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晨
[摘 要]核心素養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當前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地理教學中,利用問題式教學方法進行核心素養教育,符合新課程教育要求,推動素質教育改革發展。在教學中,合理設計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加師生之間互動效果,提升學生地理素養。同時,采用問題探究與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空間,引導學生探索更深層次的地理知識,在解決問題中積累經驗,提升學習效果,實現地理素養培養的教育目的。
[關鍵詞]學生;核心素養;高中地理;問題式教學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問題式教學方法的運用可以強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學習理解,促使學生地理探究學習能力的形成。在教育工作中,如何發揮問題式教學的優勢,培養地理核心素養,是教育工作者面對的問題,也是地理教學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一、合理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若想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習質量,就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重視問題設計,借此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探究欲望,幫助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在問題式教學方法中,問題是課堂活動開展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探究學習能力的重要載體。在課堂活動中,要結合教材內容,并根據學生的地理基礎,合理設計問題,輔助學生學習地理知識,使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提升地理素養。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使學生在地理知識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素質。
例如,教學《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時,教師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全面分析,了解該知識點的基本要求與目的,并對學生課堂學習情況進行分析,思考什么樣的問題更能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經過對課本知識的分析,發現該內容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利用地圖分析大氣受熱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此內容設計地理問題,讓學生對大氣受熱的過程有更加直觀的認識,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有效性。第一,大氣受熱的能量來源是什么?第二,什么是大氣逆輻射?第三,復述大氣運動,并說明其特點與規律。當提出問題后,在課堂上留出三分鐘學生自主預習的時間,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探索學習,思考大氣運動的特點與規律。當學生結束討論后,由教師與學生一同討論學習,思考更加深入的知識,以此提高學生自主預習的效果,使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習有效性,為核心素養的培養打下牢固的基礎。
二、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的交流探索意識
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通過問題式教學方法的運用,增加生生、師生之間的互動,可以使學生在交流學習過程中提高地理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當前教育背景下,要求改變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教學模式,課堂上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與空間。這樣一來,不僅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地理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個性發展。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鼓勵學生開動腦筋,感受地理知識的魅力,從而提高地理學習質量。
例如,教學《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時,很多學生在學習中會對“整體性”存在一定的誤解,不理解不同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指哪方面內容。課堂上,教師可以圍繞教材內容設計問題,幫助學生從不同方面了解什么是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在基礎教學結束后,教師問道:同學們,你們認為自然整體性可以從哪方面理解?學生1: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可以從兩個不同方面入手,地理環境各要素和諧統一及某一要素變化會對其他要素變化產生影響。教師:很準確,可以舉例說明嗎?學生2:我國的西北內陸處于干旱的地理環境,當地的地貌、水資源及土壤也都出現干旱的特點。學生3:我國某些地區因為亂砍亂伐而造成部分地區水土流失及沙塵暴的出現。教師:那你們認為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對我國自然環境發展有哪些影響呢?然后,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分析,說出自己對自然環境發展的感受,并提出一些建議。通過師生之間問題式的互動,強化學生對基礎知識理解,使學生在學習中對地理學科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三、問題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在核心素養教學背景下,運用問題探究式教學方法進行理論知識教學時,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學習基礎設計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引導學生對課本知識進行探索學習,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與自信心,為學生個性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地理與學生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在設計問題時,要選擇貼近生活的素材,為學生營造熟悉的學習氛圍,并鼓勵其運用生活經驗與課本知識解決問題,通過這種形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運用能力。
教學“中國自然災害特點”時,教師可以將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災害以短視頻的方式呈現出來,加深學生對自然災害的直觀印象。教學活動開始前,利用互聯網資源將汶川地震、南方雪災、泥石流、森林火災等整合成短視頻,呈現在課堂上,并在播放時問學生:看到這些視頻,你們內心有什么樣的感受?學生紛紛舉手表達自己的感受。當師生簡單交流后,教師再次問道:這些自然災害的類型與種類雖然不同,但是也存在一些相似的地方,你們知道是什么嗎?學生1:涉及范圍廣,造成的損失大。學生2:這些自然災害都存在不可控的特點,無法在發生前就預知危險的到來,存在較大的自然性。教師:大家表述很好,接下來,看看教材是如何描述這一內容的。從而引出教材內容,深化知識講解。
四、合作探究,提升問題教學的效率
合作探究學習與問題式教學方法的結合,為學生地理核心素養培養提供非常多的動力,促使學生學習能力得以提升。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基礎及課堂表現等,將學生平均分成人數相等、能力相似的小組,保證各個小組人數的均衡性與能力的相似性。學生分組結束后,根據教材知識點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激烈的討論與分析,說出自己的學習感受。該方法的運用為學生表達己見提供了平臺,使學生有更多展示自我的空間,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動力。當學生課堂討論結束后,引導各個小組派出一名代表分享學習成果,并與其他小組成員討論更多的問題,升華學習效果。
例如,教學《荒漠化的防治》時,教師可以將四名學生分為一個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學習沙漠防治的方法與對策,并思考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就當前來講,沙漠防治已經成為我國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通過學生對此內容的討論學習,可以增強他們的人文觀念,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積極主動的學習習慣。在課堂活動中,可以提出以下幾個討論內容:第一,造成荒漠化的原因有哪些?第二,環境發展與國家經濟發展有什么關系?第三,目前我國有哪些荒漠化防治的對策,你對此有什么看法?確定學習任務后,學生自主討論分析,思考在未來如何解決荒漠問題,如何實現資源可持續發展。當學生討論結束后,其中一個小組說:我們小組成員認為造成荒漠化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人為和自然。地球是移動的,在其移動的過程中地質會發生一些變化,所以部分荒漠化是因為地殼運動變化造成的。所謂的人為變化,就是人們對土地資源的使用出現浪費或者污染的情況,無形中造成了荒漠化問題的出現。另一個小組成員認為,解決荒漠化的有效方法,是需要人們的共同努力,通過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及科學種植的方式,實現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當各個小組發言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對每個小組的發言進行補充與完善,或者提出問題,深化小組知識學習效果。該方法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能強化學生地理知識學習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總之,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合作學習、問題探究、師生互動及問題科學設計的方式,實現問題教學,為學生地理核心素養培養打下基礎。在教育工作中,要加強教學方法創新,融入更多的方法與技巧,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生動有趣,以此提升課堂教育效果,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宏妹.問題激發靈動課堂——高中地理問題式教學應用分析[J].才智,2020,(12).
[2]李 瑤,陳松林.基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問題式教學的探討——以“扎龍”濕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為例[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1).
[3]田鋒濤,雷 蕾.高中地理問題式教學實踐與反思——以“建設‘冰上絲綢之路'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16).
[4]郝鵬翔.基于深度教學的高中地理問題式教學探究——以“洋流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07).
[5]谷瑩瑩.“問題式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以“農業區位因素”一節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7,(16).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