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蘊嶺
中國周邊鄰國眾多,就關系而言,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是休戚與共、唇齒相依的關系。為此,中國一向把與周邊國家的關系放在對外關系的首位。新中國成立后相繼提出了一系列發展與周邊國家關系的基本理念和原則,包括“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睦鄰友好”“好鄰居、好伙伴、好朋友”“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睦鄰、安鄰、富鄰”“和諧周邊”等,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后又提出“親、誠、惠、容”和“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等重要理念,盡管這些理念和原則用詞不同,但它們的含義基本一致,即處理好、發展好與周邊國家的關系,構建和平、合作、發展和共贏的周邊秩序。世界上,再沒有其他大國針對鄰國提出這么多基于良好意愿、著眼于“和合共生”的理念和原則。
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中國與周邊國家發展新型合作關系的新倡議和新行動
周邊命運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有機組成部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要義,是推動構建世界和平共處、協同發展、合作共贏的新秩序,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新型的國際關系,也是新型的國際秩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基于理念的倡議,也是基于現實的行動議程。可以說,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實踐。
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與中國以往提出的一系列發展與周邊國家關系的原則既有一致性,也有其新意。以往,中國提出發展與周邊國家關系的原則,主要是從中國如何做的角度考慮的,即中國的行事原則;而推動構建命運共同體,則是從中國與周邊國家共同愿景的角度考慮的,是大家一起做,即各方基于共識的共建。
中國與周邊國家共處一區,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地緣區域整體。因此,周邊命運共同體是一個客觀存在,我們之所以還要推動構建命運共同體,就是要通過開展各個方面的合作來充實命運共同體的內涵,用合作的辦法來化解各種矛盾,防止發生對抗,特別是避免發生軍事沖突,實現周邊地區的合作安全、共同安全,合作發展、共同發展。
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不斷深化,各層面合作不斷加強。在區域關系方面,通過談判,中國與絕大多數相關國家解決了陸地劃界難題,堅持通過友好協商和平解決分歧和爭端。在區域發展方面,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的經貿關系得到快速發展,中國成為大多數國家最大的貿易伙伴,形成了基于產業分工的供應鏈網絡,推動本地區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中心。
中國積極參與和推動周邊地區的區域合作,參加了亞太經合組織(APEC)、亞信會議(CICA)、東盟地區論壇(ARF)、東盟—中國(10+1)對話、東盟與中日韓(10+3)合作,推動成立了上海合作組織(SCO),推動構建中國—東盟自貿區、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積極參與亞歐會議(ASEM),作為觀察員參加南亞區域合作聯盟(SAARC),主持東亞自貿區(EAFTA)可行性研究,積極推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談判等。
周邊地區的多樣性決定了區域合作的多層次和多形式特征。對此,中國采取了積極參與和推動的政策,這增加了靈活性,也體現了務實性。有了區域合作機制,中國與周邊國家就多了一層關系,外交就多了一個平臺,這種雙重框架對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的發展很有益。中國通過機制化的平臺更能拉近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其中中國與東盟關系的構建最具代表性,雙方共同創建了以合作發展為導向的新型關系。此外,上海合作組織基于各方對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共識,旨在共同推動新型地區關系與地區發展進程。顯然,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引下,中國在推動區域合作的過程中力求發揮引領而不主導的建設性作用。
推動構建中國與周邊國家命運共同體面臨的挑戰
中國周邊情況復雜,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面臨不少困難與挑戰,關鍵各方要增進互信、凝聚共識。面對綜合實力快速提高的中國,有些周邊國家擔心中國將大力拓展自己的利益,提高自己的影響力,會與強國抗爭或者爭奪勢力范圍,甚至會使用武力解決爭端等。在此情況下,部分國家對中國提出的倡議、采取的行動保持一定警惕,或者采取一些應激舉措。目前,周邊地區的形勢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美國推行與中國開展全面競爭的戰略。
美國在中國周邊地區介入很深,其以中國為主要戰略對手的布局和行動必然會對周邊地緣環境產生多重影響。美國的戰略手段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一是制造中國周邊分裂。美國力圖通過軍事同盟體系和其他手段,構建針對中國的“戰略遏制圈”。比如,構建針對中國的“五眼聯盟”“四國聯盟”等,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和行動采取針鋒相對的措施,這無疑會對周邊地區以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為導向的關系和秩序構建造成干擾。二是與中國“脫鉤”。美國對高新技術研發與應用進行控制,并且實施長臂管轄,對與美國技術有關聯的外國企業進行延伸管理。這不僅會阻礙美國公司與中國企業進行合作,而且會波及周邊國家的很多企業,進而破壞已經建立和將要建立起來的產業分工與供應鏈,同時對周邊地區的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產生消極影響。三是污名化中國。美國部分政客利用官方身份或媒體輿論等制造針對中國的政治和社會隔離,從而加深一些國家及其民眾對中國的疑慮、擔心和不信任,對中國推動的務實合作進行阻撓或破壞。
盡管中國與周邊國家共建命運共同體不是排他性的,但美國仍擔心其會遭到排斥并使自身利益受損,因此肯定會想盡辦法加以阻撓,這也是美國對華開展全面戰略競爭的重要原因。當然,美國不可能一手遮天,也不可能把周邊地區已經建立起來的合作關系與合作機制都推翻,美國的利益并不能替代周邊國家的利益。盡管如此,考慮到美國的綜合實力和運作能力,對于其行為及所帶來的影響仍需給予高度重視。
在大國競爭加劇背景下,周邊地區一些熱點問題也會變得更為復雜,有的會升溫,甚至可能釀成沖突。南海問題已經成為大國展示戰略決心和進行戰略角力的地區熱點問題。美國的海空軍事力量經常性進入南海,并且拉攏一些大國采取聯合行動,對中國進行軍事威懾。中國與東盟就解決南海爭端和預防沖突開展了多方面的合作,包括中國加入東盟制定的《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TAC)、聯合發表《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繼續就達成“南海行為準則”進行磋商等,并且就如何解決爭端與相關國家進行商討,維護了南海地區局勢基本穩定。美國把中國作為對手,力圖在中國與東盟之間打入楔子,這無疑會攪亂局勢,增加地區的動蕩。同時,還有一些問題,如臺灣問題、釣魚島問題、中印邊界問題等,在美國對華全面戰略競爭操作下,變得更為復雜和敏感。這些問題一旦失控,就會導致嚴重后果。因此,如何在新形勢下維護周邊地區大局穩定,堅持和平、合作與發展的大方向不動搖,對于繼續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至關重要。
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和周邊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疫情暴發以來,中國與周邊國家在支援醫療物資、分送疫苗、便利人員流動和促進經貿往來等方面開展了廣泛合作,體現了友情、親情和守望相助的命運共同體精神。在后疫情時代,中國與周邊國家在公共衛生合作、經濟發展和人文交流等領域需要進一步深化合作,使周邊地區環境更加健康、安全,并實現可持續發展。
始終堅持將周邊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
周邊是首要,這是中國長期的外交定位。從近年的情況看,無論是對外戰略布局還是資源投入,中國都明顯向周邊地區傾斜。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合作機制構建等,都是從周邊開始、以周邊為重點的。不管美國做什么、怎么做,中國都不會改變初衷。周邊國家的情況差別很大,對中國倡導并推動的命運共同體理念所持的態度和采取的政策也不盡相同。事實上,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并不要求所有周邊國家都齊頭并進。
中國誓言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做新型大國,周邊是第一層感知區。從總體上講,周邊的事情做好了,既有利于中國,也有利于地區。如今,中國是周邊地區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是推動周邊地區發展的最重要動力,也是影響形勢變化方向的最重要因素。只要中國堅守和平、合作、發展的目標導向,就能夠阻止逆變的發生,使周邊地區沿著合作共贏的方向行進。
從中國的角度說,新形勢下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即按照中央的部署,近期落實好十四五規劃,中期完成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為到21世紀中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基礎。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靠“雙循環”機制驅動,即依靠調動內需、創新內需,充分發揮本國市場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的中心作用,改變外需拉動的結構;依靠科技、生產創新,挖掘新技術引領的新發展動力,改變傳統技術拓延的結構。“雙循環”不是封閉式發展,而是更為開放的發展,以新的結構與外部深度鏈接。中國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來應對美國的技術、貿易和投資制裁與封堵。從未來發展看,基于地緣優勢和合作發展理念構建的產業分工、供應鏈更為可信與可靠。中國作為不斷增長的區域最大經濟體和市場,為推動周邊地區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將會更大,與周邊國家的經貿關系將會更緊密。中國堅定地支持多邊經貿機制,同時也積極參與和推動區域合作機制。由亞太15個國家簽署的RCEP,提供了新的開放合作平臺,中國在RCEP建設中將發揮中堅作用。
周邊地區合作機制對于推動周邊地區沿著和平、合作、發展的大方向邁進至關重要,維護和深化合作機制是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內容。周邊地區的合作機制呈現多層次和多樣性的特征,但不同于傳統的結盟組織,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以開放合作為導向,不樹敵、不對抗。中國以不同方式參與了周邊地區幾乎所有的區域合作組織與合作機制,考慮到周邊的復雜情況,以深化區域合作機制來推動命運共同體建設,并非主要靠提升制度化建設水平,即賦予區域組織與機制更多超國家的管理職能,而是重在充實合作的內容,讓合作見成效。為此,中國需要推動更多問題和目標導向的功能性合作,以化解矛盾沖突,增進相互信任,實現共同安全與合作發展。
在推進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過程中,“一帶一路”建設對于加固周邊地區共同的利益基礎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基礎設施網絡、物流網絡、產業園建設,把各國的發展以更為緊密的方式連接起來;加上RCEP構建的區域開放與合作機制,周邊地區的綜合發展環境將有更大的改善。同時,通過推動以新發展理念為導向的發展政策,走綠色、節能、低碳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能夠使周邊地區成為世界最有活力的發展中心。至于有的國家拒絕參與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倡議,并推出自己的“帶路工程”,讓美國參與進來,拉開與中國競爭的架勢,對此大可不必擔心。因為“一帶一路”倡議是開放包容的,一則歡迎任何國家參加,二則可以考慮與不同的倡議對接,如基礎設施網絡等,有利于當地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
新時代,世界將更為緊密地聯結在一起,諸多全球和地區問題都需要通過合作來解決,搞小圈子、搞分裂、搞排斥,不僅不能解決問題,而且會引發更多、更大的問題。美國自認還可以主導世界、領導世界,主張西方應該全力阻撓非西方國家崛起,特別是像中國這樣的東方大國的崛起,但這不過是其一廂情愿。二戰結束以來,美國曾經在構建世界多邊體系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隨后發起的冷戰把世界分裂了,多邊體系的作用受到制約。冷戰結束后,美國自認一家獨大,力圖構建美國主導下的世界秩序,但是后來的發展表明,這樣的設定并沒有成為現實。在其他力量崛起的情況下,美國反而成為多邊體系的反對者。美國如今意圖另起爐灶,重新拉西方世界與其他力量對抗,這也是難以成功的。就中國周邊地區而言,現在已經不是冷戰時期兩個集團對立下分裂的地區,盡管美國的軍事同盟還在,但難以成為合力對抗其假想敵的集團。美國力圖拉一些國家組成新的團伙搞分裂對抗,也難有真正的鐵桿追隨者。有些國家可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與美國走得更近些,但也會考慮自己的綜合利益,腳踩多只船,給自己留下活動的余地和多層利益空間。
盡管形勢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但中國不會成為所謂的“孤獨的大國”。只要堅持開放、合作的大方向,以誠意、耐心和務實的態度推進合作,堅持和平、合作、發展為導向的命運共同體建設,周邊地區就亂不起來、打不起來,因為沒有國家愿意犧牲自己的利益卷入美國與中國的全面戰略競爭。中國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并非要建立單一的周邊區域組織,更不是要謀取中國對周邊地區的主導地位,而是旨在構建和平、合作、發展和共贏的新型周邊關系與秩序。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是一個長期進程,沒有時間表,也沒有設計好的模式。從根本上說,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只有不斷增添的成果,而沒有終點,其成效體現在共建的進程之中。從行動上說,無論投入多少,無論以什么方式進行,只要有利于地區和平、合作與發展,都是對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的積極貢獻。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東北亞命運共同體構建:中國的引領與行動” (編號:18ZDA129)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山東大學講席教授、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