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薇
[摘 要]在課程建設的過程中,幼兒園越來越重視種植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師開發利用種植資源,不僅可以轉變課程觀,而且可以提高課程設計與實施能力。但在種植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存在資源開發與兒童經驗發展脫節的現象,出現活動形式化、設計單一、幼兒參與性不高、發展效果不明顯等問題。本文基于種植活動實踐,提出資源開發與幼兒經驗發展的“共生觀”,以及“共生觀”理念下的幼兒園種植活動設計與實施策略,目的在于通過挖掘各種資源的獨特價值,設計形式多樣的種植活動,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資源;經驗;種植活動
一、樹立資源開發與兒童經驗發展的“共生觀”
“共生”概念最早由德國生物學家安通·德貝里提出,是指不同種屬的生物根據某類物質聯系而一起生活的狀態,且充分利用雙方特性逐漸形成內在聯系的一種現象。基于“共生”概念和我園多年的種植活動實踐,筆者提出資源開發與兒童經驗發展的“共生觀”,即資源開發與兒童經驗發展是相互依存、共同繁榮的關系,資源開發要基于兒童的經驗,兒童經驗發展是資源開發的目的,同時,又促進資源開發的深度和資源的有效利用。
《江蘇省幼兒園課程游戲化項目實施要求》中指出:要從幼兒園課程目標出發,結合課程內容,挖掘和利用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筆者認為,資源開發與兒童經驗發展“共生觀”在當下具有重要的價值。首先,轉變了教師的資源觀念,提高了資源開發和利用能力。其次,關注幼兒經驗,促進了兒童的全面發展,也為當下的幼兒園種植課程建設指明了方向。
二、“共生觀”理念下幼兒園種植活動設計與實施的策略
1.開發種植資源應指向經驗發展
(1)多維度盤點種植資源
種植資源開發的第一步就是盤點,細數家珍:種植資源有哪些呢?從園內、園外兩個維度盤點,有機整合社區、家長等多方面的種植資源。教師、幼兒、家長都是種植資源開發的對象。
我園組織教師現場觀察和統計園內現有的種植資源。在統計園內現有的植物種類和數量的過程中,讓幼兒參與其中,如一起調查統計園內的樹木資源,繪制樹木地圖。最為細致的工作是盤點園內已經開展的種植活動,包括種植的年齡段、種植播種的時間、種植的方法、遇到的困難、最后的收獲情況和開展的相關延伸活動等。
我們還注重園外種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這些種植資源離學校比較近,是幼兒步行可以到達的地方。我們以幼兒園為中心,盤點了1.5公里內的種植資源,不僅進一步豐富了我園的種植資源,還利用這些資源讓幼兒感知到種植活動與人們生活和生產的關系。
(2)多層次審議種植資源
種植資源開發的第二步就是分析,全面診斷種植資源的價值。我園建立了園級、年級、班級三層審議機制,審議內容有對種植資源本身的價值審議,也有對兒童經驗發展的審議,我們試圖將園級領導、園內教師、幼兒、家長都納入到種植資源的審議活動中來。
①園級審議。我們組織園內教師首先對接《3--6歲兒童發展指南》,從幼兒可親歷的事情和可發展的經驗兩個緯度深入分析種植資源的價值,再依據幼兒經驗發展的可能性、種植資源使用的便捷性、種植資源的典型性以及與種植課程目標的貼合性,篩選出優先開發和利用的種植資源。同時,我們也對園所教師進行了農耕常識培訓,梳理了種植清單指南表,詳細列舉了江南地帶果蔬農作物的播種時間、收獲時間、種植注意事項等,為教師開展種植活動提供指導。
②年級組審議。年級組審議從幼兒年齡特點和經驗發展連續性的角度制定出三個年齡段的種植活動計劃單。同時,重點研討圍繞同一種植資源三個年齡段的種植活動如何開展。通過研討,我們認為當圍繞單一資源開展種植活動時,三個年齡段的目標設置是由淺到深的,應該圍繞不同的探究點展開,既要注意經驗的縱向連接,又要避免經驗的重復和缺失。
③班級審議。班級教師從幼兒的已有經驗和興趣需要出發,通過投放《種植意向表》,引導幼兒參與“我想種什么”等活動,與幼兒一起討論決定“種什么”。最終根據投票結果,篩選出既符合幼兒興趣與年齡特點,又具有經驗發展可能性的活動。
2.設計種植活動應基于資源價值
(1)關注資源價值,多重開發
每一種種植資源都有其獨特的價值,我們根據每一個年齡段幼兒的能力水平和發展需要,圍繞同一資源進行多重開發,既使同一資源能為全部幼兒所用,又能貼合不同年齡段幼兒經驗發展的需求。
例如,我們園內有一片石榴園,里面有57棵石榴樹。面對這么豐富的石榴資源,我們在三個年齡段的幼兒中同時開展了活動。小班組開展《好吃好玩的石榴》活動,重點認識石榴的外形特征,嘗試剝石榴,探究石榴的內部結構,品嘗石榴的味道。同時,結合區域活動,開展石榴樹拓印、石榴泥塑等活動。中班組開展《石榴美食分享》活動,重點探索用不同的方法采摘石榴,使用不同工具剝石榴、制作石榴美食。大班組開展《石榴王大比拼》活動,先分配全園石榴的采摘計劃,再稱石榴的產量,最后評選出石榴王。
2.融入一日生活,延伸拓展
在圍繞某一種植資源開展活動的時候,我們還有意識地融入其他自然資源、家長資源、社區資源,將種植活動延伸到幼兒的一日生活、區域活動和幼兒的游戲中。
例如,石榴樹開花了,帶領孩子們到石榴園里散步,聞一聞石榴樹的花朵,數一數花瓣的數量,然后在班級的美工區投放各種材料,讓幼兒描繪和制作石榴樹的花朵。石榴花謝了,帶領孩子們去撿石榴花托和花瓣,用石榴花瓣制作香包、拓印,學習封閉式數數,將石榴花托黏在樹枝用來裝飾教室。
3.立足幼兒經驗,優化設計
通過種植活動,不僅能讓幼兒獲得播種的經驗,還能促進幼兒科學、社會、語言等多方面的經驗發展。在設計種植活動時,我們有意識地對照《指南》中幼兒發展的關鍵經驗,挖掘種植活動中經驗發展的可能性,不斷優化設計,讓種植活動接近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從而發揮更大的教育價值。
例如,春雨過后,幼兒園的竹林里長出了竹筍,竹筍有多高?怎樣收獲竹筍?竹筍的產量有多少?我們把一系列問題留給孩子,由孩子測量高度,點數個數,比較長度粗細,稱重產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和積累數學經驗,如數數、統計、比較、稱重等。
2.實施種植活動應融合資源與兒童經驗發展
(1)注重體驗——快樂的種植活動
種植活動的原則是“在做中學”,讓幼兒在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中感受勞動的樂趣和植物成長的奇妙。因此,我園的種植活動貫徹“全收獲”理念,讓幼兒參與種植活動的所有環節,包括種植前的準備、種植環節、植物管理和收獲環節。
例如,水植園里的茭白成熟了,是讓孩子們收獲還是保育員收獲呢?教師在確保收獲環節的安全性后,決定讓孩子們穿上連體皮褲,分組下池塘去收獲茭白。剛開始孩子們小心翼翼地行走在池塘里,感受著池塘里泥土的質地,后來慢慢體會到在水中勞動的樂趣。兩個小朋友一起合作,用力把茭白從泥土中拔除,當他們拿著茭白爬上岸時,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
(2)家長參與——多元的種植活動
在種植活動中,我們有意識地邀請家長參與,通過親子采摘、家園開放日等活動,讓家長理解種植活動背后蘊含的教育價值。同時,將種植活動向家園延伸,讓家長帶孩子體驗種植、采摘等活動。
例如,幼兒園里的梨子成熟了,可是孩子們在放暑假怎么辦呢?于是教師設計了親子采摘活動,讓家長帶領孩子一起返校采摘梨子?;顒赢斕?,家長和孩子一起在梨園里采摘、稱重,并且用梨子做成甘甜可口的梨汁。
(3)把握契機——生動的種植活動
在開展種植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把握種植活動中的偶發事件,判斷其中蘊含的教育價值,根據幼兒的興趣和經驗生成新的種植活動,推動活動深入持續地開展。
例如,在植樹節活動開展之前,園內決定替換一些石榴樹。教師帶領幼兒給石榴體檢,篩選出要被替換的石榴樹。同時,讓幼兒投票統計想要種植的石榴樹品種,并且自己聯系賣家。在一系列生動的活動中,幼兒的種植經驗、社會交往經驗得到發展。
(4)經驗發展——生長的種植活動
杜威說:“教育是在經驗中、由于經驗和為著經驗的一種發展過程?!痹趯嵤┓N植活動時,我們細致觀察,收集幼兒種植活動的第一手資料,如照片、視頻等。收集活動過程的資料,就是追蹤幼兒經驗的發展,也是評價幼兒經驗發展的依據。
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幼兒園種植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要以幼兒為本,關注幼兒的經驗,挖掘和利用“活教材”中的教育價值,讓幼兒與資源充分互動,不斷發展新經驗。我園將繼續秉持資源開發與兒童經驗發展的“共生觀”理念,設計和實施種植活動,使我園的種植活動更加豐富,更適宜幼兒的成長。
參考文獻: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約翰·杜威.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