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強
一節課,什么時候快,什么時候慢,什么時候輕使勁,什么時候重著力,輕重緩急之間,便形成了一節課的節奏。
一節好課,一定是有令學生們舒適的節奏的。
在一些簡單的知識上著力太多,學生會生厭。
在一些關鍵的問題上著力太少,知識會“夾生”。
簡單而淺白的,教學時間通常會少些。
關鍵而深刻的,教學時間通常要多些。
這些道理是淺顯易懂的,如何做到是個問題?,F以“負數的認識”為例,談一談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把握不同知識間的輕重緩急,希望有助于教師們改善自己的課堂教學。
一、分析:“負數”都需要認識些什么
我們討論輕重緩急,首先要明確作為認識對象的“負數”在教學中有哪些知識點、技能點、體驗點。這些要點分析清楚了,輕重緩急的討論才會有的放矢。
負數,都需要認識些什么?
作為一個完整知識,大致可以分為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顯性知識主要是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隱性知識主要是數感。整理成表格如表1。
負數,作為一種數,離不開數感的培養。
什么是數感?
比如數2,有時候對應兩個東西,有時候對應從頭到尾的第二個位置,有時候是1.5到2.4之間的一個區間……同一個“2”,我們在讀“2”的時候,腦子里卻有不同的理解與之對應。這些不同的理解就是我們所說的“數感”。
在小學階段,學生們數感的培養,離不開這些具體的種子課。為便于理解,現作一個簡單的整理與回顧(表2)。
如何理解從絕對性到相對性呢?舉例如下(圖1)。
自然數是數數時用的數,手里有一個東西,我們就數之以1;再拿一個,數之以2;再拿一個,數之以3……以此類推,一個數一定對應確定的物,數具有絕對性。
在負數當中,我們把3個物體的狀態規定為0,那么,有4個東西的“4”就成了“1”,原本有2個東西的“2”就成了“-1”,這個“1”與“-1”是相對于“0”而言的。因此,數具有相對性。
數學是好玩的,學生這個時候真的能體會到數是好玩的。它已經脫開了物的實物存在,進入了物存在的一種狀態。
二、實踐:“輕重緩急”如何把握與實現
我們在討論教學著力的差別時,有個常識:學生會的自然用力輕、用時少,學生不會的要用力重、用時多。
1. 顯性知識的輕與快
現代社會,車庫、電梯,已成為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負數的讀法、寫法以及負數在具體情境中表示的意思,學生都已經明白了,只是明白的程度有差別,這些知識可以用力輕、用時少。
因此,學生通過交流,可以快速地將這部分生活中學會的(此處暫時不討論學生在課外學習獲得的認知)、比較零碎的知識系統化、規范化,形成知識系統。
其主要流程如下:
1.請同學們寫一個自己熟悉的負數。
目的:獲得本節課討論的素材,規范負數的寫法。
2.這些負數,為什么大家認為都是負數?
目的:因為帶有“負號”,認識負數的結構。
3.這些負數都怎么讀?
目的:規范負數的讀法。
4.同學們寫的這些負數哪個負數最大,哪個負數最???
目的:比較負數的大小。
5.這些負數都比0小,那么,比0大的數叫什么數呢?
目的:解決正數的寫法、讀法、大小比較。
6.以-2為例,在什么地方會用到-2呢?
目的:明白負數表示的意義,從而會用負數表示。
以上這些環節,只是把學生會的知識梳理成一個規范完整的知識塊。對學生而言,也許他本來就會寫負數,上了這節課只是把負數寫得比較規范,僅此而已。
因此,這個教學過程可以用力輕、用時少。
2. 隱性知識的重與緩
如何幫助學生們形成對負數的“關于狀態描述”的理解呢?
理解,要基于經歷,在經歷中慢慢地明白。經歷需要有活動,活動需要有材料。我們選擇了如下材料:
若? ? ? ? ? ? ? ? 為0,則? ? ? ?為“+”,? ? ? ? 為“-”。
例:冰水混合 零上? ? 零下
地面 地上 ? ?地下
1.列舉
這份材料,先讓同學們慢慢地熟悉,然后由同學們開展。
若? ? 門? ? 為0,則? ?門外? 為“+”,? 門內? ?為“-”。
若? ?老師? ?為0,則? ?校長? 為“+”,? 學生? ?為“-”。
若? ?人間? ?為0,則? ?天堂? 為“+”,? 地獄? ?為“-”。
若 今天收入 為0,則? ?增加? 為“+”,? 減少? ?為“-”。
……
若? ? ?5? ? 為0,則? ? 6? ? 為“+”,? ? 4? ? 為“-”。
同學們在說這些例子的時候,普遍會覺得好玩、開心。特別是講到燈亮為“+”,燈滅為“-”的時候,發現無法定義0。燈亮為“+”,燈滅為“-”,什么時候是0呢?
2.討論
問題一:同學們,我們在列舉的時候,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結論:最大的感受是在談正負之前要先規定0。
因此,0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0是正負數的分界線、標準。
教師形成如下板書:
0? ? ? ? ? ? ? ? 正數? ? ? ? ? ? ?負數
若? ? ? ? 為0,則? ? ? ?為“+”,? ? ? ?為“-”。
xx? ? ? ? ? ? ? ? ?xx? ? ? ? ? ? ? ? xx
xx? ? ? ? ? ? ? ? ?xx? ? ? ? ? ? ? ? xx
問題二:同學們,0是誰規定的?
結論:我們規定了0。我們可以把任何一個數規定為“0”。
問題三:同學們,我們今天規定的0與以前認識的0有差別嗎?如果有,大家能把這種差別表達出來嗎?
結論:以前認識的0表示沒有,一點東西也沒有為0。今天認識的0不是沒有,是“有”的一種狀態。
至此,學生關于負數的“數感”便形成了。
三、討論:體驗學習為什么要緩而慢
我們把一個完整的知識分為顯性和隱性兩部分。顯性知識可以選擇用閱讀、講解等方式完成教學。隱性知識為什么需要體驗?因為無法通過閱讀與講解來完成。如果學生沒有經歷列舉與討論的環節,教師直接告知學生0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可以嗎?當然可以。教師直接告知學生0不再表示沒有,而是表示“有”的狀態,可以嗎?當然也可以。但是,被告知與體驗得到的學習效果一定是不同的。
在體驗性學習中,材料的選擇非常重要。我們這節課設計的材料是一道開放的填空題。這樣一份材料,給學生們的列舉提供了寬闊的空間。這個寬闊的空間,給學生們的思維提供了散步的環境。
特別是有學生說到若出生人口為0,則出生為“+”,死亡為“-”時,學生們特別驚訝;還有,燈亮為“+”,燈滅為“-”,居然找不到0時,學生們也特別驚訝。
書上也有用正負數表示相反意義的兩個量的敘述。燈亮與燈滅似乎是兩個相反的事情,然而,學生卻無法找到“0”,這給學生們認識正負數之間的“0”的重要性帶來了感覺。
好玩與驚訝交織在一起,就把學生的思考力充分地激活了。
在這個好玩與驚訝的過程中,體驗就發生了。
學生們會自然地認為0不是正,0也不是負,0就是0。這就是理解,而不是識記。
而且0也不是原來的0了。這也是理解,而不是識記。
這個體驗的過程,我們雖然用了一個“緩”字,但對學生而言,也是跌宕起伏的、充滿緊張感的。我們用一個“緩”字,其實只是對占用時間的一種說法。我們在教學中要舍得花時間在這樣的事情上,以顯示我們對學生理解的重視。
(作者系浙江省金華師范學校附屬小學校長)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