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青
美術欣賞教育是幼兒園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幼兒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社會性的發展及潛能的開發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但當前美術欣賞教育是幼兒園藝術教育的薄弱領域,存在著過于重視知識的灌輸和技能的培養,忽視幼兒審美情感的體驗及藝術智慧的發展等問題。本文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生活化的美術欣賞素材,運用多元的欣賞策略,多方面激發幼兒對藝術的感知力,豐富幼兒的審美體驗,拓展幼兒的藝術視野,啟迪幼兒的藝術智慧,讓幼兒在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幼兒園美育要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培養幼兒擁有美好、善良的心靈,懂得珍惜美好事物,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美、創造美,使幼兒快樂生活、健康成長。”美術欣賞教育是教師引導幼兒充分感受和體驗藝術作品、周圍自然環境以及生活中美的事物,豐富幼兒的審美感知、審美想象與審美情感,發展幼兒創美智慧的教育活動。本文將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針對幼兒園美術欣賞教育展開探討,以期在內容選擇、欣賞策略方面提供一些可參考的思路。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幼兒園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要既貼近幼兒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教師需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程度和理解水平,敏銳地捕捉幼兒生活中感興趣的美術欣賞題材,引發幼兒的審美情趣。同時教師還要引領幼兒接觸不同國家、不同時期、不同形式、不同流派的經典藝術作品,從而拓寬幼兒的審美視野,讓幼兒感受生活的美好和藝術的魅力。
(一)尋求貼近小班幼兒生活實踐的欣賞對象
3~4歲的幼兒認知水平較低,他們更喜歡形象簡單、色彩鮮艷、生活中較為熟悉且容易理解的事物。因此教師在為小班幼兒選擇欣賞內容時,要順應小班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興趣需求,選擇貼近幼兒生活實踐的欣賞對象。①日常生活中較為熟悉的物品,如牙刷、毛巾、杯子、糖果、玩具、服裝等;②民間藝術品,如布藝玩偶、花傘等;③周圍的自然美景,如石頭、貝殼、花、樹葉等。
(二)探尋能激發中班幼兒情感共鳴的欣賞內容
4~5歲幼兒視覺形象的感受力有所提高,他們首先感知的是欣賞的主體,其次會關注色彩和形態的審美特征。這個年齡段的幼兒處于認識個別對象和空間的初步階段,喜歡描述自然界或生活中能引起情感共鳴的、色彩豐富的作品或美的事物。因此教師在為中班幼兒選擇美術欣賞內容時,要順應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一些色彩鮮明并且能給幼兒身心帶來愉悅感受和體驗的作品或事物。①自然界中的山、水、花、草、鳥、魚等;②民間藝術作品,如窗花、青花瓷、京劇臉譜等;③中外藝術家的作品,如吳冠中的《筍林》、齊白石的《群蝦圖》、吳作人的《金魚》、喻繼高的《春江水暖》、凡·高的《星空》、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等。
(三)挖掘適宜大班幼兒審美認知的欣賞題材
5~6歲的幼兒隨著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的不斷豐富,認知水平有所提高,他們能更具體化、仔細地觀察美術作品,對一些有趣、夸張、想象力豐富的作品非常感興趣。康定斯基的《抒情詩》、馬蒂斯的《海洋動物》、蒙德里安的《紅黃藍構成》等作品都是由不同的點、線、面、色組合而成,它們給幼兒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藝術想象空間,符合幼兒無拘無束的思維特征,容易被幼兒喜歡和接受。幼兒積累了一些藝術欣賞經驗,對構圖、造型、色彩、材料和情感等美術要素具有一定的了解后,會把自己的生活經歷轉移到他們欣賞的作品中。幼兒可以從畫面的色調、角度和畫面所顯示的環境中理解畫家的思想情感。米勒的《拾穗者》、徐悲鴻的《奔馬》、修拉的《大碗島星期日的下午》等作品,能幫助幼兒積累藝術欣賞的經驗,開闊幼兒的眼界,增強幼兒對美的感知力。
教師開展美術欣賞活動時,要充分尊重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需求,拓展多種欣賞方式,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制作微電影、動畫等,為幼兒創設情景交融的藝術氛圍,從而充分調動幼兒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讓幼兒能全身心投入其中,促使幼兒獲得滋養心靈的藝術審美體驗,促進幼兒創美智慧的發展。
(一)音畫合璧,“藝”氣盎然
黑格爾在《美學》中指出:“音樂和繪畫具有密切的關系,繪畫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移到音樂的范疇。”音樂與美術雖然具有各自的表現形式,但當它們融為一體后,會產生互補的藝術效果,在欣賞教育中能為幼兒帶來視覺和聽覺的沖擊力。例如,在欣賞吳冠中的《春如線》時,為了讓幼兒充分感受作品中的春之氣息,教師可以先播放《春之聲圓舞曲》,當幼兒進入這美妙的音樂境界后,再以動畫的形式讓幼兒欣賞作品,讓幼兒在視覺和聽覺的共同感染下感受春天的氣息,帶領幼兒走進春天的美麗畫卷中。又如在欣賞馬蒂斯的剪紙作品《海底世界》時,教師可以播放《海底總動員》的音樂,讓幼兒在音樂聲中欣賞熱鬧、歡樂的海洋世界,模仿海底的各種生物,如彎彎曲曲的海草、美麗的珊瑚、稀奇古怪的大龍蝦、長舌頭的大怪魚……在幼兒欣賞的過程中,音樂能讓他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讓他們沉浸在欣賞美、創造美的氛圍之中。
(二)詩情畫意,“藝”味深長
古希臘詩人西蒙尼德斯曾說:“詩是無聲的畫,畫是無聲的詩”。與西方畫家的表現方式不同,我國歷代的畫家都愛詩畫相映,小到扇面、筆筒、竹刻,大到中堂、山水、花草,大多以詩點綴,讓人在欣賞畫作和書法之美的同時浮想聯翩。因此,教師可以借助一些膾炙人口的兒歌童謠或淺顯易學的唐詩幫助幼兒欣賞、領悟藝術之美。例如,在欣賞美術作品《大鵝》時,教師可以讓幼兒在悠揚的古箏聲中感受作品中鵝的形態美和畫面的布局,再配以膾炙人口的古詩《詠鵝》,朗朗上口的古韻詩詞能加深幼兒對“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所描述畫面的理解。
(三)借形悟景,“藝”猶未盡
以肢體的形式理解藝術作品是一種非常適合幼兒的美術欣賞形式。因此,教師應積極鼓勵幼兒運用肢體語言,如動作、表情和舞蹈等,有效地調動幼兒對美術欣賞活動的積極性,讓幼兒能更好地理解美的事物。例如,在戶外欣賞桃樹和柳樹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用小手摸一摸、鼻子聞一聞,把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摸到的用語言大膽表達出來,再用肢體動作大膽地將自己的理解表現出來。有的幼兒雙手合掌低著頭變成了一朵含苞欲放的桃花,有的幼兒扮成了可愛的小鳥自由飛翔,有的幼兒舞動身體和小手像一根根隨風擺動的柳條。通過這樣的活動,幼兒在親身體驗后會激發出更多創意的火花,同時也能促使幼兒的審美能力和藝術智慧得到提升。
在幼兒園美術欣賞教育的實踐中,教師要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選取既貼近幼兒生活又能拓寬幼兒審美視野的藝術素材,運用多種不同的欣賞方式,引領幼兒與“美”對話。教師要更新藝術欣賞教育的觀念,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豐富幼兒的藝術審美經驗,促進幼兒創美智慧的發展。教師還要引領家長參與幼兒園課程建設,提升家長的審美能力,通過家園共育在幼兒心中埋下美的種子,真正實現藝術教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標。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園區婁葑街道蘇安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