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執行/王蕾

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10年間僅增長7000多萬人。作為人口老齡化的一味“解藥”,三孩政策隨之出爐。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執行計劃生育,到全面放開二孩,30多年的時間里,獨生子女家庭批量產生,一個人挑起贍養雙親乃至兩代6位親人重擔的比比皆是。在這種“421”的家庭結構里,子女就算孝順,也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F在,絕大多數子女都會離開家鄉出去打拼,即使是在家鄉成家立業,也不會選擇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之前的陪伴式養老已不可能實現。傳統的“養兒防老”已經漸行漸遠。而在三孩時代,老人可能會活得更累,因為我國大多數家庭是工薪階層,平日里忙于上班,幼兒的撫養重任就落到了退休老人們的身上。
多數老年朋友面對子女的請求,會義不容辭接過撫養孫輩的責任,但這勢必會影響老年人自身的生活質量。年輕人生活壓力不小,房貸、車貸等負債早已是不少人的標配,要是再生個三孩,可能還需要父母補貼家用。
照顧小孩,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這就擠壓了老年人自己的興趣空間,讓老人不得不付出更多勞動,不得不為自己考慮更少、為家庭付出更多。所以,三孩政策出來后,有人開玩笑地說,“養兒防老”的意思,就是“養兒能防止你活到老”。
在《老年日報》的一項關于三孩政策的調查中,反對要三孩的老人都是帶孩子帶“傷”的親歷者。起早貪黑、廢寢忘食、重新學習、兩地分居、漂洋過海、背井離鄉……種種辛酸唯有經歷過的人方能體會,難怪這些老人聽到開放三孩就怕。

即便帶孩子很累,兒孫滿堂仍是很多老人的共同心愿。
作為家中長輩,你會鼓勵子女生三孩嗎?針對這個話題,《齊魯晚報》發起了一項問卷調查,問題包括“是否接受家中出現三個孫輩”“會不會催促子女生育三孩”等。問卷共收到153位老人的回復,其中,有103位老人明確表示“接受家中出現三個孫輩”,27位表示“無所謂”。
葛阿姨:
我們老年人要過得開心,就需要孩子和年輕人圍繞在身邊。如今生活條件改善,三代甚至四代同堂情況越來越多,年輕人既要照顧多位老人,還要兼顧家庭和事業,缺少兄弟姐妹的幫襯,根本忙不過來。一個年輕人如果還有兩個兄弟姐妹,贍養老人的壓力就會減輕一些。陳大伯:
孩子從小和兄弟姐妹一起長大,更容易學會分享和擔當,以后走上社會,也能更從容地面對復雜的環境,遇到困難也可以和兄弟姐妹商量。李老師:
長期的低生育率會導致人口老齡化不斷升高,社會成本和稅收負擔不斷增加,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不利。這項政策出現得很及時,從長遠來看,可以幫助老年人過上更幸福的晚年。無論是否接受三孩,絕大部分老人都選擇了尊重子女的生育意愿,不催促子女生育第三孩。
胡阿姨:
順其自然吧,讓孩子們自己決定。如果他們愿意生,讓我幫忙帶,我也不會推辭;如果不愿意生,我也不會去催。張阿姨:
養育三孩,對于一個家庭來說,確實是應該認真思考的事情。我十分認同“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但也知道現在年輕人考慮比較多,生不生是年輕人自己的事,我不會過多干涉。老人們說,人丁興旺當然好,優生優育是必須的,希望國家能出臺更多措施,解決教育、經濟等現實問題,讓年輕人生得起、養得起、教得好。

三孩時代來了,一孩時代的父母剛好退休了。帶娃,這項具有階段性、連續性、持久性的工作接踵而來,讓你不得不好好規劃退休生活。
既然是工作,崗前培訓一定要有的。
不要說“這活兒我干過,一手帶大了兒子(閨女)”。時代不同了,當年是手工作坊時代、經驗帶娃,現在都AI智能了,需要科學引領,所以,回爐再造是必須的。
首先,學習專業知識。
不要張口閉口“我年輕時如何如何……”,憑經驗干工作的時代早已經結束了。要放棄舊有觀念,擁抱新生事物。當今社會,但凡有點技術含量的工作,都要經過專業培訓,持證上崗,何況培育祖國花朵這么重要的工作。要勝任帶娃的工作,就要不斷學習育兒知識、營養食譜、兒童心理、早期教育……其次,講究職業形象。
雖然咱退休在家,也是有“工作”的人,絕不能邋邋遢遢,頭不梳、臉不洗就上崗,要時刻把自己拾掇得干凈利落、精神煥發。在兒女面前,咱是氣質型老爸、老媽,在孫輩面前,咱是帥爺爺、美奶奶。再次,要有團隊合作意識。
在帶娃這項工作面前,你要時刻提醒自己:兒子、閨女、媳婦、女婿,是你的合作伙伴,這項工作需要團隊合作。如果你底子扎實、學習能力強,大家可以是“同事”關系。但大概率上講,你的知識、能力遠不及子女,所以,他們是技術上的領隊,也是成立的。做好以上三點,帶娃工作基本沒太大問題,但“知行合一”很難。工作中還要邊干邊學,嚴謹求實,活到老學到老。
三孩政策的核心還是在于養老,不管是我們要贍養老人還是讓孩子贍養年老的我們。
人口老齡化是全球趨勢,這就像二戰后的“嬰兒潮”,可能延緩,但無法阻擋趨勢。作為個體,我們還是積極迎接老齡化時代的到來,并做好自己的養老規劃吧!這樣無論未來環境如何,都能從容坦蕩應對。
我國養老分為三大形式:國家養老、企業養老、自己養老。
國家養老全稱“社會養老保險”,它是國家發給退休勞動者的基本生活費。每月退休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交的錢進個人賬戶,公司交的錢進統籌賬戶,我們的退休金是從這兩個賬戶里同時領的。這個錢必須交滿15年才能領,而且要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目前男性60歲,女職工50歲,女干部55歲,未來大概率會延后。
企業養老,也就是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企業年金=企業繳費+個人繳費+企業年金投資收益。有年金的企業,退休后的福利還是非常不錯的。但企業年金的覆蓋面非常有限,只有極少數企業能夠承擔這個成本。
養老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這也是近年來國家鼓勵的方向。
自己養老的方式有很多種:以房養老、投資養老、儲蓄養老、養兒防老及商業保險養老。每一種方式都有它的優劣,但養老作為一種確定的剛性支出,一定要用確定現金流的工具做安全打底。
以房養老能提供確定的現金流嗎?未來年輕人少、老年人多,年輕人會繼承大量的房子,國家也堅持“住房不炒”的政策,未來很多房子既不好增值,也不能變現,甚至租不出去,還要交房產稅,成為負現金流資產。
投資養老呢?有過投資經歷的人就明白,投資收益與風險并存。例如股票是長期回報較好的資產,但存在“七虧二平一賺”的定律;買基金穩些,但基金界也存在“基金賺了錢,基民沒賺錢”的魔咒。而且這些資產波動性較大,萬一退休后遭遇熊市,我們也不忍心從中贖回份額養老。
銀行儲蓄怎么樣?近年來利率持續下行,500萬元的銀行理財,一年的利息以前能買輛奔馳,現在只能買輛桑塔納,還變得凈值化、不保本。縱觀全球,很多老齡化國家都出現了負利率,例如日本、歐洲等地。另外,流動性過高的養老儲蓄,容易被提前消費、被家人借走;老了難免會有犯糊涂的時候,還容易被騙走。
養兒防老能提供確定的現金流嗎?算了吧,巨大的生存壓力之下,很多父母已經把“不給子女添負擔”作為最大的心愿了。
個人商業養老保險能提供確定性嗎?保單的現金價值,以及每年領多少養老金,都是白紙黑字寫進合同條款的,是陪伴終身、剛性兌付的現金流,是國家社保、企業年金的完美補充。
通過“社保+企業年金+商業養老年金”的組合拳,把退休后的剛性開支都確定好之后,其他資金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做各種投資。如果做好了,收入更上一層樓;即使沒做好,基本生活也有保障。
不依賴于國家,不押注于投資,不信仰于房產,不寄托于孩子,而是客觀認識、綜合運用各種養老工具,扎扎實實地準備,這才是讓我們真正安心的養老規劃。
生育政策的改變,和養老現狀有關,也會改變我們的養老方式。身處這樣變化的時代,需要與時俱進。父母和成年子女都是獨立的個體,經濟獨立、人格獨立。父母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給予成年子女一定的支持,幫助他們延續家族基因;也應努力在法定退休年齡后,為自己留一些“好好活過”的印記,過一過自己想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