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琳
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濃厚,愿意交流,敢于表達,但在使用英語交流時,談論的內容較多是外國文化,無法將熟知的中國文化用恰當的英語表述出來。文化自信是一種信念,是對母語文化的認同、欣賞和傳承,是發自內心的強烈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講述簡單的中國故事等方法,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
一、認同:增強民族自豪感
1. 巧用繪本
成語是中華民族語言寶庫中的藝術珍品,是漢語經過千錘百煉形成的固定詞組。雖然只有寥寥數字,但其背后都有一個具有寓意的故事,具有獨特的語境之美。
外研版小學《英語》(一年級起點)六年級上冊閱讀材料The Leaf講述的是“一葉障目”的故事。教師以頭腦風暴為學生熱身,激活學生的成語儲備,營造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氛圍。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人物的心理活動,揣摩人物的想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英語學習的熱情。繼而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準確地運用英語對話交流,生動地表演出故事主人公的荒誕行為,深刻地理解了成語的含義。最后,教師讓學生對比文本的標題The Leaf和成語“一葉障目”。學生們紛紛表示,“一葉障目”高度概括出故事的內容和寓意,可以看標題知大意;而The Leaf只能告訴讀者故事的主題。這些蘊含著深刻寓意的故事經過英語的演繹,迸發出鮮活的力量。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妙感同身受,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2. 結合校本活動
元宵節來臨之際,英語組教師組織了“相逢猜燈謎,英語樂‘宵遙”活動,學生們自制英語燈謎和燈籠。元宵節當天,校園里掛滿了學生們用心設計的燈籠、迎風飄揚的中英文謎語條。學生們紛紛駐足觀看,猜得不亦樂乎。在活動中,學生感受到元宵節的熱鬧和獨特,還主動運用所學的英語知識進行猜想,學以致用。此外,教師結合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和春節四大重要節日,利用英語節、紅領巾廣播站節目、趣味配音比賽等活動,為學生搭建一個展示英語學習成果和宣傳傳統節日的舞臺。學生在活動中走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趣味。
3. 借助學科融合
外研版小學《英語》(一年級起點)五年級下冊第八模塊第一單元I Made A Kite講的是大明要帶禮物到美國送給表哥,他和凡凡在討論帶什么禮物。凡凡建議送風箏,大明接受了這個建議。教師在教學中向學生提問:為什么大明選擇風箏作為禮物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積極思考,各抒己見。有學生說,風箏起源于中國,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很古老;有學生說,放風箏很有意思,大明的表哥應該會喜歡;也有學生說,風箏上的圖案很美,讓人感到喜慶和美好。第二單元的內容是大明介紹制作風箏的過程。學生在大明的帶領下,學會用英語介紹制作風箏的步驟。同時,懂得用合適的連接詞說明制作的過程。剪紙也是一項傳統手工藝。大部分學生會剪紙,但不會用英語介紹制作的步驟。教師在制作風箏語言支架的幫助下,通過現場展示剪紙的過程,引導學生學會用英語介紹剪紙。
二、感悟:形成正確價值觀
1. 品讀詞句引起共鳴
英語教材中的關鍵詞語和重要句子一般都蘊含著深刻的含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思考討論,引發共鳴,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外研版小學《英語》(一年級起點)六年級下冊第七模塊第二單元介紹美國教育家海倫·凱勒的故事。文中有一句話“She is a model for blind people, and also for you and me”。海倫·凱勒是殘疾人的榜樣,學生能理解;但很難理解為什么是普通人的榜樣。教師播放視頻,讓學生了解海倫·凱勒學習的過程,并抓住“tried hard”這個關鍵短語反復誦讀,引導學生展開合理想象。最后要求學生有感情地復述故事。教師使用多種方式,引發學生共情,避免空洞地說教,學生既學會了語言知識和技能,也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
2. 完成測試體會鄉情
考試不僅要考查學生學習的情況,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測試中有所收獲。五年級期末測試卷的閱讀理解題主要介紹鼓浪嶼鋼琴博物館的歷史。鼓浪嶼鋼琴博物館的藏品都來自愛國華人胡友義先生。他說過:“不管我在哪里,鼓浪嶼永遠是我的家鄉。把珍藏的鋼琴放在鼓浪嶼,就像是把心愛的東西帶回家里一樣,總讓人放心。”一位老者,把畢生收集的鋼琴捐贈給故鄉,可見他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如此之深。學生通過閱讀考試材料,能對鋼琴博物館有所了解,也可以從字里行間體會到老先生的愛鄉之情,在他們心中播下熱愛家鄉的種子。
3. 關注時事提升自豪感
新冠肺炎疫情使武漢成為大家關注的城市。教師緊扣熱點,精心設計作業,向學生補充介紹武漢的地理、人文和飲食等內容。學生運用閱讀策略獲取文章的關鍵信息,加深對武漢的了解。該練習題既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和欲望,又能在具體語境中感受到政府、醫務工作者和群眾的偉大,從而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輸出:宣傳中華文化
1. 推薦城市賞風景
外研版小學《英語》(一年級起點)四年級下冊第八模塊第二單元的內容是介紹北京、蘇州、拉薩和廣州四個城市的方位和特點。教師以“向外國友人推薦旅游城市”為教學任務,借助視頻、圖片和閱讀材料,讓學生了解城市的特征和方位。每座城市都像是一顆獨特的明珠,散發著迷人的光彩,吸引人們。接著,讓去過這些城市的學生介紹他們的旅行。最后,在推薦城市活動中,學生們化身為“小宣傳者”,帶領大家游覽祖國的美麗風光。
2. 知曉差異懂美食
飲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傳統性和多元化的特點。外研版小學《英語》(三年級起點)四年級上冊第四模塊第一單元Do You Want Some Rice的內容是大明帶英國小朋友Amy逛公園、嘗美食。地域的差異造成北方人民以面食為主食、南方人民以米飯為主食的飲食差異。為了讓地處南方的學生理解面食在北方食品中的地位,教師播放《我國十大面食》視頻,激發了學生求知的欲望,學生不斷發出“哇哇”“太美味了”等贊嘆聲,課堂氛圍被推向高潮。學生了解飲食習慣的差異,才會更加熱愛美食,才能更好地推薦美食。
文化自信的培養貴在堅持。每節課的啟發和感悟都是學生情感發生變化的關鍵。每一次情感上的觸動,都是文化自信的加強。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音樂學校)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