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梅
感恩作為一種良好的美德,是一種重要的修養。《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幼兒應“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因此,幼兒教育應積極實施感恩教育。感恩教育的出發點就是讓幼兒學會感恩。幼兒的本質是天真、善良、純潔的,他們對真、善、美有著本能的向往和追求。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期是幼兒性格、品德、良好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新時代視野下的幼兒教育工作者要努力為學前兒童構建相互關愛、懂得感恩的教育環境氛圍,并輔之以恰當有效、科學合理的教育方式,探究多種多樣的教學策略,以促進幼兒的健康快樂成長。
家庭與幼兒園必須密切聯系,通力合作,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幼兒教育的效率。家庭是幼兒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家庭應該是培養幼兒感恩意識的第一平臺。但是,當下大部分家長認為幼兒的感恩之心到了一定階段會自然形成,還有部分家長認為幼兒的感恩教育應該是幼兒園教育的任務,等等。對于這樣的片面認識,教師應努力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幼兒教育觀,激發家長的感恩教育意識,利用多樣化的路徑向家長廣泛宣傳感恩教育的相關內容。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家長園地、幼兒園班級微信群或班級QQ群向家長宣傳幼兒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向家長發放關于如何引導幼兒自覺、自主學會感恩的宣傳單,還可以適時、適度地與家長交流探討感恩教育的最佳策略,引導家長及時記錄下幼兒的感恩故事、感恩行為等。其次,教師可以經常開展以“感恩教育”為主題的相關教育活動,邀請家長來到幼兒園與幼兒共同開展與主題相關的親子游戲。最后,教師可以鼓勵家長多在家庭中開展“給予教育”“致謝教育”等家庭活動。家長的言行舉止會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當幼兒接受他人給予的禮物或接受他人的幫助時,家長應及時引導、點撥、提醒幼兒主動對別人說聲“謝謝”。當幼兒表現出關愛行為時,家長也應毫不吝惜地對幼兒表示謝意,讓感謝成為幼兒的一種習慣。幼兒天性喜歡模仿,當家長關愛幼兒、對他人的幫助常懷感激之情時,會對幼兒產生一種強烈的暗示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幼兒的感恩意識。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當幼兒具備了一定的自理能力之后,家長與幼兒之間就應自覺地形成一種“互助式”的關系,讓幼兒能自覺地理解、體驗、感悟到幫助他人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家長還應讓幼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家長可以讓幼兒為自己倒杯水,為自己捶捶背等,并適時地激勵、贊揚、感謝幼兒,讓幼兒理解、體驗、感悟到給予的快樂和幸福。
教師應力求通過幼兒園開展的主題性教育活動,讓幼兒學會感恩,將感恩教育真正融入幼兒的生活中。幼兒感恩教育不能僅靠教師單方面的硬性灌輸,而是應該滲透到幼兒園開展的系列性主題教育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以產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一)營造濃郁的氛圍,萌發幼兒的感恩意識
幼兒園應著力營造濃郁的感恩教育環境氛圍,努力萌發幼兒的感恩意識。例如,幼兒園可以利用園內的走廊或某一特定區域構建以“感恩”為主題的主題墻,在主題墻上張貼感恩主題的相關內容,如愛祖國、愛家鄉、愛勞動、愛人民、愛父母、愛長輩、愛老師等主題圖片,讓幼兒沉浸在感恩的氛圍中,從而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感恩意識。
(二)利用傳統節日,激發幼兒的感恩意識
我國傳統節日中涉及很多感恩教育的因素。幼兒園可以引導幼兒開展“回報親情”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動,讓幼兒在生活中多與家長溝通和交流,讓幼兒感受親情的溫馨,讓幼兒深刻理解、體驗、感悟親情,從而幫助幼兒形成孝敬長輩、自立自強的優秀品質,真正激發幼兒的感恩之心。
首先,幼兒園可以通過生動的故事、形象的畫面等方式,觸發幼兒回憶親情時刻。幼兒園還可以發放“回報親情”的倡議書,通過幼兒園的廣播臺宣傳回報親情的典型事跡,號召所有幼兒學習。其次,幼兒園可以讓幼兒采訪父母,幼兒們詢問父母自己是怎樣降臨到這個世界上的,與父母共同翻看自己的成長相冊,讓幼兒真切地感受到父母對自己深切、偉大的愛。再次,幼兒園可以引導幼兒親身感受父母工作的艱辛,讓幼兒在恰當的時間陪父母去上班或讓幼兒觀察父母在生活中操勞的場景,培養幼兒的感恩之心。最后,幼兒園可以開展真情感恩活動,引導幼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實際行動回報父母對自己的愛。例如,在“三八婦女節”來臨之際,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對媽媽說一句感激的話、幫助媽媽做一次家務、送給媽媽一份禮物等,還可以讓幼兒學習制作感恩卡片或感恩活動相冊,等等。
(三)讓幼兒通過“移情”,萌發感恩之心
教師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善于觀察幼兒,并運用“移情”教育的方法讓幼兒主動萌發感恩之心。教師應力求讓幼兒學會感受他人的情緒,讓幼兒盡量控制消極行為,多分享積極行為,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感恩意識。例如,當教師發現有些調皮的幼兒在幼兒園走道上行走時會不自覺地用小手折斷小樹葉或小樹枝時,此時教師應輕輕地撫摸幼兒的頭說:“你把小樹妹妹的辮子弄沒了,還把她的手臂掰斷了,她可難受了!”通過這樣的教育方式,引導幼兒感受小樹的痛苦,讓幼兒與小樹產生共情,從而讓幼兒擁有一顆“愛心”。
(四)日常生活中,培養幼兒的感恩之心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原本都懷有一顆感恩之心,只是由于生活環境的不同變化,導致人的行為也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幼兒時期是幼兒個性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幼兒園作為幼兒生活的重要場所,教師應重視利用幼兒的日常生活開展幼兒感恩教育,讓幼兒從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培養幼兒的感恩意識。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去觀察環衛工人清理水道的工作場景,有的幼兒用手捏著鼻子說:“叔叔,這兒這么臟,你不嫌臭嗎?”環衛叔叔告訴這位小朋友:“如果我們不將這些生活垃圾及時運走,它們就會像小山一樣越積越多,不僅會堵塞交通,還會造成環境污染。”小朋友被這位叔叔感動了,于是誠懇地對叔叔說:“叔叔,您辛苦了!我們給您點贊!”教師應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場景,對幼兒實施感恩教育,培養幼兒的感恩之心。
社區資源豐富多彩,既涉及社區的人力資源,又涉及社區的物力資源,還涉及社區的財力資源,是實施幼兒感恩教育的重要資源之一。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走出幼兒園,走進社區,走進大自然,讓幼兒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萌發感恩之心。社區資源是實施幼兒感恩教育的一片沃土,教師應充分利用社區這一獨特的資源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參觀國家4A級旅游景區江蘇如皋的水繪園、如皋龍游湖風景區等,以激發幼兒對家鄉如皋的熱愛之情。教師還可以帶領幼兒參觀如皋紅十四軍紀念館,以激發幼兒的愛國情懷。教師要通過利用與開發社區資源,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感恩意識,讓幼兒始終懷揣一顆感恩之心。
綜上所述,教師應通過家園合作和幼兒園開展的系列性主題教育活動,帶領幼兒走入社區,真正實現家庭、幼兒園、社區三大領域的相互結合,對幼兒實施感恩教育,讓幼兒懷揣一顆感恩之心,促使幼兒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吳窯鎮吳窯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