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必須緊緊依靠科技創新,助力產業發展,不斷探索因地制宜的特色產業發展模式。
1科技創新助推貧困山區中藥材產業培育
1.1品種創新型模式帶動產業發展
武陵山區道地藥材紫油厚樸是湖北省重要的大宗道地藥材,被認定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自2014年起連續多年被作為湖北省主推技術在武陵山區、秦巴山區、大別山區進行推廣。目前,共建成厚樸苗木繁育基地200 hm2,年提供優質種苗2 500多萬株;建成示范基地80多個,其中6 667 hm2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1個;累計應用面積8.7萬hm2,其中厚樸林下復合種植面積2.1萬hm2;就地轉移農民就業25.5萬人,助力2.41萬人順利脫貧;累計增加產值51億元,厚樸藥材產量占川樸市場總量的70%以上。
1.2質量創新型模式推動產業優質發展
為推動湖北省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中南民族大學圍繞湖北優勢中藥材和中成藥品種開展中藥質控關鍵技術研究。2019年通過“湖北中藥優勢品種質控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系統開展了基于湖北中藥優勢品種的道地藥材規模化種植、藥效物質基礎與作用機制、中藥制劑大品種及藥材飲片的質量標準制訂提升及生產標準化智能化等研究,率先針對中藥大品種黃芪、當歸、黨參、山藥、天麻、茯苓、菊花等藥材開展生態規模化種植及飲片產地一體化生產加工新模式,并應用自主研發的生產ERP系統和中藥材流通追溯系統,結合現有的產銷對接營銷網絡和一站式倉儲物流配送體系,降低了藥企生產成本,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1.3技術創新型模式促進產業提檔升級
為解決特困山區蒼術、玄參、厚樸、茯苓、菊花、蒼術等藥材的育種、種植加工、儲存、養護等新技術于新產品研發等多項關鍵共性難題,2018年湖北省通過技術創新,藥材單產量得到了大幅提高,藥材質量穩定提升;玄參、菊花、蒼術先后通過國家GAP認證,茯苓通過國家GAP現場檢查,厚樸、半夏通過省GAP預認證,提升了6種藥材規范化技術水平。
2成果轉化助推貧困山區中藥材產業壯大
2.1企業帶動型
企業通過資源開發、產業培育、市場開拓等多種形式到貧困地區投資興業、吸納就業、參與扶貧開發,發揮輻射和帶動作用,是企業參與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更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途徑[1]。為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湖北省農業科學研究院與建始縣今大馬鈴薯種薯繁殖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簽訂以獨活種植技術為主的使用協議,與恩施九州通中藥發展有限公司簽訂“巴東獨活套作的種植方法”專利轉讓協議,與五峰天翊中藥材專業合作社簽訂成果“獨活種子種苗標準化繁育技術研究”、發明專利“一種獨活種子的催芽方法”實施協議,通過成果轉化,實現總產值7 252萬元,節本增效800萬元,間接帶動1 250多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2.2技術服務型
竹節參是武陵山高山片區重要名貴珍稀中藥材品種資源,具有極高的開發價值和經濟價值,湖北省農業科學院運用“中藥竹節參資源品質評價、規范化種植、藥效機理研究與應用”成果及自主選育的竹節參新品種“鄂竹節參1號”,在恩施市、宣恩縣、咸豐縣、建始縣、鶴峰縣等地建立竹節參育苗基地,通過為貧困戶發放種苗并長期開展竹節參選種、育種、病蟲害防治、施肥增效等方面的技術培訓與指導,采取以短養長、以菜養藥、林藥套作、長短結合的方式,幫助貧困戶有計劃發展竹節參。目前,恩施州發展竹節參總面積200多hm2,豐產年間可實現每公頃銷售收入30萬元以上。
2.3政府引導型
五峰縣是武陵山區貧困縣,為帶領全縣脫貧,五峰縣政府與國內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整合行政、企業、行業、科研等力量,舉全縣之力創建“全國區域性現代中藥農業示范基地”,探索并形成了五種中蜂產業扶貧模式和“林藥蜂”生態循環發展模式[2]。2019年,全縣中藥材總面積已達2.3萬hm2,全縣中藥材農業產值達6.3億元,占當年全縣農業總產值的16.27%,全縣中藥材綜合產值達9億元,占全縣GDP的9.35%。2020年,全縣6395個貧困戶種植中藥材1 267 hm2,同比增長21.85%。
3示范推廣助推貧困山區中藥材產業發展
3.1校企合作為中藥材產業增動力
湖北省37個貧困縣(市、區)均將中藥材產業作為當地精準脫貧的中藥產業之一,因此中藥材示范推廣是湖北省中藥材產業扶貧的重要保障。2020年,湖北醫藥學院基礎醫學院與湖北三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開展合作,幫助企業節約研發、生產等各類成本近20%,最大利潤增幅達173.91%,同時,湖北醫藥學院與湖北三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簽訂2項校企技術開發合同,合計金額150萬元,輻射帶動房縣53個村6 000余農戶從事虎杖種植,人均年增收3000~5 000元,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2科農聯合為中藥材產業添活力
通過國家GAP認證的優質藥材黃連,是恩施州的支柱型中藥材品種。在海拔近2 000 m的太山廟村,雞爪黃連是主導農業品種。在2011年前,此地種植方式傳統,產量低且商品性狀較差,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在當地推廣黃連精細育苗、優質高效栽培、產地加工、綠色防控、生態種植等技術,解決了黃連生產問題,并把太山廟黃連基地建成為國家中藥材GAP認證基地、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示范基地[3]。2019年,太山廟居委會黃連種植面積達到467 hm2,且每年新種植黃連20多hm2,生產黃連近300 t,銷售產值3 500萬元。
3.3多方融合為中藥材產業挖潛力
蘄艾是湖北名優產品,目前已開發產品20個系列800多個品種。黃岡市出臺蘄艾產業發展規劃,提出2020年蘄艾種植面積達到2.7萬hm2,綜合產值達到100億元以上的發展目標。英山縣將茯苓為主的中藥材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骨干項目,計劃3年時間內總面積達到3333 hm2,年產值達到5億元。茯苓產業集群初具規模,包括6家菌種生產廠家、產地加工企業8家、龍頭企業2家,帶動周邊10多個鄉鎮近萬農戶從事茯苓相關產業。
參考文獻
[1]米寸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村莊規劃的建議與思考——以河南省安陽市為例[J].農村.農業.農民(B版), 2021(3):8-10.
[2]胡安徽.歷史時期武陵山區藥材產地分布變遷研究(618-1840)[D].重慶,西南大學,2011.
[3]王影,劉文娟,崔瑛.黃連現代研究進展[J].中醫學報, 2014,29(11):1 642-1 645.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中藥材研究所趙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