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馬鈴薯是一種重要的糧菜兼用作物,具備營養豐富、產量高、耐貯藏等特點,深加工后經濟效益較高,同時馬鈴薯也可用于飼喂牲畜,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馬鈴薯已成為主要農作物。馬鈴薯產量與栽培品種、栽培條件、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效果有關。采取科學的馬鈴薯栽培技術,強化田間管理,嚴格落實馬鈴薯病蟲害防治工作是馬鈴薯實現高產穩產的基礎。
1馬鈴薯栽培技術
1.1選地及整地
馬鈴薯不適宜連作。若同一地塊連續多年種植馬鈴薯,會導致馬鈴薯發病概率顯著提升,引發土壤營養不良等問題,阻礙馬鈴薯正常生長發育。
在種植時需注意,可選擇前茬作物為小麥等禾本科作物的地塊,避免選擇前茬作物為辣椒的地塊,這是由于辣椒等作物常攜帶有隱形病害,在辣椒種植結束后再種植馬鈴薯會影響馬鈴薯的生長。同時,所選擇的種植地塊應地勢較緩,土質疏松,土壤肥沃,具備良好的灌溉條件。
在確定地塊后需精細整地并分劃畦道,結合地勢確定畦道寬度;若地塊排水條件良好,可將畦道適當加寬;若排水難度較大,需盡可能縮小寬度。
1.2種薯處理
1.2.1曬種切芽
在播種前30 d,種植戶需開展曬種切芽工作,待薯塊出現白色小芽時即可切芽,應剔除患病芽及腐爛芽,若對其切割,需全方位消毒切割用具,將芽塊重量控制在30 g左右。在種植小薯塊前需曬種,保證小薯無傷病。
若采取大薯塊作為種子,需做好切塊工作。通常在室內切塊,徹底消毒切塊工具,以保證切塊干凈。在具體處理過程中,可準備2套工具,采用鹽水及酒精對其中一把消毒,若切到腐爛或患病薯塊,需立即換刀。在切割爛薯或病薯時,一般采取豎切方式,需保證各薯塊芽眼個數不少于2個。
1.2.2浸種處理
可采取變溫浸種方式,將薯種在45℃水中浸泡1 min,接著置于60℃水中浸泡15 min;也可采取藥物浸種方式,即在50%多菌靈溶液內浸泡種薯約15 min,接著將其晾干。
1.3施肥
1.3.1肥料種類
馬鈴薯常見有機肥主要為人畜糞尿、農雜肥料及餅肥。馬鈴薯常見化肥為硝酸銨,通常應用于追肥;硫酸鉛可與有機肥混合施用或單獨施用;碳酸氫是一種堿性速效肥料,可有效提升馬鈴薯產量;硫酸鉀是一種酸性肥料,可用于種肥或追肥,具備明顯的增產效果。
1.3.2施用方法
通常有機肥將用作基肥或混合施入有機肥及化肥。根據施肥方式及時間可分為以下幾種:秋施是在開展秋耕前施入肥料,通常將肥料均勻播撒于土地表面,接著進行翻耕;春施是在春耕前將糞便施撒于地表層并翻耕;施種肥是在播種過程中根據薯塊順序播撒肥料。
相關研究表明,在苗期、蕾期及花期追施氮肥,馬鈴薯增產效果逐漸降低。在苗期追肥,馬鈴薯產量可提高16%;在蕾期追肥,馬鈴薯產量可提高12%;在花期追肥,馬鈴薯產量可提高8.9%。在種植過程中,馬鈴薯內部營養通過分配轉換,逐漸形成塊莖,此時不可大量施入氮肥,以防植株上部過快增長。因此,若鉀元素及磷元素缺失,可在馬鈴薯花期前采取適宜手段追施氮肥、磷肥及鉀肥,提倡結合灌水施肥。
1.4播種及田間管理
結合當地氣候條件選擇適宜的播種時間,以促進馬鈴薯生長,提高馬鈴薯質量。馬鈴薯適宜栽植氣溫為14~24℃。測量土壤10 cm深度處的溫度,待其溫度為7~10℃時即可播種。與此同時,還需結合立地條件及馬鈴薯品種選擇適宜的栽植密度,應保證馬鈴薯群體及個體協調發展,一般馬鈴薯栽植密度為9萬株/hm2,各植株間距離控制在2~3莖。
在馬鈴薯田間管理過程中,需加強馬鈴薯播種及出苗期管理工作,有效控制馬鈴薯生根質量,在此后14~21 d內,需重點開展除草工作,以提高馬鈴薯出苗速度。另外,也可結合種植區域內雜草種類選擇適宜的除草劑,在播種前及出苗后選擇適宜的除草時間。應注意播種前及出苗后不得灌水,以防影響馬鈴薯出苗率。
待馬鈴薯長出莖葉后,通常其地下根系已成型,此時需嚴格把控土壤含水量,使其保持在75%左右,以避免因干旱而影響馬鈴薯生長及發育。另外,在除草時,還需強化中耕培土工作,待馬鈴薯出苗15 d后開展中耕培土;待馬鈴薯出苗23 d后進行第二次除草,除草時需避免損傷苗木,保證壟形為圓形,將其厚度控制在18 cm。
大部分馬鈴薯品種的塊莖形成于開花期間,此時需將田間土壤含水量控制在80%左右。與此同時,每隔7d測試1次土壤營養成分,若塊莖營養不足,需及時補充微量元素,同時監測馬鈴薯病蟲害發生情況,采取全方位的防范措施。
殺青可促進馬鈴薯塊莖成熟,可縮短馬鈴薯實際收獲期,降低馬鈴薯損傷概率,同時也可有效避免儲存腐爛等問題。通常在收獲前15 d實施殺青,常見殺青措施為機械殺青及化學殺青,需保證殺青時田間溫度不低于10℃,以避免馬鈴薯因低溫糖化而引發腐爛,最終影響馬鈴薯產量。
2病蟲害防治
2.1地老虎
地老虎又被稱為切根蟲,主要啃食馬鈴薯嫩葉及根莖,可通過切斷馬鈴薯幼莖而影響馬鈴薯產量及品質,甚至引發馬鈴薯死亡。主要防治措施為:將500 g 80%敵百蟲可濕性粉劑溶入水后拌入炒熟菜籽餅,選擇傍晚施撒于幼苗根莖附近,誘殺效果較好。
2.2蠐螬
蠐螬主要啃食馬鈴薯根部,可將其啃咬為麻狀,而后啃食大半幼薯,導致老莖出現空洞,嚴重時可引發減產。施入充分腐熟的農家肥,將80%敵百蟲可濕性粉劑加水稀釋后拌入細土并施撒于播種溝內。
2.3晚疫病
馬鈴薯晚疫病又被稱為“跑馬干”,該病傳播迅速,主要侵害馬鈴薯葉片及莖稈,若防治不當,可侵染整個田塊,使馬鈴薯產量及品質受到嚴重影響。防治措施為:在晚疫病發生初期,及時將病株清除,同時噴施58%甲霜靈錳鋅或64%殺毒礬等藥劑。
2.4干腐病
干腐病主要威脅馬鈴薯果實,導致其表面出現褐色斑點,并逐漸向內腐蝕,導致果實內部呈黑色干枯狀。防治措施為:在種植初期噴施58%甲霜靈可濕性粉劑。
2.5軟腐病
若種植土地過于潮濕,容易引發軟腐病,主要特點為存在明顯臭味。最潮濕的葉片首先發病,隨后病變部位逐漸變大而引發整個植株病變,發病部位發生腐爛而后變為黃色。一般采取50%百菌通可濕性粉劑500液防治。
2.6炭疽病
炭疽病可侵染馬鈴薯葉片、地下根部及莖部,嚴重時可導致部分植株壞死干枯,引發根莖腐爛。防治措施為:將田間病殘體及時清除,在發病初期噴施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防治。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市農村能源站庫麗孜亞·哈力別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