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譞
(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01)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于2020年構建完整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進一步實現我國城市空間治理目標,應滿足現行法律規程,構建完善的國土不空間規劃體系,為其規劃目標全面落實提供保證,立足風景園林層面分析國土空間規劃十分關鍵。
通過時間關鍵節點形式,直觀呈現可視化各年份聚集狀況,表明關鍵詞出現與匯聚,與我國相關政策出臺密切相關,選用文獻研究結果和政策法規聯合方式,重新梳理2010—2019年國土規劃視角下,風景園林政策法規及研究重要內容。時段劃分層面,與計量可視化分析,相關文獻發文量處于2010—2013年呈現遞增態勢,2013—2016年基本處于平穩狀態。2016年之后出現大幅度增長,增長率遠超過2010—2013年,并保持持續增長態勢。隨2016年之后國家提出“多規合一”、“生態系統服務”等戰略方針,國土空間規劃中生態評價方法更具明晰性,逐步開展多項實踐工作。
2017年我國國務院首次出臺《全國國土規劃綱要(2016—2030)》,為國土空間管控、治理及保護做以指引。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出臺〔2019〕18號,積極開展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與實施,明確規定應于2020年構建我國基本空間規劃體系,至2025年完善國土規劃法律政策和技術標準體系,2035年提高國土規劃治理體系和能力。基于上述政策方針驅動下,2019年國土空間規劃從基本分區及用途分類,轉化為省、市級編制指南,將評價、管理全生命周期實現“一張圖”管理,如圖1所示。

圖1 五級三類四體系
2.1.1 生態建設的空間管制
為進一步完善土地規劃調整應用,土地劃分主要是為達成空間管制目標,與我國提出“多規合一”整體戰略方針相吻合,應始終將主體功能區域為中心著力點,進而推行整體性空間規劃。生態空間、生態保護紅線等理念提出,不僅作為實現生態理念核心路徑,而且作為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高質量完成生態修復介質,與國土規劃做好貫通銜接舉措之一。隨著我國空間規劃創新改革理念深入,“一張圖”規劃為保證空間規劃合理性及科學性提供助力。
2019年我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出臺廳字〔2019〕48號,明確多規協調解決矛盾具有一致性標準化要求:①統一數據基礎,形成一致工作底圖;②自上而下、上下聯合實現3條控制線,掌握3條控制線基礎內容,制定完善的管控原則及技術方法;③協調邊界沖突,將生態功能保護紅線置于核心地位。
2.1.2 生態建設的技術支撐
通常評價國土資源本底方式涉及兩種:一方面,雙評價。主要是根據所處區域內生態環境實際承載限值,以及國土整體空間滿足可開發要求,是規劃國土空間基礎保證。資源環境實際承載力主要是指,一定區域內自然環境、環境容量及生態服務自身所承擔綜合支撐水平??臻g開發適宜性主要指,判定特定區域內,土地對特定使用途徑適應能力,其實施主要是當地區域內資源環境實際承載力為導向。另一方面,生態安全格局。十八大會議中明確指出,應積極構建科學安全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是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整體戰略部署,滿足國土空間規劃要求及實踐訴求。立足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紅線劃定層面分析,分別從定性、定量層面系統性分析規劃[1]。
2.1.3 生態保護與修復
近年來,隨經濟高速發展對生態環境破壞日漸加劇,我國高度重視其生態環境修復治理、保護工作,生態系統作為一個綜合性系統,其形成良好的聯動成效,缺乏宏觀統籌規劃,投入較多但成效不佳。因此,十九大會議上指出,為實現國土空間管制及修復目標,應保證其有效融合,開展工作實現一致化,之后便出臺相關文件,對各類自然資源提出保護要求。
一方面,與自然保護體系融合。由于保護主體目標、方式等不盡相同,依托保護地體系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是最常見方式之一。為從本質層面宏觀籌劃保護國土資源,我國國家公園保護地關系成為關注焦點內容。為保證自然生態環境,需積極掌握國家公園體制,優化改善自然保護區域,構建完善的國家公園體制,并以國家為管控首級進行控制。另一方面,與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有效結合。生態文明視域下,將國家公園區域劃定與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結合,將國家公園合理放置于國土空間上,并與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聯合。
(1)為進一步提高土地使用率,應按照實際狀況,優化整治土地資源,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核心途徑。土地整治工作持續性推進,逐步出現多元化整治措施,為土地治理及污染修復提供導向。棕地修復應用于國土空間土地中,可獲取良好的整治成效,應積極從環境工程、風景園林等專業性層面,提出修復治理及循環利用措施。
(2)生態補償機制。高機制基本原理是通過市場及行政手段,達成生態保護目標,是未來其自然環境管控主趨,備受各學者高度重視。
(3)自然資源管理。自然資源部門出臺多項文件中,在山水田湖草礦保護模塊中,對自然資源專項管控提出要求,應實施國土空間規劃許可和專用審批制度,以嚴控各類開發利用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干擾。
城市園林景觀具有重要價值,體現在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方面,需明確其根本目標,優化自然生態環境及人們居住環境。城市園林景觀對我國城鄉長足發展,以及綠色化建設十分關鍵,有助于高效治理城市環境,提高城市環境質量。加快城市園林景觀設計,是從本質實現美麗中國核心舉措,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內容:
(1)自然生態。處理人員自然和諧發展過程中,應給予尊重、保護自然為核心目標,并高效構建水林天湖草與城市協同發展關系,實現人與自然長足發展。
(2)安全高效。應兼顧生態、經濟安全目標,需對整體生態格局予以保證,以及對經濟高效發展做以支撐。
(3)人本宜居。立足人們實際需求,遵循人人均等原則,建立舒適居住環境和高品質服務。
立足城鄉統籌層面分析,園林景觀設計主要是全面貫徹環境調控工作,對城鄉生態予以宏觀考量,創設高質量景觀空間。同時,以城鄉協同發展為導向,城市綠地自身屬性不局限于自然化,而是綜合性對安全防護功能、風景休息考量,提高空間合理利用。風景園林實際設計過程中,區域綠地權屬關系交錯復雜,且與其相關利益主體較多,應進行綜合性考量以下幾種因素:①綜合性考量國土空間治理區域,并按照其相關規程,科學劃分體系,保證銜接暢通性,全面貫徹相關標準;②做好規劃定位及內容,建立可行性較高管理體系,促進管理體系發展;③擴展景觀園林關注范圍,將郊野區域納入建設范圍。
給予自然、風景充足的尊重,是高質量實施園林景觀設計目標重要舉措,以及與國土空間遵循的理念保持一致。城鎮功能區域內包含公共開放空間,不僅對實現生態綠色發展做以支撐,而且充分展示園林景觀自然價值,為居民提供休閑、娛樂場所。園林景觀實際設計過程中,應注重公共空間布設營造,可將城市綠地系統,融合與城市整體框架中,實現風景專區與空間規劃協同發展,以此為基礎發揮不同子系統差異性,為公共空間差異性布局奠定基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也應綜合性歸納于公共空間,進而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設計園林景觀時,應以原有土地類型增設休閑功能,挖掘其空間活力,滿足群體多元化需求,選取微更新方式,將公園、綠色完美植入,串聯各類廣場節點、文化體育功能等,建立具有活力公共空間體系。
從上文發展熱點分析,生態建設是城市風景園林關注核心內容,處于國土空間規劃重要地位,我國相關規劃及實踐仍處于初期階段,缺乏一定成熟性,所以基于風景園林下,包含多元化主趨。應積極構建完善治理體系文件、完成多學科、跨領域整合等,方可滿足國土空間規劃需求,創新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