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認知癥老年人照護服務現狀如何?如何更好地照護認知癥老年人?中國老齡協會發布了《認知癥老年人照護服務現狀與發展報告》和《認知癥老年人照護服務指南》。
認知癥(主要指癡呆)包括最常見的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少見的路易體癡呆與帕金森病癡呆、額顳葉癡呆等。
報告顯示,我國家庭照護服務人力資源仍然短缺,預測到2035年我國老年撫養比將超過50%,2050年將達到67.9%。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認知癥老年人照護服務需求總量持續增加,將帶來長期護理保險擴展覆蓋范圍、養老服務機構逐步轉型、社區增設照護服務項目等相應變化。
在此之前,國家衛健委發布了《探索老年癡呆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標志著我國首部國家層面的老年癡呆防治計劃正式出臺。而這次發布的報告提出,發展認知癥老年人照護服務,需要開展認知癥早篩查、早診斷、早干預行動,將社區作為推進認知癥照護服務工作的發力點,提高專業機構的照護服務質量,鞏固提高家庭照護服務能力。
通過真實的超市自助收銀機、公交車掃碼機,讓老年人現場體驗如何使用手機支付;用防詐騙電話亭,模擬多種電信詐騙場景,讓老年人體驗電信詐騙過程……全國首個老年人數字生活體驗點已在杭州市西湖區老年大學開放。該老年人數字生活體驗點是由西湖區老年大學、公安部門等合作設立的。

蘭州新區印發了《蘭州新區鼓勵特殊困難老年人入住福利院試點方案》,其中明確提到,利用新區社會福利院閑置床位50張,面向新區范圍內低保一、二類保障對象中完全或部分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鼓勵老人們集中入住新區社會福利院(患有精神病、傳染病的,不列入試點范圍),解決特殊困難老年人平時無人照看、生活起居、看病就醫、安全管理等問題。
低保一、二類保障對象中完全或部分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將其享受的低保金、殘疾人“兩項補貼”,由新區財政部門按月撥付至新區社會福利院,不足部分由其法定贍養人承擔。對法定贍養人家庭經濟確實困難的,由新區、鄉鎮人民政府認定,通過慈善捐贈等方式予以解決,難以解決的由新區政府困難群眾救助資金兜底。
在人們的印象中,前列腺癌似乎是男人的“專利”,其實不然。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收集全國各地1800多位前列腺癌患者遺傳突變數據顯示,高達12%的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是DNA損傷修復基因變異的攜帶者。這些基因是身體的“清理工”,負責修復DNA異常受損的細胞,它們若出現異常,往往導致DNA損傷的累積,最終誘發腫瘤。
BRCA1/2基因是前列腺癌最常見的易突變遺傳基因,如果父親攜帶的DNA損傷修復基因(尤其是BRCA1/2)突變,子女則會有50%的概率被遺傳,其中女性BRCA1/2攜帶者終生罹患乳腺癌的風險高達70%,患卵巢癌的風險則達到40%。
如果父親、兄弟診斷證實為攜帶遺傳基因突變的前列腺癌患者,那就很有必要進行家庭成員的基因檢測和個體化預防,從根本上降低腫瘤的致死率。
重型顱腦損傷是常見的大腦損傷,全球每年約有1000萬名患者。美國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可治療外傷性腦損傷的“大腦膠水”。
研究團隊利用腦損傷小鼠進行模擬實驗,并通過含有與堿性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結合的關鍵結構的凝膠,以此修復大腦視覺和神經回路功能,加速腦細胞的再生和功能活性。研究團隊通過10周觀察后發現,植入大腦膠水的小鼠大腦受損組織逐漸恢復。為再次測試大腦膠水的有效性,研究團隊通過組織清除的方法讓腦組織變得“透明”,進而通過3D成像技術直觀捕捉到了腦神經回路中細胞的即時反應,最終成像結果也證實大腦膠水能讓大腦內功能神經元成功實現再生。由于小鼠和人的腦神經回路進化特征相似,在未來,大腦膠水在臨床上的應用有望盡早實現。
感情中有一個善于傾聽、積極響應你的伴侶,有助提升婚姻質量。
研究團隊選取了2000對新婚夫婦,每年一次隨訪調查,記錄他們一年中發生的重大矛盾事件,以此研究夫妻關系如何隨著時間推移而改變,以及他們的關系如何影響彼此的心理健康。結果顯示,一個有“積極反應”的伴侶,通常善于傾聽,他/她會試著理解對方在表達什么,提供積極的見解并予以支持。這樣的感情會維持更久,關系也更密切。而那些有輕度到中度抑郁跡象的人,婚姻質量會逐年下降;有抑郁跡象但另一半有“積極反應”,婚姻質量并不會改變。
每個人的行為、反應能力和感受都會影響另一半的行為,所以當伴侶因抑郁、外部壓力而變得脆弱時,積極反應能有效緩解另一半的負面情緒,還能有效避免外界情緒影響到親情。
“靠譜”的人往往活得更久。研究人員對近千名參與者進行了長達14年的跟蹤調查,結果顯示,責任心較高的人死亡率風險較低,部分原因是他們的免疫系統,特別是由于白細胞介素-6的生物標志物水平較低。具體來說,有責任心方面的得分每高出1個標準差,死亡風險降低35%。
研究認為,可能還有進一步的生物學機制有待發現,以便更清楚地說明性格特征對長期健康至關重要。如果這一發現能夠得到復制,未來有望在此基礎上開發出改善健康和延長壽命的有效干預措施。
據民政部發布的數據,在經過持續多年的上升后,2020年離婚登記人數首次出現下降。2021年一季度離婚登記人數更是環比大幅下跌超過七成,僅有29.6萬對。
人口專家、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院長董玉整教授分析,離婚人數下降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今年1月1日起“離婚冷靜期”制度實施。從年齡結構上看,現在離婚的有不少是近幾年結婚的人,但近幾年結婚的人數總量上下降較快。
今年一季度,有12個省份的離婚登記人數超過1萬對,位列前十的省份分別是四川、河南、廣東、江蘇、山東、安徽、湖北、湖南、貴州和重慶。專家分析,四川、河南一季度離婚人數之所以多,主要因為這兩地在外務工人員多,有些夫妻長期不在一起而感情冷淡,工作期間不便請假,商量著春節回家辦理離婚手續。總體上看,華南地區的廣東、福建雖然經濟發達,但離婚率都不算高,這也與該地區受傳統宗族文化等因素影響,婚姻觀念相對保守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