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懷琴 張震
陜西省作為我國西部地區的教育大省,在促進學前教育均衡發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與我國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的戰略部署要求相比,還存在著一些短板。筆者通過對陜西省部分高校的附屬幼兒園和部分縣城與鄉村相關人員的調查,從城市與農村比較的視角,發現教學場地與學生人數比例不協調、人員配備不合理、教學設備方面城鄉差距較大等問題。這些問題影響著陜西學前教育的均衡發展。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近年來,陜西省按照中央統一部署要求,統籌抓好學前教育資源配置,綜合施策擴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城市學前教育資源提質增效、穩步發展,農村學前教育投入全面普及“一鎮一幼”,80%以上地區實現了“一村一幼”。但根據國家學前教育量化指標,對比發達地區學前教育發展,仍存在著較大差距,距離群眾對高質量學前教育資源的需求和期望也還有較大差距。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雖有所緩解,但擇園難、擇園貴的矛盾仍然存在,特別是結構性要素不平衡的問題嚴重影響和制約著當前陜西省學前教育的均衡發展。
按照教育發展評價體系和學前教育資源評價指標體系,衡量某一地區學前教育發展狀況是否均衡,主要看四項指標,即:教學用地是否達標,教師學歷層次是否符合要求,園長、保育員和教師等保育人員配比是否合理,教學設備是否齊全等。“十三五”期間,陜西省加大學前教育資源建設力度,經費投入逐年增加,采取提供和預留建設用地相結合的模式逐步增加學前教育用地供給。在堅持公辦園為主的基礎上,陜西省積極鼓勵和支持民辦園所有序發展,相繼展開學前教育二期、三期建設行動計劃,通過建公辦、扶民辦,不斷調整優化城鎮和農村辦園結構,專門開展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專項治理活動,進一步擴大了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為了讓陜西學前教育事業能按照我國教育戰略目標更好更快發展,從城市與農村比較的維度觀察,以下幾個方面還存在著一些短板。
(一)教學場地的使用與學生人數的比例不協調
根據《中共陜西省委、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實施意見》(陜發〔2010〕10號)和《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大力發展學前教育的意見》(陜政發〔2010〕51號)要求,陜西省制定了《陜西省幼兒園基本辦園標準(試行)》。其中明確規定了幼兒園的規模和班級人數分別是:6班(2軌)180人;9班(3軌)270人;12班(4軌)360人。小班(3~4周歲)20~25人;中班(4~5周歲)26~30人;大班(5~6周歲)31~35人。根據針對陜西省西安市部分高校的附屬幼兒園和榆林市部分的縣城與農村幼兒園的園長和相關人員的調查,初步得出的大致結論為:在偏僻的農村,教學場地使用率不高,生源不足。相反,由于家庭條件較好的幼兒被送到了縣城,導致部分縣城托兒所的班級人數出現超標的情況,并且這種情況并非少數。部分高校附屬幼兒園也存在班級人數超標的情況。
(二)人員配備不合理
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幼兒園在工作人員的配備上,應嚴格遵循國家頒布的編制標準。按照標準,寄宿制幼兒園應配備兩教兩保,而全日制幼兒園不得少于兩教一保。但根據調查情況來看,陜西部分高校附屬幼兒園從性質上來講,屬于全日制幼兒園,按照國家兩教一保的標準,從人員的數量上看似乎是可以達標的,但是有部分班級的幼兒人數卻超過了30人的標準。同樣,在榆林市的部分農村幼兒園,教師與保育人員基本是由一個人承擔。按照中央的戰略部署,我國教育開始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從這個意義上講,幼兒園在人員配備上應逐漸趨于合理化。
(三)在教學設備方面,城鄉差距明顯
在教學資料方面,城鄉幼兒園在幼兒平均可以共享的圖書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特別是在聲像資料等個別指標上,差異更加明顯。除此之外,農村幼兒園在教學資料、教具、玩具等資源的品質和數量上,與城市幼兒園也存在著較大差距,從而影響了農村幼兒受教育的質量。
推動學前教育資源均衡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長期作戰、久久為功。當前,陜西省學前教育資源建設已經從普及性建設階段躍升到了高質量建設發展階段。但是陜西省仍需要秉持新的發展理念,肩負新的發展職責,統籌協調,多策并舉,繼續推進學前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
(一)突出公辦幼兒園的主體地位
牢牢把握學前教育的公益性。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陜西省各級政府應從提升國民素質、促進社會公平、緩解社會矛盾、提升義務教育質量的高度出發,抬高政治站位,把推進學前教育均衡發展放在重要位置,突出公辦幼兒園的主體地位,確保學前教育的公益性。陜西省應保證公辦幼兒園的覆蓋面,確保街道社區和一級鄉鎮至少有一所公辦園所,有序對老舊園所進行改造升級,逐步實現從有到優的躍升,引導和鼓勵民辦幼兒園作為有益補充,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學前教育多樣化的需求。
(二)構建幼兒園評價評級制度體系
陜西省要優化學前教育資源,科學規劃與調整幼兒園所的分布、數量、規模和質量,確保決策的科學性。陜西省要有序推進學前教育資源“定星評級”制度,按照立足現有、適當超前的理念區分類別,構建幼兒園評價評級制度體系。公辦幼兒園建立多梯度動態評級機制,按照每年抽評、每五年普評的制度,堅決整改不達標園所,重點建設中等水平園所,有序建設高水平園所。民辦幼兒園按照雙線思維管理,以不達標堅決取締為底線,以限定最高收費標準為高壓線,均衡推進全省學前教育水平逐年提高。陜西省還要固強補弱,攜手幫扶,逐步走開名園集團化的道路,按照重點建設社區和鄉鎮中心幼兒園,輔設民辦、村辦幼兒園的想法,大力開展“公園+民園”“市園+村園”“名園+弱園”聯盟發展模式,從而實現資源共享、統籌推進的目標。
(三)推進學前教育資源均衡發展,必須依法治理,規范行業準入制度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治法。推進學前教育資源均衡發展,必須堅持法治思維,特別是嚴把行業準入關,確保學前教育事業健康有序發展。一是建立學前教育資源建設規范,堅持底線思維,量化規定各級各類幼兒園的硬件設施、人員配備、設施保障、制度規范,規范建設標準。二是嚴格規范從業人員,堅持資格審查制度,確保從事學前教育的人員全員接受培訓,全員獲得行業資格證。對于農村幼兒園的工作人員,在上崗之前,無論是幼兒園教師、保育員、園長,還是保健醫生等其他相關各類人員,都需按照《教師法》和《教師資格條例》等相關規定,按照相關的考核機制取得各類上崗證書。三是建立健全責任追究制度,非正規學前教育專業畢業、未取得相關上崗證書的各類人員不能從事學前教育相關工作,各幼兒園的內部管理機構應嚴格把關,各上級職能部門切實履行監管責任。
(四)加強幼教師資隊伍管理
教育的關鍵在于教師。學前教育的關鍵在于打造一支思想過硬、富有愛心、業務嫻熟的幼教師資隊伍。陜西省要貫徹落實《全日制、寄宿制幼兒園編制標準》,嚴格落實師資力量配備標準,充分考慮學前教育師資力量普遍年輕化的實際,建立富有彈性的人員編制機制,確保年輕教師在處理個人婚戀、家庭、生育過程中休假及時有人接替,轉崗及時有人頂缺。陜西省要加強對民辦園所的監管,杜絕壓縮人員配備、超額接收兒童等問題的發生,改善學前師資隊伍的待遇,按標準落實教師薪資待遇、帶薪休假等基本權益。公辦幼兒園在管理上,可以單列職稱評定序列,與中小學教師有所區別,持續開展崗位培訓活動,激勵青年教師長期從業,逐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陜西省還要確保民辦幼兒園勞務聘用規范化,檢查督促雙方及時按照《勞動合同法》簽訂相應的崗位聘任合同,審慎處理不發達地區、鄉村、非公辦教師的各項待遇標準,嚴格落實偏遠艱苦地區高定工資制度,努力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
總之,加大學前教育的投入和支持,普及學前教育,提升學前教育的質量,有利于提高我國教育的整體水平。本文在分析了阻礙陜西學前教育均衡發展結構上的制約因素后,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議,以期進一步提升陜西學前教育的整體質量。
(本文系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陜西省學前教育均衡發展中政府職能定位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SGH20Y1539。)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京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