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梅
[摘 要]愛國主義是學校教育的永恒主題。小學語文作為人文學科,肩負著傳授知識與育人的重要使命。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德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努力挖掘課本中愛國主義教育素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集體主義觀念,正確對待個人、集體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本文圍繞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進行闡述,旨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語文教學;愛國主義;傳承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道德。”由此可見,道德是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教育的最終目的。語文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之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德育的具體體現。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既可以激發學生對祖國與民族的熱愛,還可以激勵學生奮發圖強。因此,小學語文教學的每個環節都需要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其中,這就需要教師有意識、有目的、有步驟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一、彰顯學科特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布魯姆的教學觀認為,教材是教學的依據,是教學活動的根據。縱觀教材的編撰,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眾多。所以,設計小學語文教學過程時,教師要站在小學語文教材的立場,布置好愛國主義的傳承場面,充分利用教材里的可用文本,延展出可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教學情境。如此,學生不僅可以熟練運用語文知識,還可以在潤物細無聲中接觸到愛國主義。如在教學《金色的魚鉤》時,課文中形象逼真地呈現了紅軍過草地的場面。教師可以利用語言藝術闡述:“文章講述老班長抱著讓兩個小戰士飽腹積攢力氣的目的,自己寧愿餓著啃魚骨頭,也要讓他們順利走出草地的故事。學生通過這個故事,能夠清晰地體會到紅軍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毅力,基于此,才有了一個接一個的愿意奉獻自己生命的勇士,才有了如今安定和平的生活,作為當代人,要持著敬仰的心看待他們。”利用飽含情感的語言,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紅軍力拔山河的決心,有了那些滿心滿腹都是祖國的人,才有如今美好的生活,要自愿作為傳承人去擁有這份精神,真切地熱愛祖國。利用這樣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接觸到愛國主義精神,并滿懷期望地成為精神的傳承人。
二、結合時代背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我們知道,每篇文章在創作過程中都與時代背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同樣,極具愛國主義教育的文章,都以特定時期的特定事件為背景。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文章的創作背景,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以及其中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所以,在導入課程前教師可以講述一些與文章內容相呼應的時代背景的知識,既可以讓學生熟練掌握文章大意,也可以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如分析《我不能忘掉祖國》時,詳細說明了宋慶齡留學美國期間體現愛國情懷的三件事,利用時代背景的導入,可以提前讓學生熟悉文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此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孫中山先生的忠實追隨者。如此,時代背景知識與文章內容在宋慶齡的學習、討論會、生活等方面對祖國的熱愛,有機地銜接起來,完美體現了宋慶齡“我不能忘掉祖國,我對祖國充滿了理想和希望”的感人情懷,闡述了她執著的信念,呈現了主人公那顆不愿熄滅的赤子之心,大力弘揚了愛國之情。
三、結合課文內容,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中華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小學生還不能了解甚多,如此,想要有效地調動他們的愛國主義思維并激勵小學生塑造愛國主義思想與行為,就需要利用生動形象的講解與展示,也要充分借助合理的語言來引導小學生進行認知活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飽含情感地分析、闡明、引導、設疑、解答,幫助學生準確理解重點問題,利用得體的詞句,分析大意,體會情感,用作者的愛國激情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潤物細無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如在教學《難忘的一課》時,可以利用以下的問題:作者駐足于一間教室,透過窗戶看見了什么?那位年輕的臺灣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掌握祖國文字的,學生是如何用心吸收知識的?體現了什么?讓學生準確把握重點詞語,理解“一筆一畫地寫,寫得很認真,也很吃力”,是由于臺灣“光復”時間短,很多教師“也是重新學習祖國文字的”。教師運用著不太熟練的國語,“一遍一遍地教”,孩子們使用不太熟練的國語“一遍一遍地讀”,很“嚴肅認真”,很“富有感情”,懷著每個字、每個音都來自胸腔“火熱的真摯的心”的決心,表達了對祖國無限忠誠與熱愛的情感。通過以上的教學手段,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還可以讓學生準確體會到字里行間的愛國之情,并以此來提升自我素養。
四、通過具體事例,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心理學家奧蘇泊爾在有意義的學習理論中指出:“有意義的學習是在一定的認知情境中開展的,而且能夠有效激活人的情感體驗。”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將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到教學過程中,利用具體事例,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分析、理論教導等多樣化教學方式,多元化地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清晰地理解語言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的關系。開展語文學習活動時,導入愛國主義內涵,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指導學生立足于愛黨的政治立場。小學語文教材中蘊藏許多愛國主義題材的教學內容,教師要有意識地借助這些教學素材,掌握教育的總體目標,把握愛國主義教育的各個層次,如在教學《東方明珠》這篇課文時,利用師生互動的教學活動,既可以直觀地體會到氣勢恢宏的東方明珠塔,也可以感受到祖國的快速發展,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對于這樣的名作,教師要詳細地解析,從基礎教育的目的出發,有機地融合愛國主義教育與教學內容,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
五、激活學生體驗,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
文學作品是作者情感的結晶,語文教學是情感的傳遞與培育。情感是內心的體驗活動,是行為的導向。愛國主義教育是情感教育的形式與內容之一,必須以“動情”為基礎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一旦被激起,就會強化學生的道德認知,健全學生的道德行為。教學中通過對學生情感體驗的不斷激發與強化,促進他們愛國主義情感的迸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富有感情地給學生講解,描述一些具體事例來啟發學生,以激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如在教學命題作文“指南針”時,就在課堂上給學生展示一個真實的指南針。同時,給學生講述指南針的作用,引導學生聯想指南針在航天、航海、山野、森林作業中的作用。接著,教師提出“你們知道指南針是那個國家最早發明的?”這樣問題,可以激發學生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崇敬。這樣就很自然地加深了學生的內心體驗,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強化愛國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
斯金納強化學習理論告訴我們,對良好行為的積極強化可以增加其重復出現的可能性。小學語文教學內容集工具性、知識性、人文性與一體,是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最佳素材。隨著時代的發展,語文教學意義也進一步得到拓展。是人際交流的工具,是創新思維的載體,有利于人進一步地認知世界。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對小學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人格的豐盈、社會責任感地培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在教學中不斷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不難發現,無數愛國志士、英雄人物、民主戰士層出不窮,他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曲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篇章,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在教學中開展自主討論交流,集體合作探究。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去體會人物的高尚情操,讓學生從中受到精神的感染,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這樣,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了道德觀與榮辱觀等思想方面的教育,從而讓愛國主義教育得到強化,人格得到完善,素養得到提高,境界得到提升。
綜上所述,愛國主義教育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愛國主義教育要從小抓起。一個人的思想和覺悟、情感與意念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通過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為了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教師應該在語文教學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切實把小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信念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陳新能.小學語文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的滲透[J].中外交流,2018,(50).
[2]唐娉婷.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融入愛國主義[J].劍南文學,2013,(05).
[3]唐保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小學教研版),2010,26(8).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