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蔚,楊曉萍
(新疆農業大學管理學院,烏魯木齊 830000)
連隊人居環境與農村人居環境概念類似,是一種以兵團職工為主體,在兵團地域范圍內進行居住生活、耕作勞動、交通出行等生產生活活動,在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過程中形成的人與自然相互融合的總體,是滿足兵團職工生存和發展的外部環境總和[1]。國內學者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多元主體共治[2]、“三生”空間協同[3]以及整治制度構建[4]等方向。當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存在生態環境改善難度大[5]、區域發展不均衡、勞動力流失、農村基層組織力量薄弱[6,7]、傳統生產模式向現代化集約經營轉變緩慢等問題[8]。皮俊鋒等[4]認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應當注重規制理念、規制工具及規制成本問題。黃云凌[2]、袁驥等[9]認為社區作為基層組織的微縮單元,更需要重建社區能力提高村民參與度。新疆兵團連隊在人居環境整治中更具特色,羅脈[10]以現實的房屋建筑、生活設施和環境為設計基礎,創作了以兵團第十二師四連“軍墾印象”為主題的當代環境設計。范公廣等[11]認為兵團企業組織應當打破傳統思維觀念的封閉性,根據地方特色打造農業產業品牌。
2018年國家出臺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等文件,對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衛生廁所改造、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等提出明確要求[12,13]。此后,2019—2021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均明確要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改善農村居民的居住環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二師(以下簡稱第十二師)下設8個農牧團場,轄區橫跨烏魯木齊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吐魯番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田地區,一方面具備充足的地方行政資源和強有力的經濟支持,另一方面因地理位置分散,每個連隊的整治工作重點不同,從而第十二師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兵團連隊人居環境整治在現行制度下的履行效果。
本研究以第十二師實施連隊人居環境整治的連隊職工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抽樣原則,采用問卷調查和專家打分的形式,對第十二師連隊人居環境整治進行為期3個月的實習工作和實地問卷發放,獲取相關數據。運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發現第十二師連隊人居環境整治當前實施的困境,并提出相關建議措施,以期為兵團第十二師相關部門采取適當手段提升連隊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提供參考。
2020年11月,在對第十二師連隊實施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進行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將整治工作實施情況分為主觀和客觀兩方面進行分析。首先邀請了9位專家根據經驗對41項指標賦予特定的分值,均通過一致性檢驗(CR<0.10)。其次對第十二師連隊實施人居環境整治效果進行影響因素評價,判斷評價標準分好、較好、一般、較差、差5個等級。
按照分層抽樣原則,對第十二師農業農村局、水利局、住建局等相關職能部門、實施連隊人居環境整治的5個團場的工作人員以及實施連隊職工按照隨機抽樣進行問卷發放。由于相關職能部門工作人員專業技術水平較高,對各項指標更加了解,對各項指標的判斷得分相對客觀。連隊職工是當地人居環境整治的主體,能夠真實反映整治工作的實際情況。問卷一共發放280份,其中職能部門和團場60份,連隊職工220份。回收有效問卷273份,有效率達97.5%。
根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要求,兵團將第十二師所轄的8個農牧團場依照整治難度由低至高劃分為一類團場(104團、頭屯河農場、五一農場和三坪農場)、二類團場(西山農牧場、221團和代管47團)和三類團場(222團)。本研究梳理了兵團連隊人居環境整治相關政策在連隊廁所改造、生活垃圾治理、連容連貌提升以及資源化利用等方面提出的具體要求,并與當前整治工作的完成情況進行對比(表1),由表1可見,當前連隊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已達到政策的要求。

表1 第十二師2020年底連隊人居環境整治指標值及標準值
第十二師2020年連隊人居環境整治項目推進情況如表2所示。通過與專職人員訪談得知,2020年第十二師實施連隊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包括104團、西山農牧場、221團、222團和代管47團,總投資3 291.36萬元,其中上級支持資金1 391.81萬元、師配套資金189.55萬元。兵團政府加大對連隊廁所、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以及居住區四化建設的財政投入力度,為第十二師連隊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提供了強大的物質支撐,使連隊“臟亂差”的狀況得到明顯改善,連隊職工的生活出行、工作環境、連隊內部的公共基礎設施以及職工權益得到更好保障。

表2 第十二師2020年連隊人居環境整治項目推進情況
本研究在進行第十二師連隊人居環境整治評價指標體系設計時,首先,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相關文獻進行了梳理,其中將孫前路等[14]研究的社會監督納入運行保障要素中,將王一鳴等[15]研究指標中居住系統和環境系統納入生活環境中。遵循人居環境科學理論的整體環境和普遍聯系的核心內容,初步搭建了評價指標體系,分別為組織管理、經濟基礎、生活環境和運行保障4個方面。其次,參照目前國家部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兵團第十二師發布的相關文件,提煉其中能夠體現連隊人居環境整治標準的相關指標,對準則層進行進一步細化。按照兵團連隊的實際工作要求將相關指標在每一層級出現的次數進行統計,并總結提煉出能夠體現連隊整治工作的指標,如整治工作中連隊生活垃圾治理、連隊廁所改造、連容連貌提升等可以納入生活環境層級;法律制度、建設和管護機制以及監督管理可以納入運行保障中,形成初步的評價指標體系。最后,為了建立適宜研究地區的評價指標體系,多次向兵團第十二師相關部門以及院校的專家進行咨詢,在遵循客觀、可操作等原則的基礎上,對所建立的指標體系進行修改完善。最終確定了包含組織管理、經濟基礎、生活環境和運行保障4個準則層,14個狀態層以及41項具體指標的第十二師連隊人居環境整治效果評價指標體系(表3)。

表3 第十二師連隊人居環境整治效果評價指標體系
層次分析法是一種將復雜問題具體化、層級化,通過專家打分環節將相應指標進行主觀量化的過程,為保障專家賦值的科學有效,需進行歸一化檢驗,通過定量分析最終得到綜合權重,有利于為最佳
選擇提供依據。具體步驟如下。
1)構造判斷矩陣:

矩陣C具有以下性質:①Cij>0;②Cij=1(i≠j);③Cij=1(i,j=1,2,…,n)。
2)使用1~9標度及其倒數的標度方法確定各指標之間的相對重要性,以便做出定量化判斷標準,判斷矩陣標度如表4所示。

表4 判斷矩陣標度
3)對評分結果進行一致性檢驗,此時引入最大特征根λmax之外的特征向量法(Ax=Cx)平方根的負平均值作為檢驗矩陣一致性的指標CI,避免出現相互矛盾的結果,作為度量判斷矩陣偏離一致性的指標。

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

式中,(AW)i表示向量AW的第i個元素。
為了減少專家打分的誤差值,對于不同階層的矩陣需要引入判斷矩陣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值,1~9階判斷矩陣對應的RI值如表5所示。計算隨機一致性比率,記為CR。當CR=(CI/RI)<0.1時,即認為判斷矩陣通過一致性檢驗。

表5 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
4)層次單排序是指根據判斷矩陣計算對于上一層某元素而言本層次與之有聯系的元素重要性次序的權重值。計算權重原理如下。
計算判斷矩陣每行元素的乘積Mi:

計算Mi的n次方根:


則W=[W1,W2,…,Wn]T即為所求的特征向量。
通過給準則層賦值平均后的判斷矩陣求得狀態層及指標層權重,并進行一致性檢驗。測算可知,各判斷矩陣的CR值均小于0.1,即判斷矩陣均通過一致性檢驗,層級單排序的結構具有滿意的一致性。各指標權重如表6所示,準則層中,B3生活環境居于最重要的地位,也是本次整治工作的核心。狀態層中,C2連隊規劃編制、C5經濟水平、C8連隊廁所改造和C13建設和管護機制屬于整治重點。

表6 第十二師連隊人居環境整治效果評價指標權重
1)確定綜合評判的因子集。設B={b1,b2,…,bn}為描述評價對象的n種評價指標。一級指標的因子集為第十二師連隊人居環境整治效果評價={組織管理,經濟基礎,生活環境,運行保障}。
2)確定綜合評判的評價集。評價集Z={Z1,Z2,…,Zn},其中Z1、Z2、Z3、Z4、Z5表示第十二師連隊人居環境整治效果評價的評價集為好(10)、較好(8)、一般(6)、較差(4)、差(2)。
3)建立模糊判斷矩陣進行模糊合成。對構建的模糊綜合評價因子集中的單因子ui(i=1,2,…,n)作單因子評判,確定ui中每項評判等級vj(j=1,2,…,n)的隸屬度rij,n個單因子的評價集就構造出一個n列的評價矩陣R:

確定評價因子的權重B={b1,b2,…,bn}一般利用上述制定的等級標準,采用等級比重法,計算n個單因子的頻率分布rij后進行歸一化處理,使之滿足運用加權評價法將各特征向量W與各評價因子的R進行模糊變換,即模糊綜合評價結果向量,最后對評價結果進行分析。
通過準則層判斷矩陣獲得第十二師連隊人居環境整治效果評價的權重集W=(0.117 4 0.283 0 0.516 6 0.083 0),結合準則層、狀態層和指標層的模糊綜合評價結果,可得出目標層的模糊綜合評價集:

將W與R的數據代入公式B=W×R,可得到第十二師連隊人居環境整治效果評價的模糊綜合評價集B,即:

引入評判集Z={10,8,6,4,2},計算模糊綜合評價得分Y=R×ZT,將所計算的各指標模糊綜合判斷矩陣與評價等級向量矩陣進行相乘,得出第十二師連隊人居環境整治的最終得分為7.354分。如表7所示,準則層中經濟基礎得分最高,為7.740分,生活環境得分其次,為7.532分,組織管理得分為7.094分,運行保障得分為7.426分。狀態層中制度建設、連隊規劃編制、財政投資等10項指標得分均高于7分,達到較好水平,人員管理、經濟水平、連隊廁所改造和連容連貌提升得分偏低,分別為6.468、6.622、6.888、6.712分。

表7 第十二師連隊人居環境整治效果評價得分(單位:分)
1)組織管理評價得分。從系統中可以看出,制度建設(C1)和連隊規劃編制(C2)的隸屬度“好”和“較好”占比超過了80%,達到優秀層級。說明在延續集中居住區原有布局結構以現有設施整治、改造、維護為主,以低成本投入、低資源消耗的方式改善連隊基礎設施頗有成效。但人員管理(C3)的分值較低,隸屬度處于“一般”的層級,其包含的人員配備(D5)指標處于“較差”層級,說明部分連隊生態環境較差、基礎設施不完善、人員不足且無法很好理解文件的指示,導致各類項目落實力度不足。
2)生活環境評價得分。此項是第十二師連隊人居環境整治的核心內容,連隊生活污水治理(C7)指標隸屬度為“較好”層級,趨近于“好”層級,是因為目前第十二師已完全建立良好的污水管網,不存在大群體的隨意潑水情況。調研中得知,一些離團場近的連隊鋪設了污水管網,可將連隊污水統一納入市政污水處理系統,降低了連隊污水污染土壤、河流的隱患。如西山農牧場2連烽火臺小鎮地處二級水源保護地附近,污水治理的標準更高,需要更加完備的污水處理設施,2連最初污水排放較為粗狂,整治后建立了小型污水處理廠,填埋原先的自建滲坑,消除了污染隱患。其次,連隊廁所改造(C8)處于“一般”層級,是因為D21項連隊廁所運行管護程度指標偏低,通過走訪調查221團2連、3連發現,在廁所改造前期工作中存在經驗不足、規劃不合理導致廁所無法使用以及無后期維修服務等情況。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C9)處于“一般”層級,廢棄地膜回收利用(D24)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D25)這兩項指標中“一般”“較差”和“差”層級綜合占比達41%,拉低了整體系統的評分。通過走訪了解到,部分連隊職工還保留著原有的秸稈焚燒的處理方式,并沒有配合連隊工作人員進行統一回收。與此同時,兵團第十二師在廢棄地膜回收利用(D24)技術方面依舊存在弊端,回收率雖滿足兵團鄉村振興文件的要求,但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由此可知,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需給予技術支持,在廢棄地膜回收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方面還需不斷探索新模式。最后,連隊內部道路硬化率(D28)指標屬于“一般”層級,222團4連部分職工反映2020年受疫情等因素的影響,連隊內部道路硬化建設效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出行。
3)經濟基礎和運行保障評價得分。經濟基礎系統中財政投資(C4)得分處于“較好”層級,主要是因為第十二師在進行年度預算時專門為連隊人居主要環境整治批復專項資金,大力提高整治效率。但在崗職工收入(D11)處于“較差”層級,從兵團年鑒中可以看出,團場連隊職工收入與地方居民收入還存在一定差距,連隊職工普遍收入不高,工資水平是促進人居環境整治的基礎條件。與此同時,建設和管護機制(C13)得分較低,是由于其包含的連隊人居環境長效機制建設(D35)指標隸屬度位于“一般”層級,可見第十二師人居環境整治的管護機制還有待加強,對于公共廁所的使用、垃圾清理的頻率以及公益性崗位的管理等方面,群眾的滿意度還不高。調研發現,由于連隊職工普遍在冬季前往團場居住,不需要農忙,因此務工連隊人數大幅度減少,公共廁所也會關閉,這在一定程度上給連隊職工的生活帶來不便。
通過對整治情況的模糊綜合評價,第十二師連隊人居環境整治效果的總體得分為7.354分,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達到了較好的水平,說明第十二師對連隊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重視程度高、實施力度大,整治效果總體情況較好。但是還存在人員儲備不足、項目實施進度緩慢、部分連隊整治協同性低以及長效機制建立不完善、企業參與積極性不夠等問題,為此提出了以下優化建議。
1)增強基層組織的支撐力和引領力。首先,兵團連隊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需要橫向上拓寬整治維度,建立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機制,使基層組織在治理過程中各司其職,榮辱與共。其次,連隊規劃建設應該遵循宜居先行,連隊發展的先決條件是擁有宜人的生產生活環境,連隊近期建設應通過治理連隊環境和完善各種基礎服務設施以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最后,應該探尋適合連隊基礎設施發展的模式,根據特殊作用連隊、整合類連隊、生產作業點連隊3種類型制定適宜的管理模式,以促進連隊基礎設施服務水平的提高。
2)建立示范連隊,探索整治新模式。第十二師在實施連隊人居環境整治中應該建立示范帶動機制,打造中心團場、示范連隊。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帶動、突出重點、全面推進”的工作思路,加大連隊基礎教育中環境教育的力度,運用多元化教育形式提高環保意識,在污水治理、廁所革命、垃圾治理和連容連貌提升等方面引導連隊職工積極參與人居環境問題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完善農村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其次,按照“誰保護誰受益、誰使用誰付費”的原則,以鄉村振興建設為平臺,以兵團連隊綜合環境治理為重點,積極探索垃圾處理住戶付費、污水處理受益農戶付費等制度,進一步完善第十二師連隊人居環境整治體系。此外,還應實施青山綠水建設工程,集中打造一批生態村、示范村,輻射帶動各連隊開展環境整治工作。
3)構建長效機制,優化治理水平。針對第十二師連隊人居環境整治范圍廣、落實難、鞏固更難的情況,要立足實際,健全長效管理機制。針對各類項目長周期性以及多元主體可能存在的利益沖突等問題,政府需根據現有基本情況合理考慮整治工作實施方案,選擇促進監管效能最大化的政策措施,不斷強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一是規范治理結構,創新財承管理。第十二師政府在縱向治理上,統籌分配所轄師部團場(農場)及連隊的財承額度,提高財承評估的準確性,有效防范財政風險;在橫向治理上,統籌用好財承空間,解決各團場(農場)發展需要和發展空間不平衡的問題,促進區域均衡發展。二是加大融資支持,完善項目配套。當前面臨招商引資“逆勢走強”的形勢,需不斷增強項目自身造血能力,減少對政府財政的依賴性。打造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將平臺建設與政府采購信息平臺進行數據連接和共享,加強信息對接、共享共用和交易服務。三是探索多元主體包干機制,激發社會資本的活力和創造力,實現政府市場互利共贏。