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方言俗語是漢語語體中一種極為重要的語言形式,尤其是遍布于各地區中凝結和匯聚了人民群眾生活智慧的俗語,體現著當地人民群眾的基本人生態度、道德走向和價值取向,更是傳統文化的一種反映。山西地區方的言俗語極具地域特色,從方言俗語優美生動的辭律、內涵豐富的辭格以及俗語辭格綜合運用三個層面進行分析,并從俗語語義角度去分析方言俗語的白描法、夸張法和引申法三種語義構成形式以及貶義性和描述性的語義特性,以此來體現出山西方言俗語的深厚辭格文化和語義文化,更展露出方言俗語中所滲透的傳統文化底蘊。
關鍵詞:山西 方言俗語 修辭 語義
方言俗語是民間地區極為重要的一種語言,遍布于各地區方言中,凝結著極為豐富的智慧,更展現著方言俗語地區民眾的價值觀念和樸素情懷,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因素。山西方言俗語不僅具有辭律、辭格等特點,還顯現出了獨特的語義價值。
一、山西方言俗語的修辭特點
俗語作為山西民間地區的一種語言形式,它的語義價值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內涵豐富的修辭特點,即辭律、辭格及其二者綜合運用的修辭路徑和修辭特色。
(一)優美生動的修辭格律
在俗語修辭格律方面,山西地區的方言俗語在聲音領域主要講求一種和諧的韻律美感,多使用押韻音、兒化音、雙聲音等形式,其中最普遍的就是押韻音。比如山西地區的歌謠都采用了押韻音,這種俗語歌謠體基本都具有音韻流暢的特點,在傳唱時,這種韻音也更方便誦讀記憶。文水縣有一句俗語:“有錢難買五月旱, 六月連陰吃飽飯。”押韻音十分明顯。山西民間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是入聲韻尾,使很多方言俗語都流露一種喉塞音,如平遙縣的“秋分糜糜割不得 ,寒露谷兒且不得”,喉塞音的味道比較濃厚。此外,山西方言俗語還夾雜著大量的兒化音,這種形式讓方言俗語更風趣、通俗,如忻州的“山藥開花兒結圪蛋,玉茭子開花兒長毛毛”。
疊字也是山西方言地區的一種語言形式,這種重言形式具有強調語言語氣和情感的作用,從而使方言的語言形式與聲音節奏變得更和諧、齊整。如太谷的“勾勾云,道道云,今人不下是早生”,方言俗語中夾雜的疊字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更有親切感和生動感。
方言俗語的選詞煉句特性,也是其蘊藏歷史文化的語義特點所在。方言俗語都具有千錘百煉的語義特性,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反義詞的運用,二是特色詞的使用,三是特色詞綴和語氣詞的使用。反義詞具有對比和映襯的色彩性,強烈的對比特點被廣泛運用,比如原平地區的“劣漢爭食,好漢爭氣”,用“劣漢”的追求來襯托“好漢”的人生價值追求,通過鮮明的色彩反差和強烈的說理性體現出諺語的哲理。在方言特色上,濃厚的山西民間風格所展現出的趣味性也極具特點。如陽曲縣的“大人打了個勃擔甕,小人不敢問,小人打了個燈盞盞,大人老圪喃”,通過大人和小人兩種人物的現實反映來襯托不同心理,不僅提升了方言俗語的生動性,也讓人有一種親切感。特色詞綴如“圪”“嘞”“哩”等的使用,如沁縣的“老婆漢嘞, 牙行伴嘞”,不僅使語句結構更為齊整,還使音韻更為優美。
(二)內涵豐富的修辭格式
山西方言俗語運用了多種修辭格。第一是比喻,本體和喻體在對偶、排比語式上,讀來極為形象生動。如平遙的“房寬地寬, 不如心寬意寬”,即是強喻和弱喻的最好體現。再如萬榮的“棉花鋤七遍 ,疙瘩像蒜辮”,十分形象,讓人的想象力空間變得極大。第二是比擬,將物擬人,賦予物思想和形象,將感情凸顯出來。如洪洞的“三月十八,麥挾娃娃。三月二十, 麥出穗子”,不僅表現出了小麥的形狀,無形之中也增加了趣味性。第三是對比,將兩種事物或一種事物的另一個方面進行對比,以此凸顯事物的重要特性。如太谷的“吃不窮,穿不窮,打算不到一世窮”,即通過對比來強化說服力。第四是夸張,如長治的“夏刮南風海底干,秋刮南風水連天”,通過夸張來凸顯風的力量。第五是對偶,通過結構對稱、形式齊整的方式,使想要表達的事物更突出、更鮮明,讀起來音韻也更和諧、更優美。如忻州的“話說三遍穩,繩捆三道緊”。第六是借代,即用相似的事物來代替。如忻州的“不聽老人話,手背就朝下”。第七是排比,即用結構相同或語氣、情感等相似的三個或以上的詞語、句子排列,來增強語氣強度。如長治的“春霧風,夏霧熱,秋霧連陰,冬霧雪”,將四季中不同形式的霧帶來的不同結果進行清晰的說明,以此達到全面認知事物的效果。
方言俗語修辭格式除了以上方法外,還有很多不同的形式,都是為了增強方言俗語的魅力和傳播效果。
(三)俗語辭格的混合運用
實際生活中,方言俗語的辭格形式并不是單一化的,而是一句方言俗語中使用幾種修辭方式的復雜表述,因此有必要對方言俗語的綜合使用情況進行說明。
山西方言俗語中幾種辭格的連續運用,不分主次之序,而是處于一種平等化和襯托性的狀態。如汾西地區的“男子漢是個耙耙,婆娘家是個匣匣;不怕耙耙沒齒齒,但怕匣匣沒底底”,比喻連用,既形象生動,又述理明確。
除了辭格連用外,還有辭格套用,指的是一個主要辭格的運用中還夾雜著一個次要辭格,而被套用的這種修辭方法一般處于從屬地位,目的是起強化作用。如萬榮的“谷雨挑旗兒,立夏秀齊;小滿滿倉兒,芒不見黃”,有對偶、擬人和替代三種辭格,對偶是主要辭格,擬人、替代則是從屬辭格。
辭格混用還有一種方式——修辭方式的兼用,即多種修辭方式兼而用之,或是一種辭格方式有兩三方面的作用,在實際的表達效果上處于一種圓融狀態。如忻州的“四月兒有雨五月兒旱,六月兒連陰吃飽飯”,對偶和排比兩種辭格混用。
二、山西方言俗語的語義研究
山西方言俗語無疑是當地民眾在長期生活勞作中形成的具有民俗性的語言,以基本生存和日常生活為立足點。方言俗語中或是比喻,或是擬人,具有很強的哲學性和思辨性,表達上也具有很強的想象力。對方言俗語的語義進行深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山西方言俗語的語義構成
方言俗語主要是對人的行為、事物的狀態或某方面的特點進行闡述,在實際表述中常會采用幾種辭格。下面是對山西方言俗語中的語義構成方式進行的分析。
首先是白描法,指方言俗語中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渲染或是辭格方法,僅僅是如實表述人的行為或事物的狀態、特點等。如萬榮的“認親不認理”,臨縣的“記性不大,忘性不小”,直白明了,表述清晰。其次是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通過夸大或縮小描述人的行為、事物的形狀或特點等,這種夸張式的方法在山西方言俗語中運用得極為普遍。如忻州的“三盔子十八碗”,形容人吃的飯比較多;太谷的“一根頭發一槐嘴”,是形容人好多嘴,形象而有張力。最后是引申法,通過描述一種行為、狀態或現象等來與現實生活進行對接,進而引申出新的語義。如大同的“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引申義就是所有人各行其是,各走各的路。
(二)山西方言俗語語義研究
山西方言俗語語義研究最顯著的特性有兩個,一是貶義性,二是描述性。
貶義性,是指方言俗語對人的行為、事物的特點或形象從消極方面進行闡述的表述方式。如太谷的“見財就起異,圖財就害命”,表述的是人為了財利產生了不法之心;忻州的“喝水遇的空茶壺,尿尿遇的滿夜壺”,表述的是人的運氣比較差。
描述性,主要有以下五方面:一是對人的性格、情緒或物的形狀、特點等進行描繪,如汾陽的“錢兒在肋肢線上穿的”,刻畫的是人骨子里對錢的一種態度,人對錢的吝嗇已入肋骨;平遙的“抬著棺材說死話”,描繪的是人比較喜歡抬杠的說話態度。二是對人的外貌或物的形狀進行詳細的闡述,如萬榮的“翻鼻子瞪眼”,是對人在生氣或發脾氣時的樣子進行的一種生動形象的外化描繪;臨猗的“淡眉失斯眼”,指的是人的眉毛比較稀疏時,其膚色也會顯得比較白些。三是對人的行為或物的狀態的描繪,如太谷的“逮住拐子使勁踹”,表達的是人的一種存在狀態,即一個人只要抓住了能夠使喚的人就拼命使喚,而不考慮被使喚人的實際感受,形容做事沒有一定的度。四是對人的心理進行一種闡述以此來揣摩人的心思,如陵川的“好了傷疤忘了疼,吃了粗糠忘了窮”,表達的是人在跌跤或摔跟頭后還不知道吸取經驗。五是對人的一種現狀或存在境遇的闡述,如忻州的“時氣不高運氣低,騎的駱駝狗咬腿”,意思是人運氣差到了極點時,此階段不適合做任何事情,需反思和靜心。
總之,山西方言俗語帶有極為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滲透其中的傳統因素和生活智慧根植于人民群眾當中。通過對山西方言俗語辭格形式和語義方法的研究,不僅能夠反映出山西方言俗語的實際特點,還能發揚山西傳統文化,從而讓山西方言俗語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參考文獻:
[1]祝敏青.福州方言熟語的修辭特點[J].方言,2005 (2).
[2] 武玉潔,李蕓.漢維俗語修辭特色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2010 (9).
[3] 崔元.慣用語、俗語和歇后語的結構及修辭特點[J].現代語文,2008 (8).
[4] 吳竟紅.略論俗語中的傳統文化內涵[J].山東社會科學,2010 (4).
[5] 溫瑞正.山西各縣市方言志叢書[M].北京:語文出版社,1983—1996.
作 者: 王茜,太原師范學院講師,韓國國立全北大學中語中文專業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字學、音韻學。
編 輯: 杜碧媛 E-mail: 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