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春紅
中醫內經中將失眠歸入“不得臥”“不得眠”“目不暝”的范圍,指的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難以入睡或入睡后易驚醒的情況,屬于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疾病之一。無論男女老少、疾病健康,均存在失眠的可能。伴隨著目前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失眠可能會造成人們白天精神不振、工作出錯,甚至還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后果。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失眠的問題。中醫針對失眠的治療方法較多。本文將簡單介紹幾種中醫治療失眠的方法,以供大家參考。
臨床醫學認為造成失眠的原因較多,主要包括:環境因素,如光照、溫度、噪音等;生理因素,如夜班、時差、作息規律等;心理因素,如生活瑣事、工作等;疾病因素,如抑郁癥、疾病疼痛等;藥物因素,如酒精、咖啡因等。我國中醫理論認為失眠乃飲食失節、七情內傷、疲勞過度等所致。《素問》指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在《下經》中提到失眠的原因與脾胃失和、氣血虧虛等有關。最早的中醫理論——《大惑論》中就分析了失眠的發病機理,認為失眠乃精神高度興奮、緊張、抑郁等所致,思慮過度容易造成肝氣郁結,傷及心脾,長此以往,會導致氣血失衡。因此,治療失眠最重要的原理是調理氣血、改善心態、疏通經絡、處理瘀血。
失眠患者容易出現難以入睡或難以進入深層睡眠的情況,且睡眠時間相對減少,容易突然驚醒,醒來后無法繼續入睡。部分患者甚至在熟睡后會出現噩夢連連的情況。此時由于患者主觀害怕做噩夢,因此不敢或不愿入睡,即使進入睡眠狀態也無法恢復精力。失眠患者的發病時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部分癥狀較輕的患者可能在連續數日失眠后即可自行好轉,而病情較嚴重的患者則可能在連續數月內均會表現出明顯的失眠或精神不佳的癥狀。另外,失眠癥患者在睡眠過程中還容易出現驚醒的情況,對外界的聲音、光源等敏感度相對較高。若患者長期出現失眠癥狀,則會導致其神經衰弱,甚至出現抑郁癥的癥狀,而此類癥狀還會繼續加重患者失眠癥的病情,繼而形成惡性循環。
(一)非藥物治療方法
1.睡眠宣教。針對患者開展健康宣教活動,為其講解睡眠的大致過程,重點強調睡眠環境、心理情緒、睡前運動等對睡眠質量的影響,并為其制訂科學的休息時間表,從而幫助患者養成科學的睡眠習慣。
2.心理治療。幫助患者調節自身心理障礙,強調失眠與焦慮、抑郁等負面心理情緒有直接關系。鼓勵患者多參與戶外運動或機體運動,針對老年人群則可以多開展社區老年人活動。
3.放松治療。幫助患者掌握生理和心理放松技巧,包括深呼吸法、注意力轉移法等。每次睡眠前患者需要先開展放松準備活動,待身心處于最佳狀態時再嘗試進入睡眠狀態,以免神經興奮引起睡眠障礙問題。
4.睡眠限制法。鼓勵患者自主限制非常規睡眠時間,即需要嚴格控制在睡眠時間表以外的睡眠活動,從而提高標準睡眠時間的睡眠質量。
5.五音療法。將中醫理論和五音療法相結合,先區分患者的失眠癥類型,再根據實際情況為其選擇相應的音樂,幫助患者提高睡眠質量。其中針對肝火擾心型患者,可以選擇如《草木青青》《綠葉迎風》等以角調為主的歌曲。此類曲調具有疏肝膽的作用,可調理人體氣機的升宣。針對痰熱擾心型患者,可以選擇《漢宮秋月》《百鳥朝鳳》等以徵調為主的歌曲,達到溫養心氣的目的。針對心脾兩虛型的患者,可以選擇《鳥投林》《秋湖月夜》等以宮調為主的歌曲,以達到調解脾胃之氣升降的效果。針對心腎不交型患者,可以選擇《昭君怨》《塞上曲》等以羽調為主的歌曲,以發揮溫養腎氣、降氣平心的效果。
6.自主按摩。自主按揉太陽穴、囟門、中脘、神門等穴位,可以在每次睡眠開始前30分鐘進行。患者可自行調整按揉力度,具體按摩時間和穴位也可根據主觀舒適度選擇,直至出現一定睡意。
(二)藥膳調理方法
1.大棗茯神粥。挑選適量大棗,茯神15g,將大棗去核,茯神磨成小碎塊狀,用清水洗凈粳米,放入大棗和茯神,煮成粥后食用。每天食用1次,適用于心脾兩虛導致的失眠人群。
2.心脾雙補湯。挑選龍眼、蓮子、大棗,其中龍眼、大棗去核,蓮子去芯,將其放入雞湯、魚湯中熬制。食用時除喝湯外,還可吃龍眼肉、大棗和蓮子,可在每日三餐后加食少量,也可加入白糖后做成甜湯飲用。
3.人參龍眼酒。選擇適量低度數的高粱酒,將人參切片,龍眼去核,重量分別為5g和200g,將其浸泡在高粱酒內,加蓋后連續密封15天。15天后可啟封飲用,分別在早餐、晚餐時各飲用1次,每次飲用量控制在25mL,即可緩解氣血兩虛引發的失眠癥狀。
4.酸棗仁粥。挑選酸棗仁50g,使用蜂蜜炒制后,加入清水200mL煮20分鐘。取出酸棗仁后在湯中加入粳米75g,使用武火熬煮20分鐘,期間可以適量添加清水避免糊鍋。武火后轉文火繼續熬煮至粳米開花、粥湯濃稠即可。每日食用1次,可用于緩解心神不安所引發的失眠癥狀。
5.養心安神肉煲。針對部分喜好吃肉的患者群體,可為其選擇養心安神肉煲。選擇全瘦豬肉250g,切成小方塊即可,并在砂鍋中放入適量蓮子、龍眼肉、百合等,然后直接放入生肉文火煲煮,待肉熟爛后適當調味收汁。可在每天晚餐時少量食用,和龍眼肉、蓮子等一同食用,用于緩解因陰虛導致的失眠癥狀。
6.甘麥大棗湯。該湯品必須選擇淮小麥,大棗種類隨意并去核后煮制,在鍋內加入10g炙甘草,熬煮至濃稠即可食用。每天在早餐、晚餐時各食用1碗,可用于緩解心神不安引起的失眠癥狀。
需要注意的是,處于藥膳調理期的患者應嚴格禁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且需要根據自身情況適當戒煙禁酒,也不可飲用濃茶或咖啡,必要時可采取少食多餐的飲食方式,每次進餐后至少60分鐘方可臥床休息,以免消化不良導致睡眠質量下降。
(三)藥物治療
1.痰熱擾心型。針對痰熱擾心型患者,應采取清熱化痰的方劑進行治療。中醫理論指出痰熱內阻可導致睡眠質量下降,且發生痰熱內阻癥的概率相對較高,加之此類患者大多飲食無規律,好食肥甘之物,容易導致膽胃不和,睡眠時難以進入深層睡眠狀態,容易受外界影響而驚醒。因此,可為此類患者選擇柴胡溫膽湯、黃連溫膽湯等。
2.樞機不利型。針對此類患者需采取復運樞機的方式,中醫多以調和為主進行干預。樞機不利大多存在氣血不和的情況,加之外感邪氣或內傷容易導致陰陽二氣郁結而生熱,內熱可擾心神之定,因此會出現失眠癥狀。治療此類患者時,應以疏泄理氣、調和氣血為主,可使用龍骨牡蠣湯加柴胡進行治療。
3.血瘀氣滯型。治療此類患者時應選擇行氣活血的方劑,例如血府逐瘀湯等。此類病癥多屬于頑疾,因久病而氣血凝滯,繼而無法安神入眠,加之久病導致神經抑郁,從而加重了失眠癥狀。因此,利用血府逐瘀湯等方劑可調理患者體內紊亂的氣血,起到安神逐瘀的效果。
4.陰虛陽亢型。人體處于正常狀態下,腎水可上濟心火,讓心火不致過盛。心火如過盛則會影響腎水,腎水失常則會導致心神不得交泰,加之心火上擾于心神,繼而引發無法入眠的情況。針對此類患者可以選擇滋陰清火的方劑,例如黃連阿膠湯等。
5.氣陰兩虛型。治療氣陰兩虛型患者應選擇益氣養陰、安神靜心的方劑,其中生脈散、酸棗仁湯等療效相對較好。
6.脾虛濕阻型。治療此類患者需選擇健脾利水、安神補益的方劑,例如五苓散等。
7.飲食積滯型。此類患者大多存在原發性的消化不良癥狀,繼而因腹脹或不適感導致難以入眠。治療此類患者可以選擇潤胃、安神、通便、益氣的方劑,例如麻子仁丸等,且可根據患者消化不良的具體程度適當增加如山楂、萊菔子等具有潤腸通便作用的藥材。
8.心火上炎型。此類患者多因心火過旺而上犯于腦腑,導致神明躁動,繼而難以安神入眠。治療此類患者時需選擇清心、安神、祛火、潤燥的方劑,例如酸棗仁湯等。
(四)針刺治療
針刺是中醫治療疾病的重要方式之一,具有效果快、副作用少等優點。針刺治療利用針刺穴位的方式調動人體內的精氣,舒經通絡,同時調節臟腑,祛除疾病。治療失眠的針刺穴位主要有神門、百會、三陰交、足三里等,以秦氏飛針中注射手法進針,患者并不會感覺疼痛,依從性較佳。現代醫學研究顯示,中醫針刺治療能刺激神經系統,通過刺激不同穴位可以興奮神經,也可產生抑制效果,以此緩解失眠癥狀。
(五)艾灸治療
艾灸同樣是中醫治療中的常用方法之一。《醫學入門》中記載,當藥物無法到達病灶處,且針刺難以發揮治療效果時,可通過艾灸治療。艾灸治療與針刺存在差異性,其通過溫熱力刺激穴位,從而達到調節氣血、溫經通絡的效果。特別是對于虛證失眠患者,艾灸治療能補體內陽氣,驅散寒邪。艾灸取穴可選擇背俞穴、心俞穴、脾俞穴等。
總而言之,失眠對人們的日常學習、生活、工作等均造成了不良影響,切不可忽視。失眠還可能成為多種疾病的誘因,因此我們應重視對失眠的治療,通過掌握上述中醫治療方法減輕失眠癥狀,改善睡眠質量,以更充沛的精力面對每一天。
(作者單位:四川省自貢市中醫醫院針灸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