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晨
(福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福建福州 350001)
濱水區的更新改造一直是城市更新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一方面,濱水區域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條件,在經濟、文化發展方面優勢十分明顯;另一方面,這種獨特的優勢資源帶來濱水區快速的發展,與傳統城市空間相比,具有更為復雜的生態環境,更為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更為多元的社會活動,給濱水區的城市更新和提質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城市有機更新理論的提出,從全新視角豐富了創新性更新的內涵,也給濱水區的更新改造提供可借鑒思路。
濱水小城鎮是不同于城市濱水空間而獨特存在的濱水區域,它既有行政空間上的獨立性,又在生態、經濟等多方面與城市區域緊密聯系。因此,濱水小城鎮的更新推進工作,既要銜接城市區域統籌發展的目標定位,又要結合自身的發展特點,具有一定的可實施性。當前,我國城鎮化發展建設已進入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而具有獨特地理位置和豐富文化積淀的濱水小城鎮,其未來的城鎮空間轉型發展方向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以閩江口岸濱水小城鎮——琯頭鎮為例,深入剖析其城鎮空間更新發展面臨的問題,并將有機更新的理念融入小城鎮的更新策略研究當中,結合優秀案例的研究,提出有針對性的有機更新發展策略。
有機更新理論是相對于大規模改造的城市更新形式提出的一種漸進式更新方式。吳良鏞教授提出“城市建設應該按照城市內在的秩序和規律,順應城市的肌理,采用適當的規模,合理的尺度,依據改造的內容和要求,妥善處理關系,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探求城市的更新發展[1]”。城市更新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城市的環境、社會、經濟、生活、文化等和諧可持續發展。綜上,有機更新的關鍵特點可以歸納為:一是要遵循城市發展的內在規律,維持城市整體肌理的完整性;二是要有適當、合理的規模和尺度,采取循序漸進的推進方式;三是對不符合城市整體發展規律的地區做出調整;四是其最終目的是推進城市的持續發展和再繁榮。
濱水區擁有良好的生態基礎、便捷的交通條件和豐富的歷史積淀,往往成為城市發展的經濟和文化核心區域。因此,濱水空間的城市更新更應強調對原有文化、生態要素的延續,是在滿足濱水空間自身發展需求的基礎上,循序漸進的推進過程,以實現濱水空間的復興。濱水空間的城市更新,無論在理論基礎、推進原則、更新模式上,都應與有機更新實現良好的契合。國內外諸多研究和案例實踐證明,以有機更新理論指導濱水空間的更新提質,效果顯著。
閩江發源于閩贛交界處,是福建省流域范圍最大的河流,其流域總面積的98%均位于福建省境內[2]。閩江口區域是以福州市為依托,以閩江流域和閩東北地區為腹地而形成的區域經濟圈。閩江口區域是福建省沿海經濟發展中的“領頭羊”之一。歷經幾十年的高速發展,該區域的城鎮建設取得了諸多成就,使小城鎮在支撐區域經濟發展、緩解城鎮化壓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地位。隨著區域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鎮建設進入了存量化發展時代,對小城鎮空間發展建設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由于長期的規劃引導缺失、管控力度不足等原因,使得閩江沿線的小城鎮在城市空間建設遺留了許多歷史問題,嚴重阻礙了小城鎮的品質化發展進程。目前,福州市正大力開展閩江沿線綜合整治提升工作,濱江小城鎮的城鎮空間整治工作迫在眉睫。為了深入挖掘閩江沿線小城鎮發展存在的瓶頸問題,福州市規劃院成立了專家調研小組,對閩江沿線小城鎮發展現狀進行了廣泛摸底調查,并選取了閩江口北岸的琯頭鎮作為標桿示范鎮,進行了小城鎮有機更新策略的探索研究。
琯頭鎮位于閩江入口處,是福州市閩江沿線整治提升的重點區域,對整個閩江沿線濱水景觀廊道的打造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同時,琯頭鎮位于連江縣南北發展軸上,是以居住功能為主的重要節點。隨著區域交通環境的改善,該片區未來將成為福州市疏解人口與服務的重點區域。目前,琯頭鎮面臨的建筑雜亂、配套缺乏、風貌欠佳等城鎮發展建設問題,是閩江區域小城鎮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急需采取有效的城市更新策略,推進城鎮空間改造提升,以達到改善片區的整體空間環境的目的。綜上所述,琯頭鎮城鎮空間的更新改造工作的探索性研究,在整個區域層面具有重要的標桿引導作用,也能夠為該區域小城鎮的城市更新推進工作開拓更多思路。
琯頭鎮地處福州閩江口北岸,毗鄰福州馬尾區亭江鎮和瑯岐國際旅游島,是福州閩江口組團的重要組成部分。琯頭鎮是國務院批準的省級對臺貿易點和中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生態景觀是琯頭鎮發展的最主要優勢資源。
(1)交通區位優勢
琯頭鎮與福州、連江城區主要節點(中心商業區、機場等)的通勤距離在30 min以內。高速G15、G104、S201通過琯頭鎮鎮區,經上述道路可到達連江縣城區、福州市馬尾區、福州市中心城區、長樂國際機場等,交通條件優越。
(2)生態景觀優勢
琯頭鎮有豐富的礦產、港口和水產資源,旅游資源也十分豐富,山、海、島等資源兼具,擁有兩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青芝山省級風景名勝區,以及粗蘆島、壺江島等各有特色的海島,具備多樣化的特色旅游資源。
(3)文化資源優勢
琯頭鎮是福建省著名的僑鄉,海外華人、華僑、港澳臺同胞達三萬余人,分布在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歸僑、僑眷占琯頭鎮人口80%以上,僑鄉文化十分繁榮。位于該鎮的省級文保單位長門炮臺,始建于明崇禎五年,清代重建,是目前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大的炮臺。除此之外,琯頭鎮的船舶碼頭也享有名氣,是連江縣有名的造船基地,發展前景良好。
由于建設年代較久,城鎮發展建設速度快,規劃建設管控力度不足等多方面原因,琯頭鎮現狀城市空間發展存在諸多矛盾問題,如圖1所示。

圖1 現狀照片
(1)發展空間不足,用地不集約,人地矛盾突出
城鎮空間發展受自然條件影響制約,城鎮西北部空間用地局促。同時,高速公路進一步影響空間向北發展。現狀工業區土地使用不集約,建筑密度較低,土地產出率低。舊鎮區內存在著工業用地與居住用地混雜的現象,對居民的生活影響較大。
(2)公共服務設施滯后,道路交通體系不健全
現有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基礎設施配套不足,教育、醫療、衛生等設施建設滯后,面積偏小,鎮區的基礎設施支撐能力有待加強。現狀道路未成體系,建設標準低,路況質量差,居民交通出行不便。公共停車場、公交場站等交通設施缺乏,交通發展水平難以適應經濟社會和城鎮發展的需要。
(3)景觀建設無序,開敞空間不足
琯頭鎮北靠青芝山森林公園,南濱閩江,因建筑高度控制不足,山-城-江貫通的空間關系被完全破壞。“見縫插針”式的改造,使得沿江舊城由低層高密度向高層高密度轉變,堵塞了山水廊道。沿江濱水空間缺乏整體景觀塑造,硬質岸線使得堤內外分割嚴重,鎮區濱江綠化空間被完全擠占,成為城市發展的消極空間。
(4)建筑質量較差,存在安全隱患
近70%的居住用地為三類居住用地,主要為鎮區內村民私人或集體建設的住宅。由于監管缺失,日照間距、消防間距存在不達標情況。同時,臨海小鎮經常遭受臺風災害影響,整個小鎮建筑質量為差的比例達到40%,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濱水小城鎮的城市更新,是需要長期經營的復雜的過程。在滿足新的區域發展需求的前提下,要尊重原有的城市發展肌理和文脈,以問題矛盾為切入點,基于不同層面進行統籌引導。為此,城市有機更新理念為濱水區小城鎮的城市更新提供了全新的思路[3]。
此次研究針對琯頭鎮城市發展建設面臨的主要矛盾問題,將有機更新理念和方式方法運用到具體的城市空間重塑過程中,結合優秀案例的研究,提取可借鑒的設計要點,并融入城市設計和景觀設計手法,提出了面向實施層面的規劃支撐策略,如圖2所示。

圖2 有機更新研究框架
《福州市中心城區空間發展規劃(2017—2049)》提出,琯頭及其周邊區域,將建設產業特色鮮明、生態環境優美、人文氣息濃郁、示范效應顯著的特色鄉鎮群落;琯頭片區將打造集生態居住、濱水休閑、文化旅游、配套完善等功能為一體的活力鎮區。上位規劃明確了琯頭鎮將以生態環境改造、空間品質提升為重點的工作推進方向。
結合片區發展特色和定位要求,研究分析了清遠燕湖新城濱水區、無錫市蠡湖灣濱水核心區、荊溪鎮老鎮區等濱水區更新范例。以上范例通過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整體改造區域景觀、打造標志性節點等手段,實現了濱水片區的有機更新,再造了空間活力,復活區域經濟的同時,也有效帶動了周邊區域產業發展。基于以上結論,本研究結合琯頭鎮的發展現狀和實際需求,提出從如下幾個方面推進城鎮空間的有機更新:
(1)明晰城鎮發展主導功能
在落實上位規劃要求的基礎上,結合琯頭鎮實際發展情況,綜合研判其發展優劣勢,借鑒國內外成熟經驗,確定以“綜合居住”為核心,以“商務辦公”為補充、以“文化旅游”為特色的主導功能,如圖3所示。

圖3 城鎮主導功能推演
(2)調整用地布局,優化空間結構
以用地集中布置為原則,全面梳理居住、工業用地,改變用地混雜無序發展的局面,將工業用地集中到鎮區的東、西兩側,在鎮區中心置換出公共服務設施用地。沿中央大道兩側布置服務設施用地,形成城市綜合發展軸線。在山-城-水的軸線方向,打通兩條景觀軸線,梳理濱江沿線用地,置換出公共綠地空間,強化濱水休閑帶打造,如圖4~圖5所示。

圖4 用地布局調整

圖5 空間結構調整
(3)規劃實施支撐策略
①策略一:優化景觀視廊,實現山城互動
以建設與自然環境融合的高品質生活環境為有機更新的基本原則,優化高度分區,控制景觀視廊。根據與青芝山的距離,形成高、中、低3個高度控制區,打造三層次山景天際線,實現山跟城的視線互動如圖6所示。青芝大道打造中心軸線,控制軸線兩側建筑高度,形成觀山視線通廊。在重要節點設置觀山、望城的景觀視點,控制視點的空間景觀效果,保障山與城的空間關系,如圖7所示。

圖6 高度控制與分區

圖7 景觀視廊控制
②策略二:縫補生態綠網,復活藍綠空間
以延續保護原有的生態基底為基本原則,保護水體、青芝山、岸線等生態資源,不侵占水系藍線。構建多級綠地系統,開放濱水空間。以城市綠化帶,串珠式連接綠地公園與節點綠地,突出塑造濱江綠化休閑帶,打造富有活力的藍綠空間體系,如圖8所示。

圖8 綠網體系構建
③策略三:營造亮點空間,共享城市功能
亮點的塑造重點考慮城市原有的建筑風貌、天際輪廓線、沿街界面、空間開敞度、韻律與秩序感等形態要素,延續當地空間特色與文化形態,并將其融入到設計中。設立重要節點,營造景觀地標。根據規劃范圍內的景點分布、商業中心的位置充分考慮綠地河流的分布情況,在規劃范圍內重點建設江濱公園、蓉山公園、僑鄉公園、商務核心公園、青芝山入口廣場、宗祠以及酒店廣場等7個節點。節點空間分布較平均,各個節點聯系較為緊密,基地各個范圍都能得到節點的覆蓋。在老城綜合發展區與南部生態居住擴展區的中心打造兩大地標建筑群,實現生態與發展兩大主題核心間的功能共享。
④策略四:品讀歷史文化,創建旅游名片
凸顯特色歷史文化,加強主題旅游策劃。聯動區域旅游資源,重點打造青芝山公園與長門炮臺兩張名片,策劃自然生態旅游、人文主題旅游、綜合休閑旅游等旅游項目。旅游活動的策劃和實施,應循序漸進的推進。設計指引的內容應便于滿足連續設計的要求,提煉出清晰明確的量化指標與空間線型范圍,并以圖則的形式加以固定,確保可實施。
濱水小城鎮的城市更新,是一個需要動態推進的長期、復雜的過程,是實現城鎮環境、社會、經濟、生活、文化保護等多元目標的綜合效益集約化發展過程[4]。其有機更新策略,一方面應是基于對城鎮原有空間肌理、歷史文脈的尊重和延續;另一方面應是基于對城鎮未來發展訴求的充分考量,以解決當下矛盾問題為切入點的綜合性發展策略。它既涉及對城鎮原有空間結構、用地布局、主導功能等城鎮總體層面的統籌梳理和調整,又包含對城鎮重要景觀軸線、功能節點、開敞空間等局部要素的設計和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