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霞
[摘 要]鑒于對中學生寫作現狀的分析,結合《十堂作文課》這本書給我的啟迪,用理論知識指導線上作文教學。在教學中,從審題立意正確新穎;結構搭建嚴謹過渡自然;積累素材源于生活;語言加工凝煉生動四個方面入手。既能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解決作文教學中的困惑,又在師生互動中感受到入情、入境、入心的作文教學體驗,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關鍵詞]審題立意;結構嚴謹;積累素材;語言凝練
在這次抗擊疫情的戰斗中,無論是奔赴在前線的逆行者,還是幕后忙碌的志愿者,亦或是宅在家不出門的我們,都堅定了自己的一份職責。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為了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用理論知識指導線上作文教學,在疫情期間筆者拜讀了唐曉云的《十堂作文課》這本書。書中雖然沒有深奧的哲理,但細細品讀卻能捕捉到容易被我們忽略的細節,解開了作文教學的諸多困惑。
一、圖書梗概
《十堂作文課》這本書其實是一本工具書,全書共分十個大部分,分別是觀察、選材、審題、構思、開頭與結尾、描寫、詞語的運用、修改、虛構、日記與書信。每個部分又分為2-6個小部分,如第一課觀察中包括睜大你的眼睛、感受眼前的景物、張開想象的翅膀、學會“體驗生活”,要有現代意識,意在指導學生在生活中要調動各種感官進行觀察,這是寫作的前提。第四課構思中包括備好烹飪的“調料”,畫好“施工圖”,記下構思時閃現的詞語、結構段與自然段。這里的構思不僅僅指間架結構,作者更加強調了積累寫作素材的重要性,如同備好烹飪中的“調料”。第七課詞語的運用中包括游覽大觀園以后,詞語的錘煉、語氣詞的傳情作用、請老師來我家做客、讓大自然開口說話。本章節特別強調了語段中的詞語需要反復揣摩、推敲,直到準確表達。
唐曉云老師主要針對作文教學中教師命題隨意,把作文當作一份作業來布置,沒有想過“這個題目是否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他通過講課的形式,把寫好作文的技巧娓娓道來,使讀者消除寫作文的畏難情緒。書中的素材是一個個鮮活的生活實例,在師生相互交流、討論中喚起學生的寫作興趣,調動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教師進行方法和技巧的指導,從觀察選材、審題、構思、描寫等多方面進行寫作指導,為作文教學能夠取得成效提供了方法。幫助學生學會獨立寫作,學會“找米下鍋”,不是“等米下鍋”,在這個過程中,發展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培養了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提高了寫作水平。
二、觀察積累
作文素材源于生活,源于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因此,平時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處處留心觀察的良好習慣, 作者開篇就以“睜大你的眼睛”開始,它不僅僅包括用眼睛觀察,還包含耳聽、鼻聞、手觸、嘴嘗四方面,這個觀察是多層次、全方位的。觀察自然風光、家庭、學校、社會生活,并要把觀察的所感、所想的各種生活點滴處記錄下來,作文就有了情感和溫度。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句話用在作文中也是很貼切的。作者把構思所需的素材比喻為燒菜時的調料,不能開始燒菜了才發現缺鹽少醋,而是要提前預備,也就是要注重平時積累,這樣才能下筆有物。把生活中觀察到的和想到的畫面記錄下來,文字可以簡明扼要,但一定不要漏了能給人留下鮮明印象的特征。寫觀察記錄,不僅鍛煉了觀察能力,又積累了寫作素材,可謂一舉兩得。
語言是衡量一篇作文優劣的重要標尺,任何新穎的選題、巧妙的構思、深刻的立意,最后都要以語言的形式表現出來。通過對詞語的實際運用,反復推敲來不斷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這就是“錘煉詞語”,作者通過喝茶和喝水的對比,形象地說明修改文章時,要逐字逐句地“品”。同時,寫作中運用恰當的語氣詞,可以起到傳神的作用,增加了生活的氣息,豐富地描摹出人物說話時的情感。
三、讀書反思
這本書的內容,喚起了筆者對作文課教學的反思。平時,在進行記敘文寫作教學時,學生都感覺無從下筆,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已經成了作文教學的瓶頸問題。鑒于目前中學生寫作的現狀,結合《十堂作文課》這本書,從審題立意、結構搭建、素材積累和語言加工四個方面入手,提高學生的記敘文寫作水平。
1.審題立意正確新穎
作文的審題立意就是學生在觀察中發現、在閱讀中理解及聯想想象過程的展示。審題不僅僅包括話題本身的字面意義,還應揣摩出話題的意指,就是要與常人的思維不同。如:作文題目《品味時尚》,這是一個動賓短語,關鍵詞在“品味”,如果學生的作文中僅僅體現在時尚的包包或巴黎時裝周等,立意和審題就過于膚淺。教師要引導學生去品味更多的時尚,如:瑜伽和跆拳道這兩種時尚的運動。在瑜伽的背后,品味到和諧安寧的生命狀態,在跆拳道的背后品味拼搏向上的勇氣,這樣的立意更新穎深刻,耐人尋味。
作文教學中還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對作文進行對比領會。要循序漸進地在不同階段對比不同的作文,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對相同題目不同中心思想的作文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引導學生發現生活的豐富性與多樣性,體驗生命的紛繁與多彩,感悟情感的細膩和深厚,從而啟發學生挖掘生活中最真實又最具特點的細節,避免寫作主題千篇一律和人云亦云,力求立意新穎。
2.結構嚴謹過渡自然
作文的形式是由寫作的內容和謀篇布局決定的,由于個人經歷和認知水平的不同,即使同一題材,其表現形式也會多種多樣。古人說“文無定法”,所以,教師應當鼓勵學生綜合運用各種寫作方法,創造性地進行寫作。在鼓勵自由寫作的同時,我們也要避免“三大段作文”,首尾呼應,主體部分寫一件事。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確立記敘文寫作的結構:第一段開頭,第二至五段寫一到三件事,要詳略得當,第六段總結上文,最后一個自然段做議論抒情。
另一種結構:第一段是環境描寫,第二至五段進行事件描述,最好有一處細節描寫和轉折,第六段總結事件,在總結中升華,最后一個自然段,用環境描寫或議論結尾。例如:沈從文《邊城》,開篇是這樣寫的“由四川到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條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就是這樣一個環境描寫,展開了邊城的故事。
一般在思路轉折、敘事跌宕起伏、人物轉換處要合理安排過渡。常用的過渡形式有關聯詞語、過渡句子和過渡段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但不論采用什么形式,都要力爭使結構自然、緊湊、嚴密;另外還要注意必要的照應,在行文過程中要從始到終把握整體,用整體把握局部。這樣,就可以做到整篇作文層次分明而又是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如《春酒》這篇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春酒以外,我家還有一項特別節目,就是喝會酒。”這句話在文中就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文描繪了喝春酒時的情景,下文描繪了喝會酒時的情景,這句話起到了從寫喝春酒到喝會酒的過渡作用。
3.積累素材源于生活
注重閱讀和積累,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注重語言的感悟與詞句積累,指導學生大量閱讀課外書籍,背誦古詩文,豐富語言儲備知識。這樣,學生們的感悟能力就會逐漸提高,當感悟能力提高時,在習作中就會很自然地把心中之所想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如,學生在作文中這樣寫道:“木心在《從前慢》中說過,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是呀,要是時間永遠定格在那年的除夕該有多好……”引用恰到好處,又和生活息息相關。
通過開展一些活動,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思考應變能力和創新發散性思維的能力。如課前五分鐘說話訓練,舉辦演講會、故事會。開展知識搶答賽等,組織學生參加植樹、掃墓、參觀訪問等活動,讓學生在自然和社會中磨煉意志,陶冶情操,為寫作文積累豐富的素材。
4.語言加工凝煉生動
語言是豐富多彩而又變化無窮的,不同的詞匯不同的詞語組合,不同的語言風格等都有著不同的語言內涵,靈活自如地運用語言也是作文創新的關鍵因素之一。詩人汪國真有一首名為《感謝》的小詩中是這樣寫的:讓我怎樣感謝你?當我走向你的時候,我原想收獲一縷春風,你卻給了我整個春天。讓我怎樣感謝你?當我走向你的時候,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卻給了我整個海洋。這首詩的語言質樸中見真情,猶如一條涓涓小溪,清新可人,回味雋永。
《十堂作文課》這本書就是針對學生對于寫作的畏難情緒,不知如何下筆等問題,給予寫作方法的指導,在師生的相互討論中喚起寫作的興趣。重視作文教學,在集體教研和備課中,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系統的、有針對性的作文教學計劃,從寫作內容和方法指導上做統籌安排,讓學生一課一得。開展讀書系列活動,從閱讀中汲取寫作營養,通過師生、生生間的交流討論,互評、互改的形式,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提高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唐曉云.十堂作文課[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3.
[2]鄭玉瓊.作文審題立意的兩個“點”[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4,(02).
(責任編輯 武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