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其中對于女性的活動描寫占據著很大的篇幅,可謂是《詩經》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文以解讀《詩經》為基礎,主要研究了《詩經》中女性意識覺醒的具體表現,從女性社會地位的下降、婚慶風俗的陋習以及頻繁的戰爭對人口的影響探析了女性意識覺醒的根源。此外,本文還研究了《詩經》對后世女性的影響。由《詩經》出發來研究女性意識,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后世以及當代女性對其文化和內涵的繼承和發展的趨勢。其對當代女性來說也具有一定的啟發價值。
關鍵詞:女性意識 覺醒 獨立 社會性
《詩經》就像彼岸花,即使無法觸及,也能夠一直令人深思,從而獲得啟發。憑借古代遺存的歷史痕跡,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歷史的心跳,從而走進悠遠而神秘的歷史空間。這些詩歌生動形象地表達了當時女性的思想,展示了當時女性的特有形象。利用這些形象和思想,我們便可以去探尋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一、《詩經》中女性意識的覺醒
1.勇于反抗,自立自強
《詩經》中的女性對婚姻有著清晰的認知,若遭背棄,她們就勇于反抗和批判。尤其是以《衛風·氓》為主的棄婦詩,雖然棄婦對丈夫的哀怨顯示出女性處于不利的社會地位,但也從側面反映了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表達了她們堅強的性格和反抗的精神。詩中,棄婦的哀傷里充滿了悔恨。她在婚后任勞任怨、勤勤懇懇,但丈夫卻背叛了她,她既恨“二三其德”的丈夫,同時也為自己當初嫁給他的決定感到后悔,并且在“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a的慨嘆里,完整清晰地認識到了男女在愛情地位上的不平等。這種情況在《王風·中谷有蓷》中也得到了具體的表現,表達了主人公“遇人之不淑矣”b的哀怨與不滿。
2.自由平等,渴望尊重
《鄭風·褰裳》中寫道:“子不我思,豈無他人?”女子主動與男子發起交談,并用了戲謔的口吻,在當時可謂十分大膽。但是女主人公并沒有去哀求男性,而是想要用一種平等的地位和男子進行對話,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她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和她的獨立,也看出了當時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3.追求愛情,獲得幸福
古代婚姻都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來確定雙方的關系,所以當時女性追求愛情的道路可謂十分坎坷,但是也有女性勇于反抗這種封建制度。如《周南·葛覃》中,女子先對自己的婚禮進行籌備,再告知父母。《鄘風·柏舟》中,女子不愿聽命于父母的安排,一定要嫁給自己中意的人。《王風·大車》中,女子以“谷則異室,死則同穴”c的誓言表達自己的決心。
從這些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女子在選擇婚姻的時候態度十分堅決,沒有一絲的退縮,她們聽從自己內心的意愿正是女性自主的體現。
二、《詩經》中女性意識覺醒的根源
1.女性社會地位的下降——男尊女卑
女性社會地位的下降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由母權社會逐漸過渡到父權社會才形成的,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女性從一開始享有崇高的地位,到后來成為男人的附庸。《詩經》時代,隨著宗法制的確立,男性的社會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他們在家庭和社會上擁有了更高的地位和權力。而女性常常處于弱勢與低下的地位,一旦犯錯,就面臨被丈夫拋棄的可能。在此情況下,男子拋棄自己的妻子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婦者,服也。”d當時的女性最重要的事就是服從,這就讓她們產生了不滿的情緒。于是,這些女子就想要寫詩來抒發自己的不滿和怨恨,試圖同這個不公平的社會進行抗爭。如《邶風·日月》:“日居月諸,照臨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胡能有定?寧不我顧。日居月諸,下土是冒。”e
2.《詩經》時代婚慶風俗的陋習
《詩經》中提到的陋習有很多,其中一種在當時叫作媵婚制,即一名男子娶一名女子為妻時,會有多名陪嫁之女給他做妾,而這些陪嫁之女就叫“媵”。《儀禮·土昏禮》說:“媵,送也,謂女從者也。”媵婚制本質上是在確保男子以往享有的群婚權利,但這種婚姻制度卻剝奪了女子本該享有的權利。媵婚制的叫法只是對于男權的巧妙偽裝與修飾,而這些媵者一旦進入貴族的府邸,一般都會淪為奴隸,她們不得不去服勞役,或者受到男主人的壓迫。《魏風·葛屨》一詩就表達了當時社會中丫鬟凄苦的生活情景:“糾糾葛屨,可以履霜?摻摻女手,可以縫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f
3.頻繁的戰爭對社會人口的影響
戰爭對人口結構的影響,也造成了女性意識的覺醒。當時諸侯混戰,連年的戰役使得男女比例嚴重失衡,這便使得一個男性要承擔更多對于女性的責任和壓力,也導致了女性的地位越來越低,使她們不再擁有原來的地位。此外,頻繁的戰爭讓一些本來過著富裕生活的女子直接淪為階下囚。處在這種社會之下,女性的自我意識便會一步步被激發出來,最終實現自我意識的覺醒。
三、《詩經》中女性意識的覺醒對后世的影響
1.對后世文學作品的影響
《西廂記》對于女性進行描述的時候,便可以看到《詩經》的影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大多數女性的命運,但相國小姐崔鶯鶯便想要沖破這封建禮教。崔鶯鶯與張生一見鐘情,私訂終身。但他們的愛情始終無法得到承認,于是她勇于向封建禮教進行宣戰。這種行為無疑是對封建社會思想的沖擊,并且對于后世女性意識的覺醒也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2.對后世文化內涵的影響
《詩經》的出現也極大地影響了后世對女性的審美標準。在現在的社會中,女性化妝已經成為常態,大部分女性都會在自己的臉上打上粉底來顯示自己皮膚的白皙。不僅如此,更多的女性還希望自己手指修長、牙齒整潔等。事實上,這種審美取向源自《詩經》。
《詩經》中有很多詩句來刻畫人們以白為美的審美標準,而《碩人》則詳細描寫了美女的特征:“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g大致意思就是有纖長的手、白皙的皮膚、脖頸細長、牙齒潔白整齊,有美麗的眉毛,笑起來讓人著迷且目光動人。可見,《詩經》傳達出人們對美女的審美取向。而這一傳統的審美取向,也深深地影響了后世的審美理念。例如《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的“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h,《美女篇》的“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i等。
合上《詩經》,腦海中依然浮現著一幕幕歷史的畫面。在歷史的長河中,《詩經》無疑擁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承載著悠久的中華文明與歷史,其中包含著女性意識的覺醒,對后世的文學創作和文化內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承載的精神內涵將會一直被世人所發揚和傳承下去。
abeg 〔宋〕朱熹:《詩經集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版,第26—27頁,第31頁,第12—13頁,第25—26頁。
c 周振甫:《詩經譯注》,中華書局2013版,第104—105頁。
d 《女四書》之《女戒》:“婦者,服也。”
f 李山解讀:《詩經》,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版,第150—151頁。
h 彭定求等:《全唐詩(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169頁。
i 吳小如等:《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版,第261—263頁。
參考文獻:
[1] 向葉平.論《詩經》中“男尊女卑”的女性觀[J].池州師專學報,2003(6).
[2] 何軍新.人類婚姻的起源及其歷史發展[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8(6).
[3] 霍小芳.從《詩經》棄婦詩中淺析其時代背景[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4).
[4] 劉海燕.解讀《詩經》中的女性意識[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5).
作 者: 李澤飛,湖南科技大學市場營銷專業在讀本科生。
編 輯:趙斌 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