合,體現出展覽的“創新性”與“靈活性”。
當前,社區美術館如雨后春筍在我國各地紛紛建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北京朝陽區的呼家樓街道社區流動美術館,以室內與室外兩種形式營造了濃厚的審美氛圍,提高了居民的審美能力,讓居民在社區就可以欣賞藝術名作。這種方式可以把平時看似高深的各種藝術,通過平易近人的形式輸送到居民日常生活中。
(二)與社區商業體合作,多角度貼近生活
美術館與社區內各商業體合作是“藝術公共化生活化”的另一種表現形式,目前,多數社區建立社區美術館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可以整合社會資源,為美育提供有效載體,在生活中多角度地進行美育,潛移默化的培養居民審美。
首先,美術館可與社區內的藝術少兒培訓機構、居民活動中心合作,共同開展美育大課堂,構建美育課程。如:宜昌美術館在果園路社區居民活動中心開展“美育大課堂”公教活動,引起居民廣泛參與。其次,美術館還可與社區內的書店、衣店、工藝品商店等合作,開展獨具當地特色的項目或聯名設計文創產品。人們都喜歡獨具特色的產品,在購買時既滿足了實際需要,也提高了審美能力。正如故宮博物館與文創公司共同設計的故宮特色文化產品,既宣傳了故宮文化,深度深挖和利用藏品所蘊含的審美元素和文化內涵,幫助受眾更好地了解藏品價值的同時,潛移默化的進行了美育。美術館與社區內商業體合作,建設獨特的社區文化,打造社區品牌文化,形成社區凝聚力。再次,美術館也可在菜市場、咖啡店、超市、商場、醫院等地舉辦展覽和活動,將展覽“搬家”,打破場地限制。如: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在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北京來福士購物中心等地舉辦的第三屆CAFAM雙年展,這次展覽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展覽實驗模式,打破了藝術與生活的邊界。正如我們在商場、廣場等活動場所也常會見到一些藝術展,藝術展不再是美術館的純粹與專屬,美育應該通過浸入式的氛圍來培養,讓藝術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多角度的融入居民生活,真正地從公眾的生活“場域”出發開展美育活動。只有通過整合社區資源,產生延伸效應,在居民的日常生產消費中形成共生關系,才能將藝術的形式美、精神美滲透于居民的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中,使居民充分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培養對事物的審美觀察力和感受力。
(三)開設線上平臺,多途徑傳播信息
隨著科技的進步,信息時代的到來,當前和今后很長時間“智慧學習”“智慧生活”成為常態,特別是5G的廣泛應用將很大程度的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所以信息化時代,利用線上平臺開展美育非常有必要。美術館與社區聯合開設線上學習社區,在微博、微信、騰訊會議等線上討論區進行交流互動,并整合相關網絡資源,提供學習網站鏈接,有組織的引導居民利用空閑時間進行碎片化的閱讀與學習,同時注重公眾的互動需求,不是單向的瀏覽與學習,而是成立專門的集體討論組,居民可隨時提出自己關于藝術的問題和看法。美術館人員固定時間進行解答,使居民與居民之間、居民與藝術家之間、居民與館內人員之間產生有效互動,在觀點的碰撞、思想的交集、情感的交流中自然而然的獲得新感受、積累新知識,提高審美能力,豐富審美經驗,深化美育成果。
目前大多數的美術館都在積極建設數字美術館、全景美術館、導覽直播等線上新形式,利用網絡優勢共享資源,在官網開設線上公教活動和云展覽,使居民可以足不出戶全方位的在線瀏覽豐富的藏品和藝術展覽,解決人們的時間和地域問題,體現出自由性、靈活性和便攜性,突顯線上平臺共享藝術的優勢。美術館通過開設線上學習社區和線上展覽,擴充公眾了解藝術的途徑,創新美育方式,使美術館資源利用達到最大化。利用交互式媒體和互聯網平臺信息擴大傳播范圍,沖破空間限制,通過線上與線下的結合實現傳播方式的眾播、互播,形成多元化的美育傳播結構途徑。
(四)針對不同年齡居民,多層次策劃活動
社區居民年齡層次豐富,因此美術館在社區策劃公共藝術教育活動時,應當符合不同年齡階段居民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審美需求,尊重居民的自由選擇權,多層次的策劃美育活動。當然對于社區美育活動的策劃,也可以讓居民參與進來,共同策劃美育活動的新內容及形式。
對于兒童和青少年而言,互動性、趣味性的美育活動更能激發兒童和青少年的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活動中。例如:結合游戲和比賽設計美育活動。兒童和青少年具有喜愛游戲的共性,對游戲有濃厚的興趣,因此寓美育于游戲中,不僅可以增加知識,還能提高認知能力和想象力,他們在比賽時也會帶有較強的榮譽感,會更加認真努力的學習和完成美育活動。此外,美術館也可設計團隊活動和親子活動,親子共同參與藝術的學習、創作或表演節目等。通過親子之間的交流合作,兒童能夠更好地理解知識、獲得知識,融入到美育活動中,達到更好的美育效果。對于中老年人而言,需要多組織繪畫、表演等文藝活動,主要以陶冶情操的美育活動為主,例如傳統的手工藝、書法、繪畫、雕刻等美育課堂或講座。相對于兒童和青少年,中老年人心智成熟,更加傾向于實用性或修身養性的活動。成年人可通過美育活動調節心態,釋放工作壓力,疏導宣泄自身情感,從而獲得精神快感;老年人可以排解孤獨感,增加自身修養。因此美術館通過多層次的策劃美育活動,營造感性放松的環境,能夠提高居民參與美育活動的積極性,讓他們在活動中去體驗、感受和發現生活的美好,使個人的審美感受既外顯于活動創作中,又內化于心靈體驗,從而不斷積累審美經驗。
四、結語
社區是居民生活的重要場所,其社區環境、文化氛圍的優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生活質量,所以在社區進行美育對整個社會的美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推進社區美育的進程中,美術館進入社區營造美育環境,為居民提供藝術精神食糧,將藝術與居民的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實現藝術的“在地性”,以一種日常化、生活化的方式將美帶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提高居民的審美能力和審美素養,滿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進而推動社區美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曉峰.和諧社會呼喚社區美育——對美育進入社區的思考[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6(05):206-207.
[2]趙冰林.基于社區的社會美育實踐研究[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9年.
[3]屠家寶.當代美術館自媒體建設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