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少偉
“啃著鴨脖哼著歌,開瓶啤酒躺著喝。”這是眾多“吃貨”一直向往的生活,麻辣鴨脖、酸辣鴨脖等多種口味的鴨脖成了很多人喜歡的休閑美食。不過,有傳言說,鴨脖上有非常多的淋巴結以及一些分泌物,淋巴是用來排毒的,其中就含有大量的細菌和病毒,吃多了對人體健康不利。這是真的嗎?
淋巴結是動物體內的外周免疫器官,幫助動物過濾其體內的病原體。病原體殘存部分和生物體攝入的其他需要交付免疫系統處理的物質,都可能富集在淋巴結內。
淋巴結和脖子是兩碼事兒。實際上,淋巴結廣泛分布于動物體內,脖子并不是集中的地方。有專家指出,淋巴在哺乳動物身上比較發達,在禽類身上已經退化了(雞幾乎沒有,鴨和鵝僅有那么一點)。這些退化的淋巴結只有在大腿根或者腋下才有一些,而且都很小。如果這些小型淋巴組織沒有發生病變,充分加熱之后少量食用,人體完全可以將其分解,對健康不會有很大危害。
這么講來,網上的說法顯然是錯誤的,鴨脖子上都沒有淋巴結,何來有很多之說?事實上,人們在鴨脖子上看到的這些“肉球”不是淋巴結,而是胸腺。禽類的胸腺分布于頸部兩側皮下,呈長鏈形。鴨子每側一般有5葉,呈黃色或帶紅色,性成熟前發育至最大,此后逐漸萎縮,但還會保留些痕跡。胸腺的主要功能是誘導造血干細胞分化為成熟但沒有免疫功能的T細胞,但它并不直接與病原體接觸,因此在正常情況下它是不會富集各種毒素的。更何況,胸腺是連在皮脂上的,在宰殺鴨子的時候,尤其是在烹飪鴨脖的時候,一般胸腺隨著皮脂都會被扔掉,鴨脖上就只剩骨頭和肉了。我們一般市場上能買到的鴨脖熟食幾乎都是不帶皮的,大家可以放心食用。不僅僅是鴨子,包括雞、鵝,如果大家想吃雞脖子、鵝脖子,但是又在意胸腺的話,只要把脖子處的皮脂處理干凈就行。
同樣,很多人擔心吃鴨脖就會得淋巴癌,這個事情是不是真的呢?
其實,淋巴癌的發生與免疫力低下、環境因素等都有關系,但與是否吃了鴨脖沒有必然聯系,現在也沒有醫學數據支撐這個結論。當然,鴨脖子之所以好吃,除了需要較好的原材料外,還需添加各種調味物質。各廠家會添加一定量的食鹽來調味,使它更符合消費者的口味要求。食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人體攝入過多鈉會引發高血壓,也有可能引起水腫,增加腎臟負擔。中國營養學會推薦18歲以上的成年人每日鈉的適宜攝入量(AI)為1500毫克,《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日食鹽攝入量不超過6克。有檢測結果顯示,目前較為流行的11款鴨脖子中有7款鈉含量高于1000毫克/100克,若食用超過150克鴨脖(大半盒),就將超出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鹽的攝入量。
說來說去,這些網絡傳言還真是不能盲目相信。建議大家到正規的超市或者專營店購買鴨脖。
在這里還要提醒一下,常吃過咸、過辣的鴨脖,會對心血管和胃腸道造成影響,所以得適量。為了營養更均衡,建議食物多樣。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才會降低癌癥的發生率,才是保持健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