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陶行知“六大解放”教育思想對我們的教育事業,特別是學前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六大解放”思想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內容,本文將深入探討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的教育理論,分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當代學前教育的現實指導意義,在實踐中為幼兒生活教育引路。
(一)解放幼兒的頭腦
解放幼兒的頭腦,指的是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獲得知識和發展。這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到的“要帶領幼兒通過動手、動腦來認識世界、探索事物”的本質不謀而合。
(二)解放幼兒的雙手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讓幼兒在動手實踐中獲得對事物的認識。”《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也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幼兒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給幼兒提供一些直接感知、實際操作的機會,讓幼兒在動手中認識世界、感受世界,讓幼兒通過動手驗證生活中的假設,從而讓幼兒對所接觸的世界產生自己獨特的理解。
(三)解放幼兒的眼睛
眼睛是幼兒發現美的渠道。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化的教學課程,帶領幼兒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解放幼兒的眼睛,讓幼兒在大自然中感受、發現、尋找、創造美,提升幼兒的觀察能力。
(四)解放幼兒的嘴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要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幼兒的嘴巴,讓幼兒敢說、善說,敢于與人交流,敢于提問、善于提問。”教師作為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要鼓勵幼兒自由提問、自由表達,幫助幼兒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
(五)解放幼兒的空間
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解放空間”,不僅僅是指解放物理上的空間,還是指解放心靈上的空間。在解放幼兒的物理空間上,不能讓幼兒的學習僅僅限制于幼兒園,還要引導幼兒在社會中、在家庭中學習。在心靈上,教師要給予幼兒心靈的空間,給予幼兒自由想象的空間、思維空間和觀察空間等,尊重幼兒的想法。
(六)解放幼兒的時間
大多時候,我們都是按照一日活動計劃來安排幼兒的教育教學活動。但是,幼兒園的課程具有生成性,我們需要解放幼兒的時間,合理地、靈活地安排幼兒的時間,滿足幼兒的彈性需求。
(一)有利于在生活中提高幼兒的學習能力
幼兒的潛能是無限的,學習能力也是無限的。生活教育隱藏在幼兒一日生活的點滴之中。而教師則需要根據幼兒的實際需求去“解放”幼兒。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在植物角種植豆芽,并鼓勵幼兒每天觀察豆芽的生長情況,同時引導幼兒以不同的方式測量、記錄并用語言描述豆芽的生長情況。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認知特點和興趣需求,增強活動的娛樂性和趣味性,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在活動中徹底解放幼兒的天性,讓幼兒在生活化的教育活動中提高學習能力和觀察能力。
(二)有利于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建構主義學派的心理學家認為,幼兒的發展建立在原有的知識經驗上,因此要想讓幼兒學習新的知識,必須先激活幼兒原有的知識體系,在幼兒原有的經驗基礎上進行教學,從而鍛煉幼兒主動學習和樂于探索的能力。陶行知先生也強調:“要發揮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尊重幼兒的主動性,給予幼兒學習的權利。”例如,在幼兒園的建構活動中,教師在建構活動開始之前,需要先激活幼兒的已有經驗,引導幼兒想一想之前常用的搭建方法,在此基礎上延伸出新的搭建方法。在搭建的過程中,教師不應把觀察重點放在幼兒是否能搭建成功這一結果上,而是要觀察幼兒是否善于思考、敢于創新。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反問的方式,解放幼兒的頭腦,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提供給幼兒解決問題的方向,讓幼兒的思維在教師“解放”思想的引導下迸發。
(一)拓寬幼兒的學習渠道,解放幼兒的學習空間
“解放幼兒的空間”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觀,他強調教育不僅僅存在于校園中,還應存在于生活中,通過生活教育幼兒。因此,幼兒的課程兒童創建應立足于社會生活、自然現象、當地風俗習慣和從經驗中汲取的人類情感。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栽培植物和飼養動物,讓幼兒通過親身體驗培養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了解動植物的外形特征、生存條件以及生長變化等,引導幼兒走進動植物的生命活動過程,真正感受生命的存在、了解生命、發現生命的脆弱,讓幼兒懂得尊重和珍惜生命。
例如,在一次午睡后,孩子們都很著急地跑來告訴我,飼養角里的兩條小魚死了一條,他們都非常傷心,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于是,我利用餐前時間開展了“保護自己、珍愛生命”的交流活動,孩子們熱火朝天地討論著,最終一致決定選一個地方將死去的小魚埋起來。接著我引導幼兒討論“生命只有一次,我們應該如何保護自己、珍愛生命”。教師通過案例分享、小組討論等多種方式,讓幼兒懂得生命的寶貴,培養幼兒保護自己、愛護生命的意識。
(二)開闊幼兒的視野,鼓勵幼兒多思多做
動手操作和親身實踐是對幼兒來說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幼兒可以在實踐中獲得真正的知識,在做中學、在做中不斷創造,在實際的生活中學會觀察、學會發現、學會探索,最后嘗試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和滿足。因此,在保證安全的前提條件下,教師應盡可能地解放幼兒的雙手與大腦,激發幼兒無窮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例如,在建構活動中,教師利用積木搭建了一個復雜的模型,以此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參與搭建活動的興趣。孩子們看到模型后都十分好奇,紛紛想要嘗試。教師詢問幼兒:“大家想不想搭建出更多新奇有趣的建筑啊?”孩子們紛紛回應:“想!”于是教師組織幼兒分組合作搭建積木。陽陽問:“為什么我們要合作搭建積木?”教師表揚了陽陽的勤思好問并回答道:“如果小朋友們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分享出來,結合起來就可以搭出更多新奇的積木作品。”小朋友們紛紛點頭。于是,教師請幼兒分享他們自己搭建積木的創意和想法,并鼓勵他們結合多人的想法進行搭建。幼兒在明確了搭建目的后,開始有條不紊地一步步找尋積木開始搭建。在搭建過程中,孩子們相互討論交流,最終搭建出了令他們都非常滿意的作品。通過這樣的搭建活動,幼兒的創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傳遞信任的話筒,引導幼兒放聲表達
“說”不僅僅能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鍛煉幼兒的思維能力。我們要給予幼兒說話的權利、表達的機會,讓幼兒在與同伴的交流過程中鍛煉思維,學會合作。幼兒之間具有差異性,有的幼兒性格開朗、能說會道,有的幼兒害羞靦腆、沉默寡言,教師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幼兒,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學會尊重孩子,耐心傾聽。
例如,在一次趣味折紙活動中,平時不愛說話的然然主動分享了自己“折草莓”的方法:“大家好,我是然然,今天我要分享的是立體草莓的折法。請大家拿出一張紅色的方形彩紙,邊對邊、角對角折疊成長方形,畫出半個愛心,然后剪下來,一共要剪兩個愛心。”隨后然然反問道:“你們知道接下來怎么做嗎?”然然接著說:“接下來是將第一個愛心貼在底紙上,再在第一個愛心上貼第二個愛心,拼成草莓的形狀,最后用鉛筆在綠色紙上畫出草莓葉子的形狀,并用剪刀剪下來,粘在草莓上,用黑色的筆點許多小黑點,立體草莓就做好啦!”我非常驚訝然然竟然能把制作立體草莓的步驟說得那么完整、連貫。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把話語權給予了幼兒,不再是傳統課堂“教師講、幼兒聽”的師幼互動模式,而是“幼兒講、教師簡單指導”的模式。活動結束后,我給予了然然充分的肯定和支持,這增強了然然的自信心,同時也增強了然然的語言表達欲望。教師要樹立“解放”理念,只有“解放”幼兒,將話語權給予幼兒,以幼兒主導、教師引導的教學模式,鼓勵幼兒大膽表達,才能讓幼兒創造出無限的可能,挖掘出幼兒的潛能,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東部新城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