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穎
[摘 要]高考是學生前途命運的轉折點。高考復習策略制定得好壞直接影響高三復習效果。高三教師要為學生負責,科學合理地制定復習策略。歷史學科一直以來是文綜三科中最難拿分的學科,教師要根據學情合理制定復習策略,即明確時空定位,梳理主干知識,突出階段特征,注重歷史比較,注意多版本教材的相互融合,還要培養學生正確的解題方法,提高解題效率。
[關鍵詞]高三;歷史;復習;策略
一、緊跟高考命題方向
課標、考綱和高考真題是我們緊跟高考的主要依據。課標是高考的根本依據,也是研究教學的依據。考綱是高考的直接依據,也是研究命題范圍的依據,教師要想緊跟導向,就必須用心研究思考,把考綱的思想帶入高考復習。高考具有穩定性和延續性,所以,高考試卷就是我們需要研究的重點。試題可以參考最早進行全國新課改地區的試題以及全國卷Ⅰ、Ⅱ、Ⅲ。
二、以學情為出發點,制定明確的復習策略
1.明確時空定位
歷史具有時序性。學習歷史首先要掌握的便是時間,脫離開時間學歷史是不正確的,因為很多問題的解決都需要以時間為前提。例如,中國古代史是從遠古時代到1840年,近代史是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1840年~1949年),現代史是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始至今。又如,世界近代史的開端是1500年地理大發現(新航路開辟)等。所以,高三歷史備考復習首先要做好時空定位。
歷史學習對時間的要求非常高,而歷史時間的記憶又是學習歷史的難點之一。通常我們記憶歷史事件的時間可以利用時間軸。時間軸是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把一些歷史事件串聯起來,再以一條線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制作時間軸,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和應用知識時快速找到某一點在整個時間軸上的坐標位置,強化學生的歷史時空概念。
2.梳理主干知識
梳理歷史主干知識是一輪復習中最常用的方法。通過對歷史基礎知識進行全面細致的梳理,構建歷史知識基本框架,使之從散亂無序到框架化、體系化,更方便學生理解和記憶。高考復習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通過整合歷史基礎知識,把零散的知識有機地串聯起來,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高考一輪復習的主要任務是抓“點”和串“線”。抓點就是抓基本考點,并把這些知識點進行梳理之后再串成一條或幾條線,通俗點說就是把存在聯系的事件放在一起構成知識線索。例如,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確立于秦朝,它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考察和選拔官吏制度及法律制度,如果按照發展演變的歷史進程來串線,君主專制的演變包括秦朝的三公九卿、漢代的內外朝制度、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北宋的二府三司制、元朝的一省制(中書?。?、明朝的廢丞相設內閣、清朝的設軍機處。因此,高三復習要把“鋪面”“知網”“強基”和“提能”作為主要任務。
3.突出階段特征
歷史階段特征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不同時期和不同階段的特征,表現在政治、經濟、思想和外交等領域。我們可以把中國歷史整合成幾個歷史階段: (1)農耕文明積淀和形成、發展和繁榮及衰落和轉型——1840年以前;(2) 工業文明沖擊下中國的變革與轉型——19世紀中期;(3)近代中國的覺醒與探索——1895~1919年;(4)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中國——1919~1949年;(5)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夕的中國——1949~1978年;(6)改革開放新時期的中國——1978年至今。
4.注重歷史比較
歷史學科是邏輯思維很強的學科,學習歷史可以運用概括、比較、考證等基本方法,而其中對歷史事件進行比較是高考考查的重點之一。歷史比較一般分為縱向和橫向比較??v向發展主要是指人類社會從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演變的歷史發展趨勢,它主要表現為從時間推進的角度來展現歷史事件發展過程及關系。如把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與近代政治民主相比較,把古希臘民主政治與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相比較,把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建設與改革開放后的建設相比較等。橫向聯系是通過空間角度,將同一時期不同地區發生的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尋找他們之間的異同點。例如中西對比:把古希臘和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相比較;把西方工業文明和中國明清時期相比較;把蘇俄的新經濟政策、美國的羅斯福新政和中國的改革開放相比較等。通過縱向和橫向比較歷史事件,尋找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與差異,這樣有助于學生建構立體的知識體系,更深刻地理解歷史事件在歷史運動中的性質、地位和作用。
5.注意多版本教材的相互融合
目前,全國的高中歷史教材有好幾個版本。現在我們使用的岳麓版教材與以前的人教版教材存在很多差異,單獨使用某一版本教材僅僅能滿足高中歷史常規教學的需要,但遠遠滿足不了高考的要求。新版教科書采用了新的史觀、新的體例,增加了許多新知識,但由于各版本的歷史教材是在重新整合課標基本內容的基礎上由編者按照自己對課標的理解來編寫的,所以,各版本的教材會存在差異。在高三歷史復習過程中,教師應把幾種版本的教材進行對比,發掘他們之間的共同點和區別,并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比較哪個版本的表述更合理、更符合高考的要求。
三、培養學生正確的解題方法
1.基本解題方法
高考歷史試題主要有兩部分,即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只有掌握這兩類題的基本解題方法,才能決勝高考。高考選擇題有很多類型,每種類型都有自己的解題方法。例如,我們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就是分析選項表述,如果選項中帶有絕對性詞語(一切、任何、所有、都、最、徹底、杜絕、消除、根除等)或表述的試題在近幾年高考中也有出現,就要對選項中說法過于絕對的詞語進行分析,看它是否符合史實或者材料信息。一般情況下,帶有表述過于絕對詞語的選項都是錯誤的,但解題時也要結合相關語境進行分析。突破歷史選擇題還要注意四個方面,一是時空定位,二是因果定位,三是概念定位,四是性質定位。對材料型綜合題非選擇題的解題方法一般分為四個步驟:審清設問,帶著問題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擴展答題角度并合理推斷,答題時要段落化、要點化和序號化。
2.掌握答題術語
現在高考評卷時,文字表述的關鍵詞用得準不準,也決定了學生歷史成績的高低。每個學科都有自己學科專用的術語,只有準確掌握歷史學科的專業術語,才能更好地應對高考。歷史學科的標簽語言有“批判繼承與創新”“民主與法治”“工業化與城市化”“全球化與多極化”“農耕文明”“工業文明”等。
3.培養核心素養
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高考答題時經常運用的方法之一。唯物史觀的內容包括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等。同時,答題時還應注意運用文明史觀、近代史觀、全球史觀、社會史觀等,以便多角度理解歷史。
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的本質體現和價值追求。家國情懷的培養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建設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識。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索中國歷史必備的人文精神追求,體現了國家發展、富強和人民生活幸福的情感,也體現了對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一輪復習較多存在“教學內容偏重知識梳理,缺乏必要的拓展與深挖”“能力訓練不夠系統,缺乏整體性、有效性”等問題。要打破教材現有模塊和單元限制,以多元史觀統領復習內容,將每一個考點細化復習到位,還要按照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把點、線、面結合起來,形成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寬領域的學習。二輪復習的目標是整合歷史基礎知識,把零散的歷史知識按一定的要求串聯起來,突出主干知識,構建知識體系,同時,達到培養靈活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要把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知識有機融合,構建全面細致的知識體系,這樣才能在復習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方法比知識更重要。讓我們保有恒心、下定決心、持有耐心、堅定信心,引導學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
參考文獻:
[1]姜鋼.高考“一體四翼”是什么[N].中國教育報,2016-10-11.
[2]陳湘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及應對策略[J].中學歷史教學園地,2019,(19).
[3]趙興良.人類社會的縱向發展與橫向發展——對馬克思發現的人類歷史發展規律[J].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003,(07).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